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59954e+09
1707359954
1707359955 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只是由于运气不好,哈尔西错过了此前太平洋战争中所有的航母对决。1942年5月,他的“企业号”特混舰队由于被派往北面掩护杜立德对东京的空袭而未能赶上珊瑚海海战。次月他又患上皮肤病,被尼米兹勒令住院,因此错过了中途岛海战。(他信任的替补队员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接过哈尔西的指挥棒,赢得了这场不朽的胜利。)1942年8月瓜岛登陆时,哈尔西还没有来到南太平洋,因而也就错过了当月晚些时候东所罗门海战中的航母会战。1942年10月的圣克鲁兹群岛海战发生时,他在新喀里多尼亚南太平洋战区的陆地司令部里。随后就是20个月的平静期,日军航母一直没有出现。当它们最终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再次出战时,指挥第5舰队迎战的又是斯普鲁恩斯。
1707359956
1707359957 在南太平洋时,哈尔西被人戏称为“大笔刷子”(rough brush)——这个词本意指的是画家用画笔大笔猛扫,而非精雕细刻。他对精妙的战术安排不感兴趣,只是把部队集中起来砸向敌人,剩下的就交给运气了。他更著名的绰号“公牛”也是这个意思。自从1944年8月接掌第3舰队以来,他的夙愿就是摧毁敌人的航母特混舰队——并非只是迎战,或者击败,而是全歼它们,消灭干净,把所有残余的日军航母,连同所有的飞机和护航舰一起烧掉,打沉。他自豪地声称自己是尊奉霍拉肖·纳尔逊传统的混战派海军将领,纳尔逊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从英格兰的敌人身上赢得了数次这种歼灭性胜利。在他的回忆录里,他引用了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的训示:“如果一个舰长率舰靠上敌舰,那他错也错不到哪儿去。”哈尔西还说:“如果说有什么海战理念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最好的防御是猛烈的进攻。”[127]
1707359958
1707359959 他的朋友斯普鲁恩斯在四个月前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放跑了大部分日军舰队。第58特混舰队司令马克·米彻尔在6月18日夜间想要西进迎敌,以便在次日早晨到达攻击机群起飞位置。但斯普鲁恩斯由于担心敌人会向塞班岛滩头发动决死突击而拒绝了。这一保守的决定遭到了海军中许多有影响力的“棕鞋族”(航空兵军官)的抨击,他们指责“黑鞋族”(非航空兵军官)斯普鲁恩斯根本不懂现代舰载航空兵的能力。这时候,哈尔西正在珍珠港准备接掌舰队。他和他的幕僚天天被航空兵们唠叨,他们求哈尔西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第5舰队中职务和“米克”卡尼相同的“卡尔”穆尔相信哈尔西“正是那最初几天里围坐在一起指责斯普鲁恩斯的一群人中的一员。我想他的脑海里会冒出一个想法,他绝对不愿把他自己放到那样的位置上……现在我没有证据,我想卡尼会否认。而且哈尔西事后当然也会想方设法否认。但事实就是如此”。[128]
1707359960
1707359961 和往常一样,尼米兹放手让他的前线指挥官根据战场环境自由运用其部队。他的作战计划要求哈尔西“掩护和支援莱特湾—苏里高作战”。但同时作战计划又特别提出:“如果消灭大股敌军舰队的机会出现或者可以争取,则歼敌就是首要任务。”[129]如此,这两句话之间就出现了关键的模棱两可之意。日军的战场策略中常常出现欺骗、佯攻和引诱。在此前的几场海战中,包括马里亚纳海战之前的全部四场航母对决,日军都是兵分多路,分进合击。如果多支“大股敌军舰队”从不同方向开过来,正如莱特湾出现的这样,该怎么办?此时应该冲出去追击敌人,消灭敌舰队一部,还是严守对第7舰队和滩头阵地的“掩护和支援”?这只能由哈尔西来判断。
1707359962
1707359963 “消灭大股敌军舰队”这句话也是老生常谈了:自从1943年11月攻打吉尔伯特群岛的“电流”行动以来,历次两栖作战的战斗命令中都有类似的指示。毕竟,命令就是命令,而且将摧毁敌舰队视为“首要任务”的要求似乎也为哈尔西的进攻心态提供了理由。面临着堪比四个月前马里亚纳海战的两难处境,哈尔西的本能就是将命令中的优先顺序对调。斯普鲁恩斯拒绝冒险让滩头遭到敌人决死突击,即便这意味着放跑敌人航母。哈尔西则拒绝放跑敌人航母,而宁愿冒险让滩头遭到敌人决死突击。
