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7795
1707357796
格兰特又说:“现在,那些邦联军军官的马,你们要它们干什么用?”
1707357797
1707357798
李说:“我们需要它们去春耕。”
1707357799
1707357800
格兰特说:“告诉你的军官们,把马带回家春耕去吧。”
1707357801
1707357802
这就是无条件投降。这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们都是人类——通常来说,都会替同类着想。这就是我们无条件投降的含义。
1707357803
1707357804
从美国南北战争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段讲述可谓错得离谱。格兰特要求叛军“无条件投降”是在西部战线此前的两次战役中,不是在阿波马托克斯。而每一次(分别在道内森要塞和维克斯堡)格兰特提出如此要求后,都会和对方指挥官当面谈判,并接受对方有条件的投降。在阿波马托克斯,格兰特并没有坚持要李无条件投降,即便是做个样子都没有,他已准备把邦联军将领的条件写入投降协议中。
1707357805
1707357806
但是,对于罗斯福想借用格兰特和李的故事来表达的含义来说,历史事实错误与否并不重要。他已经决意要让轴心国势力认识到自己将会被彻底打败,永不翻身。这一点绝不允许有任何疑虑和妥协,无论是在投降时还是长远来看,都是如此。因此必须坚持名义上的无条件投降。但是在这个名义背后,似乎也有着关于缴枪不杀的承诺。或许甚至可以认为总统举的这个例子想要表达的是,只要德国和日本先同意无条件投降,那之后所有的合理诉求都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什么样的诉求才算是合理的?而且既然不接受讨价还价,那战败国怎样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待遇?这就是“无条件投降”这个原则的难解之惑。人们不难察觉到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字面上看,这是说胜利者可以任意处置战败者,而不用考虑后者的愿望和利益。但是根据罗斯福的说法,其真实含义恰恰与其相反。
1707357807
1707357808
在怀基基,一名记者的提问点破了这个难题:盟军会像格兰特将军那样供养被打败的轴心国军队吗?罗斯福回避了这个问题——从记录下来的文字上看,他的答复很草率。但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其答案也令同盟国领袖们挠头不已。每次想要阐明这个原则的尝试都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个烦人的死循环即便在罗斯福去世后仍然不得解,它将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刻。
1707357809
1707357810
当晚,“巴尔的摩号”驶出了珍珠港,莱希整理了自己的想法,写到了日记里。在他看来,麦克阿瑟将军“似乎关注的主要是收复菲律宾”,对于结束太平洋战争还没怎么考虑。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表达了一个共识,“运用海空力量就能够迫使日本接受我们的投降条件,而无须登陆日本本土”。[94]莱希相信,从长远来看,两大战区司令的这一共识——应当避免登陆日本——其重要程度远高于先打吕宋还是先打台湾的当前问题。
1707357811
1707357812
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还没有被纳入考虑。全盘知晓“曼哈顿计划”的盟军领导人为数不多,罗斯福和莱希就是其中两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则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要到第二年才会获知此事。在1944年夏季时,人们连原子弹到底能不能造出来都不知道,更不用谈能否赶上战争的最后阶段了。莱希将军曾经是海军炸药专家,他怀疑这个新玩意儿恐怕不管用。但无论如何,他十分确信战争能够(也必须要)通过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取得胜利,接下来盟军便可在停战后和平进占日本。
1707357813
1707357814
但是,如果太平洋战争要以不流血的投降告终,那就总要有个人出来代表日本政府和盟国谈判。这个人会是谁?陆军将领出身的日本首相?还是据说是神圣化身的昭和天皇裕仁?胜利已然在望,“原班人马”在盟国控制的日本政府中将要扮演何种角色,这还是个争议颇大的未知数。裕仁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他是个被军方控制的傀儡、橡皮图章,还是真正握有实权?他能不能扮演好李,来和罗斯福扮演的格兰特演对手戏?答案将主要取决于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盟军领袖们所面临的战略决定和外交抉择。
