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8853
1707358854
[89]Fukudome, “The Air Battle Of Taiwan,” in Evans, ed.,The Japanese Navy in World War II, p.352.
1707358855
1707358856
[90]“Digest of Japanese Broadcasts,” October 15, 1944, p.7, and October 16, 1944, p.2.
1707358857
1707358858
[91]美国人的钓鱼方法:把干苍蝇丢在水面上漂着,好把鱼群引诱过来。——译者注
1707358859
1707358860
[92]Carney, oral history, p.399.
1707358861
1707358862
[93]CINCPAC to COMFAIRWING, October 15, 1944; CINCPAC Gray Book, Book 5, p.2240.
1707358863
1707358864
[94]Third Fleet Diary, October 15, 1944.
1707358865
1707358866
[95]CaptainInglis of the Birmingham, quoted in Morison,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WII, Vol.12,Leyte, p.103.
1707358867
1707358868
[96]Morison,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Vol.12,Leyte, p.96.
1707358869
1707358870
[97]Third Fleet Diary, October 17, 1944.
1707358871
1707358872
1707358873
1707358874
1707358876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第四章
1707358877
1707358878
1944年的整个夏季,东京炎热、尘土漫天,人们心怀不满。城市曾经最繁华的商业区此时已变得破败、灰暗,几乎被废弃。后来成为日本极受欢迎的小说家的竹山道雄回忆道:“熏风吹过城市,屋顶上蒙着尘土。即便是在涩谷周围,整排的商店都关了门,马路也挖开了,看不到什么人,只有各处的食品店门口排起了长龙。”[1]
1707358879
1707358880
粮食问题引起了普遍的担忧。饥荒暂时还没有到来,但普通市民已经开始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找到足够的吃的了。人们可以从邻居们的脸上看出这一点:许多日本人正越来越消瘦。竹山还记得他学校的校长每过一个星期都要明显瘦一些,看上去几乎变了一个人。“他的下巴变窄了,脖子缩了回去,真可怜。他头发花白,眼睛深深陷入眼眶,皮肤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看起来总是像个旧的雕花面具。”[2]人们很容易疲劳,也没有力气去应对每一天的劳作,然而与此同时,他们每天为了获取食物而需要付出的努力却开始压倒其他一切。有一份资料估计,每个日本家庭平均每天要花上5个小时来购买食物或者排队领取口粮。商店一整个星期都关着门,只有偶尔配给的口粮到货时才开门——东西卖完就又关门了。那些排了几个小时队的人常常空手而归。在战前的日本,乞丐本已基本绝迹,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即便是穿着光鲜的人也会向其他市民乞求给自己一点吃的。把食物端上家庭的餐桌,这需要消耗女人们不少时间和力气——而这些女人都会少吃东西,好让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尽量多吃些,这就让她们更没有力气去费劲在商店和口粮领取点前排队了。
1707358881
1707358882
城市里的居民们想要去乡下直接从农夫那里买粮食。但是通勤的火车在战时激增的运量重压之下已经喘不过气了,于是这趟旅途便成了痛苦的挣扎。火车站看上去就像是难民营。人们要等几个小时才能挤上车,可能还要向车站人员行贿才能买到票。上了车,他们发现自己挤进了人堆。挤断肋骨已不足为奇,有几次甚至有婴儿被闷死的事情被广为报道。车厢破旧肮脏,椅套都被扯掉、撕开,头顶扶手上的拉环早已不知去向,窗户破了,地板也被弄坏了。早已超载的火车冲过车站,不敢停车,怕月台上等待许久的人拼命也要挤上车。
1707358883
1707358884
