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9936
1707359937
被要求解释他10月25日北上的决定时,他变得稍稍积极了一些。他给出了几项原因,但有些却相互矛盾。当被问及他向北转向是否为了躲避毁灭性空袭时,他答道:“这不是毁灭的问题,那并不重要。问题是在海湾里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觉得在舰载机和岸基飞机的猛烈空袭之下,我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自己做出决定,觉得最好北上和小泽将军会合。”但是和小泽会合从来都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主意,栗田很快又推翻了自己的话:“我主要的目的并非和小泽将军会合,而是北上找到敌人。如果我到了这里[指海图上大约北纬13°20′位置]还没有找到敌人,那我还会继续北上搜索敌人,并在夜晚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回去。”栗田的意思似乎是说,他想要随时将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撤退之门保持在触手可及之处,但只有在最终未能找到敌人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撤退。但他还补充了一条解释,表明他一直想要在当晚撤离,因为“我若不在夜间进入海峡,第二天对我而言便是绝望的,那时我将会处于陆基飞机和[哈尔西的]舰队的攻击之下”。[120]
1707359938
1707359939
如果将中路舰队参谋长(小柳富次)和作战参谋(大谷藤之助)的审讯报告,以及宇垣将军的日记放在一起考察,就能将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原因结合在一起,解释这次向北转向的决定。小柳一个人就逐个列出了多达6条原因。(第一,他们追不上“塔菲3”的航母;第二,他们落后原定与西村协同进攻的时间计划太多;第三,他们根据金凯德的明语通信判断自己将遭到猛烈空袭;第四,他们不想在局促水域内遭到猛烈空袭;第五,他们想和北面的哈尔西舰队来一场决战;第六,他们燃油不足了。)[121]这是一幅碎片拼凑而成的场景,人们在巨大压力和多个相互影响因素的驱使下做出了决定。小柳和大谷都证实,北上的决定得到了参谋部的一致支持。宇垣则在日记中评论道:“在同一个舰桥上,我为他们缺乏战斗精神和策略而恼怒。”但是宇垣也相信北方的美军幽灵航母舰队是确实存在的,他甚至记录称自己看到了20°方位上“海平线之外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其实那个位置上并没有这样的航母舰队,因此宇垣记录的这个“幽灵舰队”只不过增加了这天上午“大和号”指挥舰桥上的混乱和迷惑感而已。[122]
1707359940
1707359941
完整的真相或许永远都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很清楚:栗田太累了。自从三天前离开文莱起,他就完全没有睡过觉。他的旗舰“爱宕号”在巴拉望水道从下方被击沉,迫使这位55岁的中将跳海并游泳逃生。他的军舰遭到了一支舰队在海上所遭受过的有史以来最为持久的空袭,却完全没有本方空中掩护。面对美国人、记者和其他外人,栗田不愿承认疲劳在他停止进攻和撤退的决定中起过作用。但是在和同僚的私下谈话中,他就坦白多了。他告诉老资格的驱逐舰长原为一:“我犯这个错误,纯粹是因为身体疲劳。”[123]他的参谋们一定也很疲劳,因为他们和长官一起历尽磨难,而且没有反对这个决定。
1707359942
1707359943
栗田已经把一场压倒性胜利抓在了自己手中,却又让它从指缝中溜走。这一可怕的指挥失误根本不是事后列出的那些理由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清楚的。有些人直接指责栗田胆怯,其他许多人虽未明说,却也是这个意思。起码可以确定,他确实已无心再战。“捷号”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舰队的反对。在文莱的指挥官会议上,反对声便已四起。攻击莱特湾内运输船和运兵船的计划冒犯了许多日军军官的敏感神经,他们长期以来的训练令其相信,军舰就是用来对付军舰的。