1707357815
1707357816
罗斯福及其代表已多次要求约瑟夫·斯大林保证苏联将会在击败纳粹德国后加入对日作战。1944年中期时,这已成为美国政府和莫斯科之间最重要的外交议题。但是,是否真的需要苏联红军来对付日本呢?这显然取决于太平洋战争会比欧洲战事长多久。然而,即便抛开这个问题不谈,盟国还面临着另一个关键的不确定问题。一旦日本政府真的投降了,大量被派到海外的日本陆军——在中国、朝鲜还有其他各处——是否也会放下武器?或者就像他们在每一次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继续打到最后一个人?许多盟军将领坦言,日本地面部队从来没人愿意投降,即便东京政府放弃抵抗也是一样——他们预言到时将不得不斩草除根,把日军所占土地上的每个日本人都剿灭才行。若确实如此,那美国人就迫切希望苏军能进攻中国东北,消灭百万关东军。同样,他们也希望蒋介石的军队能承担中国大陆的大部分战斗(以及相应的牺牲)。另一方面,如果裕仁天皇真的能同意命令他散布各处的军队投降,而且那些军队也遵守这个“现人神”的命令,太平洋战争可能就会赢得更快,死伤代价也会比悲观者预计的更低。若如此,或许就不需要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了,这意味着美国人不必为此去和斯大林讨价还价,而如果美国寻求苏联的帮助,那么复杂的战后全球斗争(此时“冷战”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中的权力平衡也会随之改变。这些纷繁复杂的考量将会在下一年的关键决策中体现出来。
1707357817
1707357818
“巴尔的摩号”及其护航驱逐舰离开瓦胡岛后向北航行,开到足够远的安全距离后(也就是远到陆地上看不见为止)便转向353°航向(北略偏西),航速22节。罗斯福躲进了自己的住舱,他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很少露面,睡觉很多,也不怎么工作。他们的目的地是阿留申群岛,总统将要去视察那一地区的海军基地和航空兵基地。
1707357819
1707357820
此时在美国国内,选战从声势和激烈程度上说已经白热化,共和党和反对罗斯福的报纸抨击罗斯福此番行程,称他和他的狗都是在花纳税人的钱到太平洋上旅游度假。莱希将军在日记里称,夏威夷会议是正确而且必要的,但他对此番阿拉斯加之行的价值却心存疑虑。作为前海军作战部长,他对于有人批评总统仅仅为了自己的舒适和休闲而动用美国军舰十分敏感,尤其是在战时。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向任何朋友或罗斯福提过此事。
1707357821
1707357822
8月9日,当军舰开进浓雾弥漫的阿拉斯加内部水道时,罗斯福给麦克阿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声称“再次见到你令我格外高兴”。关于菲律宾问题,总统写道:“回去后我会推动这个计划,我确信这在总体上合乎逻辑,而且能够实现……总有一天马尼拉将再次升起我们的旗帜——毫无疑问我希望这由你来完成。”[95]
1707357823
1707357824
鉴于这封信的力度,以及第二个月又一封写给“亲爱的道格拉斯”的信,许多学者和传记作者断言总统认可了麦克阿瑟关于收复菲律宾的意愿。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事情还要复杂得多。关于送麦克阿瑟重返吕宋岛的最终决定要迟至9月底才敲定下来,此时距离檀香山会议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其间,吕宋岛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完全可能被绕过,至少是暂时绕过,而让位于全力攻打台湾。
1707357825
1707357826
8月1日,也就是离开珍珠港两天后,菲律宾总统奎松在纽约萨拉纳克湖的一所医院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巴尔的摩号”上。麦克阿瑟和罗斯福两个人都对奎松和他的国民许下了诸多承诺。麦克阿瑟的许诺流传更广,但罗斯福的承诺也毫不含糊,同样必须兑现。两个人都知道,从长远来看,历史记录可能会更加关注罗斯福的许诺。在麦克阿瑟看来,绕过吕宋的决定是可耻的背叛,他将会想方设法在后代面前把这个责任甩到罗斯福身上。可以想见,作为历史学霸的罗斯福同样能够认识到这对他未来历史声望的潜在影响。在写信承诺“马尼拉将再次升起我们的旗帜”时,罗斯福就知道他的秘书格雷丝·塔利会把这封信的复印件放到他的对外联系档案里,最终存入他在海德公园的总统档案馆并列入“麦克阿瑟”类目之下,像霓虹灯广告那样招来一拨接一拨的未来历史学者。
1707357827
1707357828