1707359964
1707359965 当小泽的北路舰队出现在恩加诺角外海时,哈尔西面临着一场赌注巨大的赌博。总的来说,他有三种选择。他可以留在原地,可以兵分两路,也可以带全军北上歼敌。他放弃了第一个选项,没有把他的全部舰队留在圣贝纳迪诺海峡,这没问题:他想要在敌人航母和吕宋岛机场建立联系并对自己“穿梭轰炸”之前击沉它们。但是他拒绝第二个选项(留下第34特混舰队守卫圣贝纳迪诺海峡),选择第三个选项(带着所有舰艇北上,让海峡门户洞开)的理由却显然无法说服任何人,只有区区几个参与决策的死忠派除外。第3舰队战报给出的理由过于牵强,难以令人信服。其中称,率领整个舰队北上“保持了蓝军[指美军]攻击舰队的完整性,最能够出其不意并消灭敌航母舰队”。[130]说这个决定保持了“舰队的完整性”固然没错,这使得舰队一直都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不拆分的整体,但这只是对这个决定的复述,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论证。这只是文字游戏掩饰的车轱辘话而已。舰队集中使用原本是马汉理论的正统,在哈尔西这一代将领的军校时代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1944年,无线电、雷达以及航空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集中舰队的旧规则已经像帆船那样过时了。
1707359966
1707359967 没有任何硬性要求迫使哈尔西集中他全部65艘舰去对付北面只有19艘军舰的日本航母舰队,但是守卫海峡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他完全没有必要二选一,因为他的实力足以同时对付栗田和小泽还绰绰有余。他的战报将北路舰队称为“强大的新威胁”,值得第3舰队全力应对。它刚刚加入战场,尚未遭到打击,而中路舰队却已经在空袭中遭受了惨重损失。但是,日军航母部队已经由于失去了最顶尖的飞行员而大为削弱,这一因素即便在莱特湾海战之前就已经在美军航空兵和情报圈里广为人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日军的舰载航空兵已经很少,”杜鲁门·赫丁说,他之前是第58特混舰队参谋长,此时在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供职,“实际上已经不值一提……我们任何一支航母特混大队都能制服他们。”[131]赫丁的判断得到了当时和战后诸多其他权威人士的证实。
1707359968
1707359969 关于中路舰队,哈尔西认为它“已经遭到重创,不再可能获得决定性胜利……由于鱼雷打击、炸弹打击、上层建筑损毁、火灾和人员伤亡,其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132]但是这个结论仅仅是基于当天第38特混舰队参加锡布延海空袭并返航的飞行员们的报告。三年的战争早已表明,这种声明基本上都是夸大的,常常夸大到肆无忌惮的程度。各特混大队司令都对哈尔西居然敢对这种报告的准确性下那么大的赌注感到惊奇,尤其是在巡逻机后来确认中路舰队已再次开往圣贝纳迪诺海峡,而且海峡中的导航灯都已点亮的情况下。关于这一点,哈尔西亲自执笔为自己辩护,或者也可能用的是文书的打字机。他觉得率领他的整个庞大舰队北上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宁愿冒险让栗田的战列舰找到莱特湾中的运输船:
1707359970
1707359971 日本鬼子的顽固人所共知,第3舰队司令也已意识到敌中路舰队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进攻莱特湾内船队的可能性,像瓜达尔卡纳尔岛那样,但第3舰队司令确信中路舰队已经遭到重创,不再可能获得决定性胜利……最后,计算显示,第3舰队能够及时赶回来,扭转敌中路舰队所可能获得的任何优势。……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做出决定之后,第3舰队司令也一直密切关注那里的情况,直到他收到敌中路舰队在第7舰队护航航母编队的英勇奋战下放弃进攻的消息为止。[133]
