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7778
李说这样不行,他总得得到些东西。就举个例子,他手里的粮食只够部队再吃一顿的了。
1707357779
1707357780
格兰特说:“那这是很麻烦。”
1707357781
1707357782
李接着说:“我们骑兵的马不属于我们,它们属于我们的军官个人,他们还得骑马回家。”
1707357783
1707357784
格兰特说:“无条件投降。”
1707357785
1707357786
李只好说:“好吧,我投降。”之后把佩剑交给了格兰特。
1707357787
1707357788
格兰特说:“鲍勃,把它收回去。现在你打算无条件投降吗?”
1707357789
1707357790
李说:“是的。”
1707357791
1707357792
格兰特接着说:“现在你们是我的俘虏了。你的人需要粮食吗?”
1707357793
1707357794
李说:“是的,我们现在只够吃一顿饭的了。”
1707357795
1707357796
格兰特又说:“现在,那些邦联军军官的马,你们要它们干什么用?”
1707357797
1707357798
李说:“我们需要它们去春耕。”
1707357799
1707357800
格兰特说:“告诉你的军官们,把马带回家春耕去吧。”
1707357801
1707357802
这就是无条件投降。这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们都是人类——通常来说,都会替同类着想。这就是我们无条件投降的含义。
1707357803
1707357804
从美国南北战争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段讲述可谓错得离谱。格兰特要求叛军“无条件投降”是在西部战线此前的两次战役中,不是在阿波马托克斯。而每一次(分别在道内森要塞和维克斯堡)格兰特提出如此要求后,都会和对方指挥官当面谈判,并接受对方有条件的投降。在阿波马托克斯,格兰特并没有坚持要李无条件投降,即便是做个样子都没有,他已准备把邦联军将领的条件写入投降协议中。
1707357805
1707357806
但是,对于罗斯福想借用格兰特和李的故事来表达的含义来说,历史事实错误与否并不重要。他已经决意要让轴心国势力认识到自己将会被彻底打败,永不翻身。这一点绝不允许有任何疑虑和妥协,无论是在投降时还是长远来看,都是如此。因此必须坚持名义上的无条件投降。但是在这个名义背后,似乎也有着关于缴枪不杀的承诺。或许甚至可以认为总统举的这个例子想要表达的是,只要德国和日本先同意无条件投降,那之后所有的合理诉求都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什么样的诉求才算是合理的?而且既然不接受讨价还价,那战败国怎样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待遇?这就是“无条件投降”这个原则的难解之惑。人们不难察觉到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字面上看,这是说胜利者可以任意处置战败者,而不用考虑后者的愿望和利益。但是根据罗斯福的说法,其真实含义恰恰与其相反。
1707357807
1707357808
在怀基基,一名记者的提问点破了这个难题:盟军会像格兰特将军那样供养被打败的轴心国军队吗?罗斯福回避了这个问题——从记录下来的文字上看,他的答复很草率。但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其答案也令同盟国领袖们挠头不已。每次想要阐明这个原则的尝试都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个烦人的死循环即便在罗斯福去世后仍然不得解,它将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刻。
1707357809
1707357810
当晚,“巴尔的摩号”驶出了珍珠港,莱希整理了自己的想法,写到了日记里。在他看来,麦克阿瑟将军“似乎关注的主要是收复菲律宾”,对于结束太平洋战争还没怎么考虑。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表达了一个共识,“运用海空力量就能够迫使日本接受我们的投降条件,而无须登陆日本本土”。[94]莱希相信,从长远来看,两大战区司令的这一共识——应当避免登陆日本——其重要程度远高于先打吕宋还是先打台湾的当前问题。
1707357811
1707357812
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还没有被纳入考虑。全盘知晓“曼哈顿计划”的盟军领导人为数不多,罗斯福和莱希就是其中两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则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要到第二年才会获知此事。在1944年夏季时,人们连原子弹到底能不能造出来都不知道,更不用谈能否赶上战争的最后阶段了。莱希将军曾经是海军炸药专家,他怀疑这个新玩意儿恐怕不管用。但无论如何,他十分确信战争能够(也必须要)通过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取得胜利,接下来盟军便可在停战后和平进占日本。
1707357813
1707357814
