打字猴:1.707317639e+09
1707317639
1707317640 鸦片战争
1707317641
1707317642 冲突起于一件小事。有几名英国水手在广州斗殴,并杀害了一名中国人。中国人强烈要求将其中一位水手正法。从中国人视角来看,这只是一起普通命案,行使主权合情合理。但英国人从拒不配合的视角来看,没有罪证、不经审判就将人砍头骇人听闻,损害正义。因此,当事人所在的商船船长拒绝交出嫌疑人,并得到了英王亲命的贸易专员的支持。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还以中国禁止鸦片为由派出皇家海军特遣舰队向中国施压。遭到拒绝后,便诉诸武力。
1707317643
1707317644 来到中国海岸的英国海军舰队发现局面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中国港口没有海防设施,中国军队行进缓慢,不能应付威胁。双方爆发冲突后,中国士兵的战斗力远在英国特遣舰队之下。1842年,满怀疑惑又气愤填膺的中国人不得不求和,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另外开放四个港口,方便英国贸易,进口关税统一为5%,割让香港,并正式承认英国商船停泊于中国港口时,不代表英国女王向中国皇帝进贡。
1707317645
1707317646 不平等条约
1707317647
1707317648 法国和美国紧随其后,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进一步渔利。1844年,美国获得治外法权。也就是说,在中国土地上犯法的美国公民,只能由美国领事按美国法律审判。同年,法国获准在中国港口城市传播基督教。这些条约都载明“最惠国条款”,即中国授予某国的特权适用于所有国家。因此,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短短五年里,中国就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受害者,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1707317649
1707317650 中国人深受打击。所有蛮夷都应纳贡的天朝顷刻间不复为世界中心。不为孔子所知的陌生民族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古圣先贤并没有告诉中国人该如何处理这种局面。最初,中国学者和官僚深感惊异、沮丧。震惊之下,他们无暇采取任何建设性行动。而新一轮战火——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一直烧到1864年。清王朝元气大伤。
1707317651
1707317652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中国衰落是何等迅速。1839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内忧。儒家行为模式久经验证,运转良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坚信,中国威临蛮夷,天经地义。换句话说,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已经被高度同质化,面对突然而至的危机茫然无措。庞大的中国凌乱无助、盲目愤怒,对中华民族遭遇的一桩桩角色逆转事件完全没有任何防备。
1707317653
1707317654 旭日之地
1707317655
1707317656 1700年至1850年间的日本历史几乎与中国完全相反。在中国陷入边境战争时,日本安定和平。在中国人口实现三倍速增长时,日本人口几乎没有变动。当中国学者沉浸于过去、排斥万物时,日本知识分子在官方强力实施隔离政策之际,仍探索若干知识领域,并高度关注欧洲时局。
1707317657
1707317658 幕府的政治不安全感
1707317659
1707317660 从一开始,德川幕府就不得不面对一些挥之不去的尴尬问题。作为统治集团的德川幕府和被排斥出中央政府的“外部领主”都意识到,整个体制可能会再次瓦解。因此,日本人没有中国人的自鸣得意。对连绵内战的痛苦回忆和对幕府的政治警惕意识维护着和平局面。但日本人没有忘记,曾经有一个时代,德川幕府与其他贵族平起平坐。也没有忘记,天皇虽然被幕府隔离出权力中心,但仍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谁篡改历史,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幕府靠篡权夺位才执掌乾坤。
1707317661
1707317662 武士和商人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1707317663