当一个城里人经受了这重重考验来到乡下,一幅田园风光便会出现在面前,山坡和种着水稻的梯田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安静的小村庄旁。这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和这个国家正在进行的激烈战争完全联想不到一起。但是,这个人转眼就会发现乡民粗鲁而贪婪。他们会漫天要价,还要求买家对他们毕恭毕敬。之后他们只能回到火车站月台上,再一次像狗一样挤回城里。
1707358885
1707358886
日本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白米作为主要粮食,但现在他们即便出高价也不一定买得到了。战时的口粮米掺入了碎挂面、麦粒、黄豆,或者甘薯,随着战争久拖不决,这些低等级替代品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3]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些像是大米的混合物,人们把它和面粉混在一起用油翻炒,做成一种备受鄙视的食品,称为“糠”。新鲜的肉和鱼已经从口粮配给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豆腐、蔬菜和沙丁鱼做的被称为“煮干”的很脆的小鱼干。为了给饭桌上添加些花样,人们会往锅里放入当天能从市场上找到的任何东西——茄子、鲜萝卜、萝卜干、豆芽、南瓜、竹笋,以及菊花叶子,哪怕数量很少,有一点也是好的。新鲜鸡蛋几乎绝了迹,于是人们只能用粉末状的“上海蛋”和水打在一起,做成像是鸡蛋但不好吃的糊糊。火腿被换成了一种所谓的“鲸鱼火腿”,面包师批发不到面粉,便只能用豆泥制作一种像是面包的替代品。这样,日本流行的用白面包和火腿做成的午餐三明治,便成了既没有面包也不含火腿的冒牌货。
1707358887
1707358888
随着口粮供应质量和数量的下降,黑市对普通日本人的生计变得越发重要。到战争的最后一年,“黑先生”占日本全国零售量的份额可能达到了一半。1944年中期,黑市价格和官方定价的差异大幅度扩大,几乎所有类型食物的黑市价都达到官方定价的10倍以上。1944年3月,大米的黑市价是官方定价的14倍,到1944年11月则达到44倍。[4]某些稀罕物的价格更是达到了天文数字,人们甚至怀疑身边还有没有人吃得起。1944年7月下旬,东京西红柿的价格达到了此前难以想象的57钱(合0.57日元),桃子的价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5日元。[5]火箭般飙升的物价不可避免地激化了阶层矛盾。有钱或者有关系的日本人明显比他们的穷邻居吃得更好。一个人脸上和身上赘肉的多少足以衡量他所享有的特权,或者说是腐败。当时住在京都的74岁老人田村常次郎在日记中抱怨道:“那些富人可以拿着钱为所欲为,他们买光了下层人的货品和粮食,再拿回到黑市上去卖……这是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6]
1707358889
1707358890
在这个警察国家无所不在的严密监视之下,日本人民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有组织的反抗,也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公开抱怨。实际上,他们都表现出一副支持战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自从这个国家1931年入侵中国东北以来,大部分日本民众已经逐渐习惯了战争,视其为一种自然的长期状态。许多人并不觉得征服并奴役其他民族有什么奇怪或者不妥的,听到军队在海外战斗胜利的消息,他们还会热血沸腾。但是到1944年夏末,他们开始意识到太平洋战争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随着盟军向西越过太平洋,任何看得懂地图的人都能看出日本的地盘在日益缩水。整个岛屿的日本守军一次又一次全部“玉碎”而亡。这和在中国的战争截然不同。这是一场与想要占领日本并解除其武装的对手进行的全面战争,这个敌人有力量而且有意愿来做到这一点——想要避免彻底毁灭,唯一的希望是乞求征服者的怜悯。老百姓意识到真相之后,失败主义的情绪便蔓延开来。这种情绪的蔓延在1944年7月出现了一个拐点,当时塞班岛丢失,东条英机首相下台。
1707358891
1707358892