但是,如果太平洋战争要以不流血的投降告终,那就总要有个人出来代表日本政府和盟国谈判。这个人会是谁?陆军将领出身的日本首相?还是据说是神圣化身的昭和天皇裕仁?胜利已然在望,“原班人马”在盟国控制的日本政府中将要扮演何种角色,这还是个争议颇大的未知数。裕仁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他是个被军方控制的傀儡、橡皮图章,还是真正握有实权?他能不能扮演好李,来和罗斯福扮演的格兰特演对手戏?答案将主要取决于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盟军领袖们所面临的战略决定和外交抉择。
1707357815
1707357816
罗斯福及其代表已多次要求约瑟夫·斯大林保证苏联将会在击败纳粹德国后加入对日作战。1944年中期时,这已成为美国政府和莫斯科之间最重要的外交议题。但是,是否真的需要苏联红军来对付日本呢?这显然取决于太平洋战争会比欧洲战事长多久。然而,即便抛开这个问题不谈,盟国还面临着另一个关键的不确定问题。一旦日本政府真的投降了,大量被派到海外的日本陆军——在中国、朝鲜还有其他各处——是否也会放下武器?或者就像他们在每一次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继续打到最后一个人?许多盟军将领坦言,日本地面部队从来没人愿意投降,即便东京政府放弃抵抗也是一样——他们预言到时将不得不斩草除根,把日军所占土地上的每个日本人都剿灭才行。若确实如此,那美国人就迫切希望苏军能进攻中国东北,消灭百万关东军。同样,他们也希望蒋介石的军队能承担中国大陆的大部分战斗(以及相应的牺牲)。另一方面,如果裕仁天皇真的能同意命令他散布各处的军队投降,而且那些军队也遵守这个“现人神”的命令,太平洋战争可能就会赢得更快,死伤代价也会比悲观者预计的更低。若如此,或许就不需要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了,这意味着美国人不必为此去和斯大林讨价还价,而如果美国寻求苏联的帮助,那么复杂的战后全球斗争(此时“冷战”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中的权力平衡也会随之改变。这些纷繁复杂的考量将会在下一年的关键决策中体现出来。
1707357817
1707357818
“巴尔的摩号”及其护航驱逐舰离开瓦胡岛后向北航行,开到足够远的安全距离后(也就是远到陆地上看不见为止)便转向353°航向(北略偏西),航速22节。罗斯福躲进了自己的住舱,他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很少露面,睡觉很多,也不怎么工作。他们的目的地是阿留申群岛,总统将要去视察那一地区的海军基地和航空兵基地。
1707357819
1707357820
此时在美国国内,选战从声势和激烈程度上说已经白热化,共和党和反对罗斯福的报纸抨击罗斯福此番行程,称他和他的狗都是在花纳税人的钱到太平洋上旅游度假。莱希将军在日记里称,夏威夷会议是正确而且必要的,但他对此番阿拉斯加之行的价值却心存疑虑。作为前海军作战部长,他对于有人批评总统仅仅为了自己的舒适和休闲而动用美国军舰十分敏感,尤其是在战时。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向任何朋友或罗斯福提过此事。
1707357821
1707357822
8月9日,当军舰开进浓雾弥漫的阿拉斯加内部水道时,罗斯福给麦克阿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声称“再次见到你令我格外高兴”。关于菲律宾问题,总统写道:“回去后我会推动这个计划,我确信这在总体上合乎逻辑,而且能够实现……总有一天马尼拉将再次升起我们的旗帜——毫无疑问我希望这由你来完成。”[95]
1707357823
1707357824
鉴于这封信的力度,以及第二个月又一封写给“亲爱的道格拉斯”的信,许多学者和传记作者断言总统认可了麦克阿瑟关于收复菲律宾的意愿。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事情还要复杂得多。关于送麦克阿瑟重返吕宋岛的最终决定要迟至9月底才敲定下来,此时距离檀香山会议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其间,吕宋岛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完全可能被绕过,至少是暂时绕过,而让位于全力攻打台湾。
1707357825
1707357826
8月1日,也就是离开珍珠港两天后,菲律宾总统奎松在纽约萨拉纳克湖的一所医院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巴尔的摩号”上。麦克阿瑟和罗斯福两个人都对奎松和他的国民许下了诸多承诺。麦克阿瑟的许诺流传更广,但罗斯福的承诺也毫不含糊,同样必须兑现。两个人都知道,从长远来看,历史记录可能会更加关注罗斯福的许诺。在麦克阿瑟看来,绕过吕宋的决定是可耻的背叛,他将会想方设法在后代面前把这个责任甩到罗斯福身上。可以想见,作为历史学霸的罗斯福同样能够认识到这对他未来历史声望的潜在影响。在写信承诺“马尼拉将再次升起我们的旗帜”时,罗斯福就知道他的秘书格雷丝·塔利会把这封信的复印件放到他的对外联系档案里,最终存入他在海德公园的总统档案馆并列入“麦克阿瑟”类目之下,像霓虹灯广告那样招来一拨接一拨的未来历史学者。
1707357827
[
上一页 ]
[ :1.7073577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