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24012
1707324013
孔 子 虽然这位老哲学家的名声卓著,但另一位年轻的哲人——孔夫子的名声比他还高。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孔哲学家”。
1707324014
1707324015
孔夫子诞生在公元前 550 年左右,与乔达摩大约同一时代。他是一个英勇军官的儿子,年轻时虽然贫苦,但本质上仍是一个中国绅士,因为我们能够从贵族家世上追溯出他尊贵的门第。他像同时代的其他中国绅士一样,学到了音乐、阅读、射箭、骑马、养狗、行猎和钓鱼(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他也是一位严守良好风尚的人,写过一本我们可以称为中国礼仪的书——关于一个绅士如何生活的规则。
1707324016
1707324017
孔子的教训对中国发展礼仪的喜好是大有影响的。当他在世之日,宗教习俗的实践是正确风尚的一部分。孔子对于这些习俗的遵守是极其严格和精确的。他谨慎地履行对各种家宅神祇和祖先的崇祀,他也尊重对于天地的一切风俗奉祀。他解释说,对父母的真正尊敬,应当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教导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②
1707324018
1707324019
孔子的箴言 孔子像佛陀一样,对鬼神的关注较少,对人生的关注较多。他所说的话大都与宗教很少关系,其性质多属格言,譬如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义不为,无勇也”,③ 等等。也许孔子流传最广的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
1707324020
1707324021
孔子论政府 孔子关于政府,就像对于私人行为一样,有他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环顾周围,在他所处的时代,诸侯和其他显贵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压迫平民,互相争吵,进行着破坏性的战争。孔子深信并教导,只要统治者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对待他的人民,遵循良好的古道,用智慧和公正从事统治,这样的罪恶就能得以纠正。
1707324022
1707324023
直到他 51 岁时,孔子才真正有机会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那时鲁定公任命他做中都宰。鲁国就是现在山东省的一部分。孔子治理中都政绩卓著,不久便升任司寇,掌管全国司法。传说他把那个地方的犯罪行为几乎完全消灭了。
1707324024
1707324025
因为得不到鲁定公应有的支持,孔子辞职了,他周游列国,到处受到人们的尊敬。不过他改革中国政府统治、停止帝王手下各封建诸侯之间纷争的希望,却没有得以实现。
1707324026
1707324027
孔子的纲领 对于一个像孔子那样的教师和改革家的事业,要把它的要点总括起来,不是容易的事,不过我们至少可以注意到下列几点。(1)作为一个政治改革家他失败了,但是他关于管理政府的规则,以及关于帝王的崇高地位的理论,对后世却有极大的影响。(2)他谨慎遵守的那些古时的宗教礼仪,变成关于他的传统的一部分,结果使他的名声与崇拜祖先,以及崇敬旧的宗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他关于礼仪的规则和关于道德的简练格言,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上,是一个有力的因素。(4)他留下了一套已经证明是对中国人民有巨大贡献的书籍。
1707324028
1707324029
五 经 孔子留下的书籍就是五经,有点像中国文献中的百科全书,是这位哲学家自己和他的弟子们所撰述的。这些书包括过去各时代的传说及历史、诗篇和智慧。这些书明白而坚定地代表着他的保守思想;这些思想诱导他的国人遵行旧道。从他的时代起,孔子的著作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尊重和引用。在他的书中,他所做到的远不止是保存过去的学问和文献;他还给了中国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1707324030
1707324031
12.2 中国同印度和近东的接触
1707324032
1707324033
“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在其西陲是以大戈壁沙漠和荒凉的西藏高原为界;但是大约公元前 120 年,伟大的汉武帝开辟了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这就使得中国商人能同印度、波斯、叙利亚以及近东其他各地发生接触。
1707324034
1707324035