普通民众开始私下里或者在个人日记里尖锐地质疑官方报道的可信度。为了将真相与宣传区分开来,人们不可避免地陷于流言之中。警察部门花费了很大力气,想要压制流言的传播,但他们的努力大部分都是徒劳的,因为老百姓现在有无数种理由来担心自己的安全和国家的未来。人们还是不太敢公然蔑视政府,但是消极抵抗的迹象却越来越多。普通民众越来越多地抱怨官员的腐败和黑市的贪婪,他们在法定的民防和防空演习中对地方官员嗤之以鼻,敷衍了事。拖拉、旷工、偷懒和装病的情况在工作场所和强制的社区活动中已经屡见不鲜。根据日本工业杂志《钻石》的统计,日本军火工厂的每日缺勤率在1943年时为10%,1944年增加到了15%。[7]违法行为、故意破坏和少年犯罪越来越多,许多日本人都发觉社会中不再有基本的礼貌,道德开始滑坡,诚实也越发罕见,对此人们予以谴责。人们参加半强制性的爱国集会、游行、送别出征新兵活动时的热情已不复当年。一名阵亡军人的母亲拒绝参拜为国战死者灵魂所在的靖国神社。她说:“那些失去宝贝孩子的人来到靖国神社,被逼着像乞丐那样蹲在白沙池里,还要不停地点头,我永远不会去那种蠢地方。”[8]
1707358893
1707358894
从7月起接替东条担任日本首相的小矶国昭,私下里表达了对日本民众士气低落的担心。他的内阁开始讨论是否应该放松新闻审查,以求恢复政府日益降低的可信度。于是在一番锣鼓喧天之下,内阁情报委员会宣布要在报界和广播媒体中推行“言论自由”和“开启民智”政策。[9]1944年10月13日,NHK(日本放送协会)广播电台的评论员解读说,这项新政策将会“开辟人民公开表达想法的通道……人们不再需要低声秘密地交流观点了”。坦诚而真实的战争报道将有助于提升日本人民的士气,让他们“感到幸福和快乐”。[10]
1707358895
1707358896
就在第二天,传来了子虚乌有的台湾海域大捷的第一份报道。在东京的帝国大本营,一个媒体联络官手里拿着一瓶清酒冲进媒体室。“这是一枚鱼雷,”他叫着,用手里的瓶子比画着,像是一枚航空鱼雷高速冲进了一艘美国军舰的舰体,“我们期待已久的时刻来啦!这就是神风!神风!”[11]他说战报还在陆续发来,但是返航的日本飞行员的说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赢得一场了不起的胜利,开战以来最大的胜利。他打开了瓶子,让记者和军官们举杯共饮。
1707358897
1707358898
第二天早上,《朝日新闻》头条报道了“史上罕见的巨大战果”。报纸上说美国人损失了50万吨军舰,2.6万名水兵战死。[12]东京民居密集的大街小巷都回荡着NHK新闻播音员慷慨激昂的声音。日本人估计的战果上涨了一整天,到下午3点,帝国大本营最终宣布,日本战机击沉了10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还击伤了3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11艘型号不明的其他军舰。[13]
1707358899
1707358900
就连没接受过教育的平民都看得出这些战果不正常,但是官方自己却似乎深信不疑,这些报道还引用了参战日本飞行员的证词作为佐证。据他们的说法,台湾之战将会是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利——甚至比东乡大将在对马击败俄国舰队那次还要大,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性海战胜利。无线电通讯员被派出去做街头采访,了解日本民众的观点。每过几个小时,就会有新的官方声明发出来,带来新的令人振奋的详细消息。报纸纷纷加印“号外”,民众则在各处报亭前排长队等待。小矶首相打着官腔说,这次伟大的胜利验证了此前已经公开讨论了超过一年的“诱敌深入”战略。德国海军上将卡尔·邓尼茨代表阿道夫·希特勒发来了贺电。昭和天皇也宣布设立一个公共节日来庆祝这次“辉煌的胜利”,并说要为全国每个家庭发放一份特殊口粮“以示庆祝”。日本人现在可以重拾战争初期的那种兴奋情绪了——就像1942年春季的时光又回来了,那时候每个星期都会传来一两次令人激动的捷报。[14]
1707358901
1707358902
就在第一份台湾捷报发回后不到24个小时,军队高层就意识到这一战果被极度夸大了(这还是客气的说法)。真相要到战争结束后才会揭晓——只有两艘美军战舰被鱼雷击中,而且还没有沉没,但10月14日的空中侦察报告却足以证实第3舰队大部完好。福留繁说,他到这一天结束时就知道“对敌伤害轻微,我确信对菲律宾的大规模进攻很快就会到来”。[15]宇垣缠将军在日记中评论道:“有些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夸大战果可能是必需的,但那些战斗指挥岗位上的人一定不能用夸大所取得的战绩来自欺欺人。”[16]10月18日,在帝国大本营,海军的计划制订者向陆军同僚公开承认,日本舰队不太可能在下一次与美国人的激烈海战中幸存(遑论取胜)——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打下去,好让联合舰队“死得光荣”。[17]
[
上一页 ]
[ :1.707358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