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57728e+09
1707357728 麦克阿瑟回了澳大利亚,人们一般会觉得罗斯福应该回到怀基基别墅的床上或者“巴尔的摩号”的住舱里休息了。但实际上他在夏威夷又多待了一天半,他决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看看这个瓦胡岛。作为一个患有致命心脏病的人,罗斯福似乎表现出了惊人的复原力。他此前一直是这样:深度休息一段时间(就像在从本土开来的“巴尔的摩号”上那样),之后爆发出惊人的活力。“在这一段极其繁忙的时期,”布鲁恩医生在他的医学记录中记载道,“总统在活动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疲劳或者任何形式的困难。”[82]纪录片片段也确证了这一印象。他看起来憔悴而瘦弱,眼袋很深,但是在迎接成群的将领、政要和军人时却仍然显得兴高采烈、生气勃勃。周五下午,总统车队向东越过崎岖的科奥劳山脉,前往岛屿迎风一侧的卡哈纳湾海滩周围,视察一场在荒野中进行的丛林战训练。罗斯福还是坐在红色旅行车的后座上,帽子向后推过额头,举着望远镜观看持续了一个小时的实弹演习。穿着绿色军装的步兵们从铁丝网下方爬过,然后站立起来,肩并肩排成散兵线穿越一片空地,间或用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开火。最后他们向一个用胶合板搭建的“日本村庄”演练了协同进攻。之后,车队沿海岸公路向南,在卡内奥赫湾的海军航空站短暂停留后,继续(根据白宫日志的记录)穿过“凯卢阿、位于威玛纳诺的两栖部队基地、科科角、位于威卢比的海岸警卫队基地,以及戴蒙德角”,回到怀基基。[83]
1707357729
1707357730 总统在夏威夷最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慰问那些刚刚从马里亚纳群岛战场撤回来的伤员了。车队开进檀香山城区,狭窄的街道旁挤满了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要靠国民警卫队才能拦住。总统的车开到陆军第147综合医院外的一个车站停了下来,医生和护士在医院大门前的台阶上站好了队。伤员们要么拄着拐杖,要么坐在轮椅上,一台照相机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一个急不可耐的军人举起还打着石膏的手向总统敬礼。总统在病房里巡视了一个小时,之后乘车离开,前往檀香山海军航空站——今天的檀香山国际机场——之后前往西卡姆机场,在那里,一架巨大的四引擎道格拉斯“空中救护车”刚刚落地,滑行到停机坪上。担架从飞机上被抬下来,伤员们被直接放置到了总统座车的旁边。这些刚刚从关岛撤下来的伤员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正面对着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令他们惊喜万分。总统日志记载道:“与罗斯福不期而遇,这些孩子显得多么惊喜和兴奋。”[84]
1707357731
1707357732 太平洋战场的军人们中间流行着一种看法,“家里的老百姓”已经把他们忘了。与纳粹德国的战斗占据了各大报刊、无线电和新闻影片——当1944年夏季,盟军部队正涌入法国,奔向巴黎时,就更是如此了。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他们看到罗斯福总统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军事基地和军用设施,也看到他离开本土出现在国外各处,譬如摩洛哥、埃及和伊朗。在这一刻之前,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指望美国总统会出现在太平洋上。总统的到来告诉军人们,他们没有被忘记。这一点尤为值得一提,因为罗斯福的夏威夷之行常常被认为是他为了选举连任而进行的宣传举措。
1707357733
1707357734 在海军造船厂,水兵们在道路两旁列队迎候,当车队开进视野时便一齐举手敬礼。列队的军人们接到命令,要两眼直视前方——但是当总统的座车开过的时候,许多人还是忍不住往前挪动,瞪大眼睛,想仔细看清楚。数千名造船厂工人在道路两旁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许多人还从办公楼二层和三层的窗户里探出头来。车队穿过了几个巨大的工厂车间,之后在潜艇码头短暂停留,潜艇艇员们在那里一齐立正敬礼。车队接下来开到了正停在干船坞里的战列舰“马里兰号”旁,总统在那里听取了关于其正在进行的舰体维修情况的简报,五个星期前,这艘战列舰在塞班岛外海被一枚空投鱼雷击伤。[85]
1707357735