1707317664 幕府在维持和平局面的同时也面临着另一重难题:武士阶层在无仗可打时变成无业游民。1603年,德川家康下令所有领主每年必须在都城东京待上一段时间,受幕府直接管理。若离开东京,则需留下后嗣及其他近亲属为人质。因此,所有领主都不得不在都城建房立宅,但他们在此处无事可做。
1707317665
1707317666 这种政策产生了两种后果:第一,领主要把以大米为形式的部分收入兑换成金钱,以便在都城买地置业。这就需要商人从乡村买进大米,销往东京等城市。因此,城市变成人口和其他资源会聚地。
1707317667
1707317668 第二,组织大米和其他必需品流通的商人变富,而以商人价格买进卖出的领主变穷。或者至少可以这样说,领主的财富达不到东京等城市快速发展起来的奢侈生活水准。为迎合富商品味,这些城市专辟娱乐休闲区域,提供歌舞节目,佳肴美食,专人相陪。在城市无所事事、消磨光阴的武士很难抵挡住此类诱惑,为此不惜债台高筑。
1707317669
1707317670 结果是,现实状况和多数日本人心中期望之间存在尖锐差距。与商人相比,武士和统治者更穷。但根据儒家观念,商人是害虫、社会寄生虫,社会地位应低于辛苦劳作的农民。领主和农民决定一道抨击现状,竭力纠正社会不公。政府有时出面直接没收商人财富,但多以诏令形式,全部或部分否认商人持有债权,或者将货币贬值,便于债务人偿款。但所有这些措施都失败了。商人通过提高服务价格,很快弥补损失。只要幕府禁止领主常年待在封地上,商人的服务就不可或缺。因此,商人占有经济优势。
1707317671
1707317672 在本章探讨历史时期行将结束之际,一些领主为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在自有封地上开采矿山,开发其他商业项目。新作物、新技术得到传播,尤其是桑蚕养殖技术。日本第一次实现了丝绸的自给自足。为走出经济困境,领主采取的另一项对策是与商人家庭通婚。这一婚姻可谓两全其美:贵族武士枯竭的财源得以充盈,而商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虽然武士行为准则禁止以这种方式模糊阶层界限,但通婚对双方极具诱惑力,因此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1707317673
1707317674 官方思想
1707317675
1707317676 面对这些困境,幕府的政策是以乐观态度静观其变。当时,新儒学是日本的官方思想。政府禁止学习其他思想流派,大力强调忠诚观念,并通过法令、文学作品和戏剧对武士阶层的行为准则做出明确规定。但越强调忠诚,幕府不忠于天皇这一事实就越发显得尴尬。实际上,老百姓对天皇表达忠诚是在向幕府表示不满。但这种情绪从表面上看来正确无误、合理恰当,日本政府无法压制。
1707317677
1707317678 日本神道教的发展
1707317679
1707317680 一个强调神圣起源和皇室后裔的思想流派渐渐形成。这一流派的专家阐发礼节仪式,纪念日本传说故事中记载的大事件。这些礼节仪式被称为“神道教”。神道教很快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宗教,设有专门神职人员,分为不同宗派,有完整的仪式应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神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似乎吸收了基督教和佛教仪式,但更强调日本本土元素,而非中国思想。
1707317681
1707317682 正当神道教崇拜在日本老百姓中传播时,少数学者开始学习西方思想。荷兰人成为媒介。当时,日本政府允许一艘荷兰商船每年进出长崎港,并对其贸易活动严加监管。外文书通过这种途径传入日本。一些人开始阅读,并将医学和数学书翻译改编成日文。
1707317683
1707317684 钦慕荷兰学问的人和培育日本传统的人相处融洽。双方都反对幕府立下的官方新儒学思想,都秘密支持嫉恨德川家族的“外部领主”,都在寻求官方之外的行动路线。因此,当1854年外国向幕府施压,要求日本对外开放贸易时,日本国内已经有一部分人对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非常熟悉。
1707317685
1707317686 艺术生活
1707317687
1707317688 日本特殊的社会结构在艺术上得到了体现。一方面,官方文化严格遵循中国模式。盛行于日本宫廷的画作与中国绘画大师作品难分难辨。日本汉诗成为日本历史载体。日语使用汉字表意,并全盘引入汉语词汇,以体现儒家思想。汉语的这些影响似乎把日本变成了中华文化行省。
[ 上一页 ]  [ :1.7073176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