其他一些人则责怪丰田将军只会下达命令,却没来亲自领军作战。当他们顶着无休止的空袭穿过锡布延海,上级承诺给他们的空中掩护却不见踪影时,“大和号”舰桥上的军官们便以近乎叛变的口吻咒骂着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愚蠢和呆板。栗田从战场上掉头撤退不是一次,而是两次,24日那次是暂时撤退,25日则是彻底撤退——在第一次撤退时,他的有些参谋军官便希望干脆就此退出战斗。而且,常常被人忽略的一点是,其他几位日军司令长官也曾不合时宜地撤退。小泽在10月24日下午一度向北返航,当时他的北路舰队刚刚被哈尔西的侦察机发现,后来还是应联合舰队司令部从日吉的地堡内发来的电报要求才继续南下的。志摩将军的舰队在草草齐射了一轮鱼雷之后,也在10月25日早晨匆匆逃出苏里高海峡。他电告丰田,他的撤退只是暂时的,但是美军飞机却一路追击他到马尼拉湾。颇具武士精神的西村祥治比其他几位舰队司令更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海上“万岁冲锋”任务。但即便如此,他南路舰队的每一艘舰在意识到战斗已经输掉之后也都掉转了航向,至少是试图掉转航向。连西村自己的旗舰“山城号”也在试图独闯盟军舰队火力网失败之后,在最后一刻掉转了船头。
1707359944
1707359945
实际上,日军舰队里的官兵们从来没有真正认同过“捷号”计划,因为它不具有切实的成功希望。他们明白,编写这份计划的参谋军官们根本没有真的指望他们能打赢,而只是想最后光荣地打一仗,保住日本海军的荣光。他们被要求奉上仍然强大的联合舰队作为祭品。但是日本海军在此方面和日本陆军是不一样的:它的文化、训练和传统中,都没有这种没有头脑的万岁冲锋的先例。海军航空兵虽然最终还是采纳了“神风”战术,却也是遭到各级官兵的反对而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才采取。这种战术会牺牲一些飞机和缺乏常规战术所需飞行技能和作战技能的新手飞行员。但是天皇的军舰都是些大件资产,最先进的武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国家象征,耗费巨额资金才建造起来并使用了几十年。人们从来没想过仅仅是为了虚无的荣誉就要把它们牺牲掉。
1707359946
1707359947
纵观日本海军的整个历史,他们总是想要打赢的。胜利才是首要目标,“光荣的死”只是一种附带的道德观而已。如果一艘军舰的宿命是在战场上沉没,那么人们希望它奋战到最后一刻。如果一个士兵的宿命是在战场上战死,那么人们希望他能心甘情愿地赴死,他的灵魂将在靖国神社永久安息。但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目标是胜利。然而此时,1944年10月,这个以胜利为名的“捷号”计划却颠倒了二者的优先顺序,堪称讽刺。东京的将军们已经预见到,一旦美军控制了菲律宾,舰队的燃油供应问题将会成为不治之症。一旦如此,舰队就会动弹不得,静坐在锚地里等待战争结束,或者在敌人雨点般的炸弹袭击中沉入港内。“捷号”计划的首要目的在于避免这种耻辱的结局,确保日本海军死得轰轰烈烈而不是悄无声息。如果还有可能打赢,那就更好了,不过无论双方实力多么悬殊,这场仗都必须打。
1707359948
1707359949
还有一点常常被研究莱特湾海战的西方史学者所忽视,这一部分是由于东京方面的作战命令和后续电报中的“言外之意”会在翻译成英语时丢掉,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日本军官在战后接受战略轰炸调查组审讯时对此话题讳莫如深。但是真相仍然藏身于当时的一些资料和战后的当事人讲述中,吸引着历史学者们。栗田在文莱召集他的下属指挥官开会时说道:“你们全体必须记住,世上会有奇迹发生。”[124]小柳在战后撰文指出,舰队要被迫航行几乎1 000英里才能到达战场,其间要穿越敌人潜艇出没的水域,以及被敌人飞机统治的天空。“这完全是一套绝望、鲁莽而且前所未见的计划,无视战争的基本规则,”他总结道,“我无法不把它理解为给栗田舰队的自杀命令。”[125]
1707359950
1707359951
要解释栗田的含糊其词和撤退,与其说他是懦夫,不如说他的士气已经荡然无存。他和他的同僚军官比一般平民百姓更清楚,战争已经输掉了,高层只是想用成堆的谎言来掩盖这一事实而已。官兵们固然不能通过公开渠道了解此事,但沉重的失败情绪已在他们中间蔓延开来。当这滑稽的“捷号”计划名称本身就暗示了整个国家的失败情绪时,他们还能怎么办呢?