那么,罗斯福到底向麦克阿瑟承诺了些什么?就像他此前写给奎松的信一样,总统的用词十分谨慎,应当仔细解读——既要看到他说了什么,也要看到他没说什么。“我会推动这个计划。”作为总司令,罗斯福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力去命令麦克阿瑟进攻吕宋,无论是作为进攻台湾的前奏还是干脆完全替代之,都不是问题,无须顾虑参联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但他并没有行使这一权力。“总有一天马尼拉将再次升起我们的旗帜。”但总统并没有说具体什么时间,即便是等到战争结束再办这么个仪式也不算失约。在怀基基,他对通讯员们说:“我们会去夺回菲律宾,麦克阿瑟将军毫无疑问将会参与其中。但是他会不会直接夺取,我不能说。”[96]这句话被禁止见报,但这为所有正在考虑的选项都打开了大门。他将“菲律宾”和其北方主岛吕宋笼统地并在一起,精明地含混过关。实际上,参联会已经(在1944年3月)授权夺取位于菲律宾群岛南端的大岛棉兰老,因此麦克阿瑟可以算是已经接到命令去收复菲律宾的主要部分。[97]
1707357829
1707357830
没人准确知道罗斯福和莱希在夏威夷的最后一天对麦克阿瑟说了些什么,但是这位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告诉他C-54飞机的飞行员,自己得到了三个值得一提的口头承诺。他的部队将得到来自美国本土的新锐部队补充,达到齐装满员的状态;他的第5航空队将得到新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增援;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特混舰队将被用来支援他在菲律宾的两栖登陆(无论这场登陆战在何时何地打响)。[98]从瓦胡岛飞往布里斯班的航程中,他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样,当他来到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看到一封来自华盛顿的有线电报,确定想要越过吕宋并“在可行的最早日期”登陆台湾时,人们便不难想象他的暴怒了。这份电报来自参联会的作战计划部门,发送日期是7月27日,也就是罗斯福和麦克阿瑟在夏威夷刚见面的那天。华盛顿的计划制订者们警告说“‘堤道’计划(进攻台湾的战役)将会需要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一部分空中、地面和后勤部队”——他们还说这些兵力其后也不会归还给麦克阿瑟,而要被留给尼米兹用于“之后的作战”。麦克阿瑟应当制订计划以“最终完全夺回”吕宋岛和菲律宾其他部分,但是——要命的是——“这些作战将不会得到太平洋舰队的直接支援”。[99]
1707357831
1707357832
这只是一份计划层面上的电文,也就是说还没有经过参联会主要负责人的批准。但它却和麦克阿瑟从夏威夷带回来的结论直接冲突,他难免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被耍了。他立刻直接给马歇尔将军写信,对参联会计划人员的设想表达“最强烈的反对”,并坚称从“国家政策的最高角度来看”收复整个菲律宾是至关重要的。他指责进攻台湾的方案“要冒险面对最危险的灾难”,还指出罗斯福总统已经说了菲律宾将会被收复。麦克阿瑟写道,更糟糕的事情是,越过菲律宾的方案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前景”——这需要对菲律宾进行彻底的海上封锁,这会导致饥荒,会有数百万无辜的菲律宾人和盟军战俘、侨民饿死,这样的结果“比我们的敌人所犯下的所有罪行都更凶残”。[100]
1707357833
1707357834
但是,如此恳切的言辞却未能给华盛顿的作战计划制订人员带来什么影响。他们接到指示,完全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政治和对外政策方面的争论不在他们的权责范围之内。绝大部分历史著作都没怎么关注参联会内部的作战计划部门,绝大部分罗斯福和麦克阿瑟的传记对此更是只字未提,但是它却对太平洋上的战略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个课题比较沉闷,需要研究者沉下心来,在计划委员会备忘录和计划研究的迷宫中深入探索。许多相关材料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解密,此时有不少最广为流传的太平洋战争历史著作已经面世。因此有一点格外需要强调:无论罗斯福和麦克阿瑟在夏威夷说了些什么,参联会的计划制订系统都仍然在华盛顿按自己的逻辑运转,而且有影响力的声音(尤其是联合战略考察委员会)仍然认为太平洋上的作战应当集中在北方进攻路线上。令麦克阿瑟愤恨和沮丧的是,即便在夏威夷会议之后,这仍然是美军太平洋战略设想的主流。
1707357835
1707357836