1707357736 这一天视察工作的最后一站是坐落在珍珠港以东一座山顶上的艾亚海军医院。下午3点刚过,车队开到了这里,人们早已挤在了大门前的台阶上翘首以待。医院工作人员和大概50名还能走路或者是坐在轮椅上的伤员排好队形向总统敬礼,楼上的窗户里更是挤满了争先恐后想观看这一场面的医生、护士和伤员。一排拄着拐杖的人一齐举手敬礼。和此前三天一样,总统将要坐在敞篷旅行车的后座上直接发表讲话,通信组立刻上前架起了两个麦克风。他们告诉总统,这两个麦克风一个是连接广播系统,另一个是电影摄制组的。就像两天前在舒菲尔德兵营一样,罗斯福搞不清状况的问题又一次被扩音器广播了出去:“哪个是哪个?这个还是那个?”众人不禁掩口偷笑,护士们看起来好像格外开心。坐在罗斯福身旁的尼米兹莞尔笑道:“我也从来都搞不定这些新玩意儿。”总统对听众说:“这事我做了两次,一次是在影片里,一次是在你们这些优秀的人面前。”
1707357737
1707357738 根据接下来三分钟散漫、没有草稿的讲话来看,罗斯福事先一点都没有去考虑该说什么。他用放松、闲聊的口气和人群交谈。他说自己很高兴见到他们,他还带来了家乡亲人的问候(“至少理论上如此”)。他说到了自己和麦金太尔医生两个人当年在规划和设计艾亚医院时扮演的角色,称赞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战场伤员救治技术取得的长足进展,还向听众保证“整个国家都为他们而感到非常非常骄傲”。[86]无论健康状况如何,总统的声音都是那样洪亮,他令人熟悉的优美音色还是那样完美无瑕。他热情地笑着,甩了甩头,推开了麦克风。人群爆发出了一阵真挚的掌声。
1707357739
1707357740 一如往常,迈克·赖利在把总统从车上抱下来放到轮椅上时,所有摄像机都是关闭的。当总统走进这座拥有5 000个床位的医院时,摄影师和电影摄制组是不允许跟进去的,但是有几位目击者记录下了自己看到的场景。大厅里都是在塞班岛和关岛的战斗中落下残疾的年轻人。许多人都被截了肢,或者装上了假肢,或者遭受了其他不可能完全复原的重伤。对他们来说,同样残疾的罗斯福代表了获得成功而充实的一生的可能性。麦金太尔医生回忆道,总统“坐在轮椅上穿过了每一间大厅,时不时在病床旁停下来和伤员交谈,或许是在表扬这些人,他的声音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就好像这些受伤的陆海军士兵是他自己的儿子一样。那些灰暗、绝望的眼睛里燃起了新的光芒”。[87]在一间大厅里,麦金太尔走在总统前面,和一名“看起来已经一块完整的骨头都没有了”的陆战队员交谈。
1707357741
1707357742 他的脸因为痛苦而扭曲着,写满了沮丧和惆怅。但是当他望向四周,看到是谁在向他靠过来时,这个年轻人张大了嘴,脸上露出了我见过的最开心的笑容。
1707357743
1707357744 “嘿!”他叫道,“总统!”每个大厅里,每一长列病床旁都是这样的场面。这些落下残疾的人看到的并非只是美国总统,而是一个曾像他们一样被残疾打倒,继而又凭借意志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打败了身体上的残疾,走上人生巅峰的人。一股希望的热潮在医院里瞬间涌起,你我虽不在其中,却也感同身受。[88]
1707357745
1707357746 麦金太尔、莱希和罗森曼都说自己被艾亚医院里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总统肯定也是一样。“我从来没见过罗斯福眼里有过泪水,”罗森曼回忆道,“那天他坐着轮椅被推出医院时,他和他们的心已然在一起。”[89]
1707357747
1707357748 一行人当晚就要登上“巴尔的摩号”离开珍珠港了,但是还有一件麻烦事在等着总统。那三个“食尸鬼”,大通讯社派来的三个记者,一直没有获邀参加任何视察行程——他们甚至不被允许靠近总统——于是他们向尼米兹的新闻官沃尔多·德雷克使劲抱怨,怒火越来越旺。最后,史蒂夫·厄尔利(从他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同意安排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地点选在怀基基海滩霍尔姆斯别墅的精修草坪上,罗斯福坐在花园里一个柳条椅子上,记者们则在他周围围成半个圈。除了那三个大通讯社的记者外,参加发布会的还有常驻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大约24个战争通讯员。他们头上椰子树结的椰子都被摘掉了,免得掉下来砸到总统。
1707357749
1707357750 在纪录片里,罗斯福看起来很疲劳。他的肩膀耷拉着,说话时低着头。但他在迎接记者并和其中几个人握手时,脸上仍然洋溢着友善的笑容。莱希和尼米兹分别站在长椅两端,其中后者两手抱在胸前;看上去两位将军都听得津津有味。[90]
1707357751