1707359952
1707359953
哈尔西至死不承认他在1944年10月24日夜弃守圣贝纳迪诺海峡是错误的。无论对任何人,他都说他唯一的错误是在小泽的航母舰队几乎就要进入他大炮射程之内时掉头离去。卡尼和第3舰队司令部都站在他这边,但是显然所有航母大队和特混舰队司令都确信他们的指挥官错了,他们的议论很快传到了关岛、乌利西、马努斯、珍珠港,以及华盛顿。不仅如此,敏锐的观察者发现,即使是在“阴谋诡计部”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即将接掌一支特混大队的阿瑟·拉福德少将,刚刚来到太平洋前线就于11月17日前往“新泽西号”报到。他想找他的老朋友,海军学院同学“米克”卡尼聊聊最近的战事。“令我惊讶的是,”拉福德说,“一向多话的米克变得躲躲闪闪,哈尔西将军和他司令部里的其他几个人也是这样。这给我留下了明确的印象:他们不想谈论10月的那些日子。我明显感到所有人都对他们的表现不满意,但对于其原因却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126]
1707359954
1707359955
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只是由于运气不好,哈尔西错过了此前太平洋战争中所有的航母对决。1942年5月,他的“企业号”特混舰队由于被派往北面掩护杜立德对东京的空袭而未能赶上珊瑚海海战。次月他又患上皮肤病,被尼米兹勒令住院,因此错过了中途岛海战。(他信任的替补队员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接过哈尔西的指挥棒,赢得了这场不朽的胜利。)1942年8月瓜岛登陆时,哈尔西还没有来到南太平洋,因而也就错过了当月晚些时候东所罗门海战中的航母会战。1942年10月的圣克鲁兹群岛海战发生时,他在新喀里多尼亚南太平洋战区的陆地司令部里。随后就是20个月的平静期,日军航母一直没有出现。当它们最终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再次出战时,指挥第5舰队迎战的又是斯普鲁恩斯。
1707359956
1707359957
在南太平洋时,哈尔西被人戏称为“大笔刷子”(rough brush)——这个词本意指的是画家用画笔大笔猛扫,而非精雕细刻。他对精妙的战术安排不感兴趣,只是把部队集中起来砸向敌人,剩下的就交给运气了。他更著名的绰号“公牛”也是这个意思。自从1944年8月接掌第3舰队以来,他的夙愿就是摧毁敌人的航母特混舰队——并非只是迎战,或者击败,而是全歼它们,消灭干净,把所有残余的日军航母,连同所有的飞机和护航舰一起烧掉,打沉。他自豪地声称自己是尊奉霍拉肖·纳尔逊传统的混战派海军将领,纳尔逊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从英格兰的敌人身上赢得了数次这种歼灭性胜利。在他的回忆录里,他引用了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的训示:“如果一个舰长率舰靠上敌舰,那他错也错不到哪儿去。”哈尔西还说:“如果说有什么海战理念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最好的防御是猛烈的进攻。”[127]
1707359958
1707359959
他的朋友斯普鲁恩斯在四个月前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放跑了大部分日军舰队。第58特混舰队司令马克·米彻尔在6月18日夜间想要西进迎敌,以便在次日早晨到达攻击机群起飞位置。但斯普鲁恩斯由于担心敌人会向塞班岛滩头发动决死突击而拒绝了。这一保守的决定遭到了海军中许多有影响力的“棕鞋族”(航空兵军官)的抨击,他们指责“黑鞋族”(非航空兵军官)斯普鲁恩斯根本不懂现代舰载航空兵的能力。这时候,哈尔西正在珍珠港准备接掌舰队。他和他的幕僚天天被航空兵们唠叨,他们求哈尔西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第5舰队中职务和“米克”卡尼相同的“卡尔”穆尔相信哈尔西“正是那最初几天里围坐在一起指责斯普鲁恩斯的一群人中的一员。我想他的脑海里会冒出一个想法,他绝对不愿把他自己放到那样的位置上……现在我没有证据,我想卡尼会否认。而且哈尔西事后当然也会想方设法否认。但事实就是如此”。[128]
1707359960
1707359961
和往常一样,尼米兹放手让他的前线指挥官根据战场环境自由运用其部队。他的作战计划要求哈尔西“掩护和支援莱特湾—苏里高作战”。但同时作战计划又特别提出:“如果消灭大股敌军舰队的机会出现或者可以争取,则歼敌就是首要任务。”[129]如此,这两句话之间就出现了关键的模棱两可之意。日军的战场策略中常常出现欺骗、佯攻和引诱。在此前的几场海战中,包括马里亚纳海战之前的全部四场航母对决,日军都是兵分多路,分进合击。如果多支“大股敌军舰队”从不同方向开过来,正如莱特湾出现的这样,该怎么办?此时应该冲出去追击敌人,消灭敌舰队一部,还是严守对第7舰队和滩头阵地的“掩护和支援”?这只能由哈尔西来判断。