假如罗斯福总统一意孤行,越过他的军队司令们插手指挥,那么这些参联会的内部机制便全都归于无效,这种事罗斯福此前已经干过不下十余次了。美国宪法赋予他的权力,使他可以命令陆海军将领攻打任何他在地图上指出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总统顶着所有军种司令的一致反对,下达了执行“火炬”行动的命令,也就是1942年11月的登陆北非之战。不过,这种总统越级指挥的事情绝大部分发生在战争第一年,1944年的情况和1942年已经大不相同。参联会辖下的内部计划和研究委员会在1942年时才刚刚建立,到1944年时则已人员齐备,军队中一些最好的战略专家也都被纳入其中。在战争后期,罗斯福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战后的规划和策略方面,对于战略和作战行动方面的重要事项则关注得比较少。他放手把参联会交给莱希去代管,而莱希虽然支持麦克阿瑟的“吕宋优先”策略,却也没有去打断正在进行的“堤道”行动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在8月22日参联会的一次专题会议上,这位海军上将提出,和其他选项相比,攻打吕宋“付出的人命代价和耗费的资源会更少,花费的时间也不会更多”,但他并没有说要放弃台湾,也没有要求立即做出决定。[101]这就很难被看成是对麦克阿瑟立场的坚定背书。如果此时莱希和罗斯福像往常一样心意相通,那么罗斯福似乎是选择了让参联会继续自己的计划而不加干扰。[102]
1707357837
1707357838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前线,那些将要去执行“堤道”行动的海军和地面部队指挥官仍然对这次行动将信将疑。他们对台湾的研究越深,就越不喜欢这里。福里斯特·谢尔曼将军,一位47岁的老神童,是尼米兹的副参谋长——1949年,他将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作战部长——他对同僚们说,要对台湾发动两栖登陆而“把吕宋及其机场、可用的补给物资和所有东西留在侧翼不动”是“荒唐”的。[103]谢尔曼说他想要写一份“烂到一眼便知,好让他们打消这个念头”的作战计划草案,好把“堤道”计划搅黄。[104]太平洋舰队中的顶级两栖战专家,将要在这次作战中指挥两栖舰队的里奇蒙·特纳,也基于相似的原因而施加影响,以反对“堤道”计划。
1707357839
1707357840
部队的每一份“堤道”计划新草案都要投入更多兵力。参联会的计划人员预计美军部队将能够在台湾沿岸夺取并守住若干战略性的港口,但太平洋上各位指挥官的结论则是,他们可能需要打下并守住整个岛屿才行。台湾是个大岛,地形复杂,当地人可能会忠于日本,因此这一任务将会漫长而血腥。1944年8月18日,尼米兹估计这场战役将需要投入50.5万名陆军,15.4万名海军陆战队,以及6.1万名海军岸上人员。[105]这是个大数,很难拿得出来,尤其是在此时欧洲战争已经很清楚将会拖到1945年的情况下。“堤道”行动的规模可与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比肩,但是后者的进攻部队只需跨越一条英吉利海峡,而进攻台湾的舰队和两栖部队却要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跨越一千英里洋面才能抵达目的地。艰巨的运输和后勤压力将难免和其他同样高优先级的事项争抢紧缺的资源,例如在塞班岛和关岛建设B-29轰炸机基地的计划。托尔斯将军指出,在机场建设计划方面“陆军航空队将与任何变化死磕到底”,他提醒金注意这个问题。[106]这样,到1944年8月下旬时,台湾战役计划在参联会内部又招来了另一个劲敌——陆军航空队的“福将”亨利·阿诺德将军,他预见到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的主要出发阵地将会是马里亚纳群岛(而不是中国)。
1707357841
1707357842
或许更重要的是,斯普鲁恩斯将军仍然坚决反对台湾作战计划,并决心用自己更倾向的硫黄岛—冲绳岛二级跳取而代之。1944年8月回到珍珠港后,斯普鲁恩斯便开始构建一套反对“堤道”计划的提案。和谢尔曼一样,他认为台湾的不利条件过于明显,这个计划应当被取消,因此他告诉手下人不必关注此事。
1707357843
1707357844
在9月上旬的一次计划讨论会上,陆军的西蒙·玻利瓦尔·巴克纳尔将军向尼米兹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人员报告他的“堤道”计划准备情况。斯普鲁恩斯显然认定巴克纳尔的发言是在浪费时间。他站了起来,获准打断讲话后走到尼米兹办公室后部,拉下一张西太平洋挂图开始发言。其他军官都把椅子转向斯普鲁恩斯,听这位海军将领阐述他关于太平洋战争最后阶段的整体见解,无人理会的巴克纳尔则怒火中烧。海军陆战队的格雷夫斯·B.厄斯金少将称这是“我所听过的关于某场作战行动的态势的最专业的即兴评论之一”。[107]斯普鲁恩斯推翻了“堤道”计划的基础构想,提出冲绳在所有方面都是更理想的进攻目标。冲绳无法在次年春季之前拿下——海军还需要花费6个月时间来组建所需的舰队、航空兵和后勤部队——他预计自己可以在1945年3月到4月完成这一任务。这个时间表给麦克阿瑟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去夺取菲律宾,包括吕宋。台湾则可以被安全地绕过。
[
上一页 ]
[ :1.7073577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