1707357752 总统开始即兴发言,说到了他对瓦胡岛军民的赞赏,说他们从1941年12月7日的大灾难里恢复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这次与麦克阿瑟、尼米兹的会面是“近期举行的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时隔七年之后再次见到麦克阿瑟将军,他本人十分高兴。为了推动下一步重大战略决策,听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第一手观点是十分重要的。罗斯福说,这次会议太重要了,“没有它,事情就会格外艰难”。[91]
1707357753
1707357754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但是总统没有向记者们透露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太平洋方面计划再一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吗?是的,他答道,不过仗打到现在,大家都能看出这一点,因此这算不上什么新闻。
1707357755
1707357756 太平洋进攻有没有什么新的“重点或需要加速的事项”?
1707357757
1707357758 “都没有。”
1707357759
1707357760 麦克阿瑟将军会像他发誓的那样收复菲律宾吗?
1707357761
1707357762 “我们会去夺回菲律宾,麦克阿瑟将军毫无疑问将会参与其中。但是他会不会直接夺取,我不能说。”
1707357763
1707357764 新闻发布会的后半场致力于宣示盟军的“无条件投降”原则。一名记者(身份不详)问:“我们要在这里敲定太平洋战场的目标吗?”[92]
1707357765
1707357766 自从罗斯福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无条件投降”这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以来——当时似乎很多人都觉得猝不及防——人们就在不停询问它的定义。虽然同盟国在会议上讨论过这个原则,但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一直不同意这一点,直到罗斯福当着各国记者的面直接把这个词说出来。总统的公开讲话把“无条件投降”原则变成了既成事实,丘吉尔别无选择,只好表态英国对此予以支持。罗斯福决意避免重演“一战”后的那种和平,当时德国人中间流行的“背后捅刀子”的传说促成了纳粹党的崛起。但是同盟国的许多军事领袖和政治领袖私下里都相信把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公布出去是个代价沉重的错误——轴心国会利用这一声明,将其作为盟国想要消灭和奴役本国人民的证据,强化其军民战斗到底的决心。有些研究第三帝国的历史学者认为,罗斯福的声明削弱了德国军队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势力,可能延长了欧洲的战事。
1707357767
1707357768 除了让纳粹和日本抓到国内宣传的把柄之外,“无条件投降”的方案还因为太不明确而带来了麻烦。定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容易,阐释如何将其付诸实施就难多了。尝试澄清这一点,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无论公开出来的答案是什么样,都会被轴心国的宣传机器利用并曲解(事实正是如此)。
1707357769
1707357770 关于这个词,罗斯福的灵感来自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军统帅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南军统帅罗伯特·E.李在弗吉尼亚州阿波马托克斯法庭那次会面[93]时的一段野史。由于这个词在最后阶段的太平洋战争中十分重要,因此应该完整介绍罗斯福对于记者提问的回答。
1707357771
1707357772 “1865年,”他对记者们说,“李被赶进了里士满一角的阿波马托克斯法庭里。他的军队饿着肚子,接连两三天没睡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弹尽粮绝。”
1707357773
1707357774 因此他打着一面停战旗去找格兰特。为了让手下活下去,他询问格兰特投降的条件是什么。
1707357775
1707357776 格兰特说:“无条件投降。”
1707357777
[ 上一页 ]  [ :1.7073577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