1707359962
1707359963
“消灭大股敌军舰队”这句话也是老生常谈了:自从1943年11月攻打吉尔伯特群岛的“电流”行动以来,历次两栖作战的战斗命令中都有类似的指示。毕竟,命令就是命令,而且将摧毁敌舰队视为“首要任务”的要求似乎也为哈尔西的进攻心态提供了理由。面临着堪比四个月前马里亚纳海战的两难处境,哈尔西的本能就是将命令中的优先顺序对调。斯普鲁恩斯拒绝冒险让滩头遭到敌人决死突击,即便这意味着放跑敌人航母。哈尔西则拒绝放跑敌人航母,而宁愿冒险让滩头遭到敌人决死突击。
1707359964
1707359965
当小泽的北路舰队出现在恩加诺角外海时,哈尔西面临着一场赌注巨大的赌博。总的来说,他有三种选择。他可以留在原地,可以兵分两路,也可以带全军北上歼敌。他放弃了第一个选项,没有把他的全部舰队留在圣贝纳迪诺海峡,这没问题:他想要在敌人航母和吕宋岛机场建立联系并对自己“穿梭轰炸”之前击沉它们。但是他拒绝第二个选项(留下第34特混舰队守卫圣贝纳迪诺海峡),选择第三个选项(带着所有舰艇北上,让海峡门户洞开)的理由却显然无法说服任何人,只有区区几个参与决策的死忠派除外。第3舰队战报给出的理由过于牵强,难以令人信服。其中称,率领整个舰队北上“保持了蓝军[指美军]攻击舰队的完整性,最能够出其不意并消灭敌航母舰队”。[130]说这个决定保持了“舰队的完整性”固然没错,这使得舰队一直都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不拆分的整体,但这只是对这个决定的复述,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论证。这只是文字游戏掩饰的车轱辘话而已。舰队集中使用原本是马汉理论的正统,在哈尔西这一代将领的军校时代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1944年,无线电、雷达以及航空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集中舰队的旧规则已经像帆船那样过时了。
1707359966
1707359967
没有任何硬性要求迫使哈尔西集中他全部65艘舰去对付北面只有19艘军舰的日本航母舰队,但是守卫海峡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他完全没有必要二选一,因为他的实力足以同时对付栗田和小泽还绰绰有余。他的战报将北路舰队称为“强大的新威胁”,值得第3舰队全力应对。它刚刚加入战场,尚未遭到打击,而中路舰队却已经在空袭中遭受了惨重损失。但是,日军航母部队已经由于失去了最顶尖的飞行员而大为削弱,这一因素即便在莱特湾海战之前就已经在美军航空兵和情报圈里广为人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日军的舰载航空兵已经很少,”杜鲁门·赫丁说,他之前是第58特混舰队参谋长,此时在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供职,“实际上已经不值一提……我们任何一支航母特混大队都能制服他们。”[131]赫丁的判断得到了当时和战后诸多其他权威人士的证实。
1707359968
1707359969
关于中路舰队,哈尔西认为它“已经遭到重创,不再可能获得决定性胜利……由于鱼雷打击、炸弹打击、上层建筑损毁、火灾和人员伤亡,其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132]但是这个结论仅仅是基于当天第38特混舰队参加锡布延海空袭并返航的飞行员们的报告。三年的战争早已表明,这种声明基本上都是夸大的,常常夸大到肆无忌惮的程度。各特混大队司令都对哈尔西居然敢对这种报告的准确性下那么大的赌注感到惊奇,尤其是在巡逻机后来确认中路舰队已再次开往圣贝纳迪诺海峡,而且海峡中的导航灯都已点亮的情况下。关于这一点,哈尔西亲自执笔为自己辩护,或者也可能用的是文书的打字机。他觉得率领他的整个庞大舰队北上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宁愿冒险让栗田的战列舰找到莱特湾中的运输船:
1707359970
1707359971
日本鬼子的顽固人所共知,第3舰队司令也已意识到敌中路舰队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进攻莱特湾内船队的可能性,像瓜达尔卡纳尔岛那样,但第3舰队司令确信中路舰队已经遭到重创,不再可能获得决定性胜利……最后,计算显示,第3舰队能够及时赶回来,扭转敌中路舰队所可能获得的任何优势。……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做出决定之后,第3舰队司令也一直密切关注那里的情况,直到他收到敌中路舰队在第7舰队护航航母编队的英勇奋战下放弃进攻的消息为止。[133]