戈壁本身就已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但它还住着剽悍的、被欧洲人称作鞑靼人或突厥人的游荡骑手。中国人把他们叫作匈奴。万里长城的修筑就是为了要把匈奴拒于国门之外。当时匈奴正在向更远的西边和南边移动,进入中国,直到长城脚下。形势是很严重。于是武帝派遣张骞将军向西寻找盟国,来共同抵抗匈奴。张将军带着 100 个人启程。不过他们全被匈奴俘虏了,关押了 10 年。但是张将军和他的随从们后来逃脱了,继续西行。他们远达奥克苏斯河(今阿姆河),仍然没有为中国找到盟国。尽管如此,他们的旅行是有重大结果的。他们将突厥斯坦的快马以及像葡萄这样的新植物带回到中国去;并且带来了从西方可以获得大量贵重玉石供应的好消息。也许他们还带回了一些有关印度和波斯令人神往的故事。
1707324036
1707324037
无论如何,几年以后,武帝终于派出了一支大军,驱逐匈奴,穿过山道,向西跟踪追击,进入塔里木河流域,再进而到达奥克苏斯流域。不久以后(公元前 114 年),中国商队开始循这条路线到达突厥斯坦和波斯。这条路线就成了著名的到西方去的“丝绸之路”。此后中国同印度和近东在商业上和文化上就有了接触。武帝最重要的征服就是开辟出这条“丝绸之路”。
1707324038
1707324039
沿着“丝绸之路” 一年总有 10 个或更多的商队携带了中国的丝绸和铁条,越过这条新得到的贸易道路,到西域去换回珍贵的宝石、玉石、琥珀、珊瑚和玻璃。显然,中国商人同希腊人或罗马人通常不是直接交易,而是通过突厥斯坦人或波斯人作为中间人,将中国货物运往近东,或由陆路穿过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或循印度河下到阿拉伯海,再从那里用船运到埃及和地中海一带。
1707324040
1707324041
1707324042
1707324043
1707324044
地图 12.1 丝绸之路
1707324045
1707324046
中国的丝绸 中国的丝绸运到叙利亚,在那里染成紫色,用金线绣上花之后,再由叙利亚商人转卖给希腊和罗马的富人。奥古斯都大帝时,这种丝绸在罗马极为时行。奥古斯都的继承人提比略曾设法禁止罗马的富人穿着这种奢侈的新织品,但是没有成功。有些罗马人觉得为了购买中国丝绸,罗马的金钱向东方流得太多了。
1707324047
1707324048
然而这种贸易继续着,而且日益兴盛;显然许多罗马人很想和中国人交往,不使中间人波斯得到利润。这也许是罗马人同波斯帕提亚朝诸王之间进行战争的原因之一,即希望免除那些中间人的利润。他们多次尝试开辟一条直通中国的海上路线;中国历史记载,在公元 166 年,一只叙利亚船开到中国。但这航程过长,未受欢迎。旅行家和罗马帝国派出的特使,有时宁愿冒险从陆路穿越中亚到中国去。但是这条路的距离也实在太远,因此,罗马和中国之间大部分贸易仍然通过中间人——波斯和印度来进行。
1707324049
1707324050
一个有价值的秘密 就是因为距离太长,中国人和罗马人之间很少直接贸易,所以罗马和中国这两个伟大帝国之间很少相互影响。罗马人热切地想要知道制造丝绸的秘密,但直到查士丁尼帝在位时才终于得到。查士丁尼派遣了两个修士前往中国。约在公元 551 年,他们带回了一根装着一些蚕卵的空心手杖——这些蚕卵比起和它们等重的黄金更有价值,因为它们意味着丝绸业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开始。
1707324051
1707324052
12.3 佛教在中国及其他各地
1707324053
1707324054
皇帝的一个梦 如果说中国同罗马的接触大多是间接而微弱的,那么,它同印度的接触却更直接,而且效果也更重要。佛教在公元 1 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可能是到中国经商的印度人带去的,也可能正如中国史书所叙述的那样,以更带有戏剧性的方式传去。
1707324055
1707324056
根据中国方面记载的说法,汉明帝梦见了一个金人,有大臣劝告说,他的梦是一个神圣的、要他派遣使节的命令,于是他派遣了特使到印度去,他们从那里带回一匹白马,装载着一些佛像和许多部佛经。总之,大约在公元 67 年,这个中国皇帝就在都城建立了一座佛寺,将佛经译成中国文字,并使佛教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
1707324057
1707324058
缓慢的成长 有好几个世纪,佛教在中国多少被视为外来的宗教。佛教僧侣都是从印度来的传教者,而中国热忱的佛教徒则到印度去朝拜。中国佛教徒把印度看作“圣地”;从公元 4 世纪开始,在 6 个世纪中,中国佛教朝拜者的人流不断地涌入印度。这些朝拜者中有几个写了游记,它们有助于我们对印度佛教史的了解,也给了我们其他关于印度的有趣事实,这些事实都是印度文献上没有保存下来的。
1707324059
1707324060
在中国,佛教逐渐地结合到中国的风尚和习俗中去,同中国的其他信仰相融合,传布极为广远,直到它或多或少地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宗教的一部分。
1707324061
[
上一页 ]
[ :1.7073240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