1707359972
1707359973
毫不意外地,麦克阿瑟将军看待此事的观点截然不同。没人知道他是否看过第3舰队战报中的字句,但他对这一场景的想法是这样的:
1707359974
1707359975
如果海军掩护部队放过任何一支强大的日军舰队闯进莱特湾,整个菲律宾进攻作战都将被置于岌岌可危之境……这将是灾难性的一幕……如果敌人进入了莱特湾,他们强大的舰炮将会消灭海域中任何一艘鸡蛋壳般脆弱的运输船,摧毁滩头上那些急需的补给物资。海滩上数以千计的美军士兵将会被包围,并被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敌人火力压在地上,陷入绝境。这样,其结果将不仅仅是补充援军的时间表被彻底推翻,就连进攻能否获胜都难以预期。……现在我别无可为,只能巩固阵地,坚守防线,静待即将到来的海战的结局。[134]
1707359976
1707359977
如果栗田再坚决一些,这样一场灾难或许就会完完全全成为现实。但其长远后果却未必如麦克阿瑟预言的这般严重——鉴于日军航空部队和地面部队的实力,怎么看美军的进攻都是很难失败的。但若真的如此,恶劣影响还是会一路传回华盛顿。太平洋上的每一个记者都会盯着这件事,麦克阿瑟的审查机构也会让他们把话都说出来。即便有新闻审查,这些事实还是会迅速扩散到全国的报社里,各种报道也会在总统竞选最为胶着的最后两个星期里爆发出来——在这场竞选中,挑战者已经开始批评当权者将太平洋战场一分为二的做法。在国会山,关于太平洋上指挥不统一的负面声音已经层出不穷,立法者们也将会为此安排听证。哈尔西和海军将理所应当地为这场灾难担责。麦克阿瑟一直想要统一指挥太平洋战场,而其运输船队差点遭到屠杀必然会成为头号论据。参联会也将不得不在公众的强烈关注之下重新审视这一永远也吵不完的话题。
1707359978
1707359979
哈尔西将自己与金凯德之间的误会归结于不恰当的指挥架构,当时只是私下说,战后便是公开说。战役之后一个星期,他给尼米兹写了一封称呼他为“我亲爱的切斯特”的私信,信中说:“我们不能用一支海军的观点来评判两位彼此独立的战场舰队指挥官。在海战中协调永远替代不了指挥,让第7舰队与太平洋舰队联合作战却又相互分离,独立行动,这就一定会导致混乱,甚至是灾难。”[135]
1707359980
1707359981
尼米兹对这些说法不置可否,至少没人见过他的答复。但人们可以想见他是什么看法。哈尔西在10月24日所犯的各种错误都无法直接归咎于指挥架构问题。哈尔西在18个月的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任期里常常和麦克阿瑟斗来斗去,他肯定知道太平洋战场统一指挥所面临的障碍。情况和1942年4月金和马歇尔议定“双战区”指挥系统的时候如出一辙。如果将麦克阿瑟置于任何一位海军将领的麾下,他就会辞职,反之,海军将领们也不愿从属于麦克阿瑟,觉得他不够格去指挥太平洋舰队。这一双重指挥体系或许并不理想,也会浪费资源,但它却平稳运行了两年半,而且看上去仍然可以为陆海军之间的僵局提供一个“最不坏”的解决方式。哈尔西是四星上将,高级指挥官,这意味着他背负着关照海军军种利益,能够长袖善舞,妥善处理与其他军种和战区的竞争关系,并且不犯政治错误的期望。然而当哈尔西在莱特湾所犯的高层错误曝光时——他几乎毁掉了将太平洋舰队交给美国海军来掌管的社会共识,而太平洋舰队正是海军自己皇冠上的钻石。
1707359982
1707359983
当然,这样的危机最终并未出现,栗田的撤退使这场灾难得以避免。第7舰队中自然有一些对哈尔西不满的声音,就连第3舰队中也有——但这些牢骚很快就被对盟军这次历史性胜利的大张旗鼓的庆贺淹没了。10月26日,麦克阿瑟发布了一份胜利公报。福莱斯特部长决意让海军也在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上占得一席之地,于是他公开了哈尔西这天早些时候的电报,就是宣称日军舰队已经被“第3和第7舰队打败、赶走和粉碎了”的那一封。[136]在白宫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罗斯福大声宣读了哈尔西的电报,于是这份电报第二天便出现在了数百份美国报纸上。在美国人民眼中,哈尔西的形象比以往更加高大了。
1707359984
1707359985
没人想在这种时候搞出一点负面舆论来破坏这一片大好的氛围。金凯德删除了他战报中所有直接批评哈尔西的内容。当尼米兹的一位下属起草了一份对哈尔西的决定持批评态度的报告时,尼米兹直截了当地要求他“淡化此事”。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当周的一次会议上,几位军官贬损了哈尔西的表现,麦克阿瑟打断了他们:“够了。别烦公牛了。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位得力的海上战将。”[137]
[
上一页 ]
[ :1.7073599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