1707359972
1707359973 毫不意外地,麦克阿瑟将军看待此事的观点截然不同。没人知道他是否看过第3舰队战报中的字句,但他对这一场景的想法是这样的:
1707359974
1707359975 如果海军掩护部队放过任何一支强大的日军舰队闯进莱特湾,整个菲律宾进攻作战都将被置于岌岌可危之境……这将是灾难性的一幕……如果敌人进入了莱特湾,他们强大的舰炮将会消灭海域中任何一艘鸡蛋壳般脆弱的运输船,摧毁滩头上那些急需的补给物资。海滩上数以千计的美军士兵将会被包围,并被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敌人火力压在地上,陷入绝境。这样,其结果将不仅仅是补充援军的时间表被彻底推翻,就连进攻能否获胜都难以预期。……现在我别无可为,只能巩固阵地,坚守防线,静待即将到来的海战的结局。[134]
1707359976
1707359977 如果栗田再坚决一些,这样一场灾难或许就会完完全全成为现实。但其长远后果却未必如麦克阿瑟预言的这般严重——鉴于日军航空部队和地面部队的实力,怎么看美军的进攻都是很难失败的。但若真的如此,恶劣影响还是会一路传回华盛顿。太平洋上的每一个记者都会盯着这件事,麦克阿瑟的审查机构也会让他们把话都说出来。即便有新闻审查,这些事实还是会迅速扩散到全国的报社里,各种报道也会在总统竞选最为胶着的最后两个星期里爆发出来——在这场竞选中,挑战者已经开始批评当权者将太平洋战场一分为二的做法。在国会山,关于太平洋上指挥不统一的负面声音已经层出不穷,立法者们也将会为此安排听证。哈尔西和海军将理所应当地为这场灾难担责。麦克阿瑟一直想要统一指挥太平洋战场,而其运输船队差点遭到屠杀必然会成为头号论据。参联会也将不得不在公众的强烈关注之下重新审视这一永远也吵不完的话题。
1707359978
1707359979 哈尔西将自己与金凯德之间的误会归结于不恰当的指挥架构,当时只是私下说,战后便是公开说。战役之后一个星期,他给尼米兹写了一封称呼他为“我亲爱的切斯特”的私信,信中说:“我们不能用一支海军的观点来评判两位彼此独立的战场舰队指挥官。在海战中协调永远替代不了指挥,让第7舰队与太平洋舰队联合作战却又相互分离,独立行动,这就一定会导致混乱,甚至是灾难。”[135]
1707359980
1707359981 尼米兹对这些说法不置可否,至少没人见过他的答复。但人们可以想见他是什么看法。哈尔西在10月24日所犯的各种错误都无法直接归咎于指挥架构问题。哈尔西在18个月的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任期里常常和麦克阿瑟斗来斗去,他肯定知道太平洋战场统一指挥所面临的障碍。情况和1942年4月金和马歇尔议定“双战区”指挥系统的时候如出一辙。如果将麦克阿瑟置于任何一位海军将领的麾下,他就会辞职,反之,海军将领们也不愿从属于麦克阿瑟,觉得他不够格去指挥太平洋舰队。这一双重指挥体系或许并不理想,也会浪费资源,但它却平稳运行了两年半,而且看上去仍然可以为陆海军之间的僵局提供一个“最不坏”的解决方式。哈尔西是四星上将,高级指挥官,这意味着他背负着关照海军军种利益,能够长袖善舞,妥善处理与其他军种和战区的竞争关系,并且不犯政治错误的期望。然而当哈尔西在莱特湾所犯的高层错误曝光时——他几乎毁掉了将太平洋舰队交给美国海军来掌管的社会共识,而太平洋舰队正是海军自己皇冠上的钻石。
1707359982
1707359983 当然,这样的危机最终并未出现,栗田的撤退使这场灾难得以避免。第7舰队中自然有一些对哈尔西不满的声音,就连第3舰队中也有——但这些牢骚很快就被对盟军这次历史性胜利的大张旗鼓的庆贺淹没了。10月26日,麦克阿瑟发布了一份胜利公报。福莱斯特部长决意让海军也在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上占得一席之地,于是他公开了哈尔西这天早些时候的电报,就是宣称日军舰队已经被“第3和第7舰队打败、赶走和粉碎了”的那一封。[136]在白宫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罗斯福大声宣读了哈尔西的电报,于是这份电报第二天便出现在了数百份美国报纸上。在美国人民眼中,哈尔西的形象比以往更加高大了。
1707359984
1707359985 没人想在这种时候搞出一点负面舆论来破坏这一片大好的氛围。金凯德删除了他战报中所有直接批评哈尔西的内容。当尼米兹的一位下属起草了一份对哈尔西的决定持批评态度的报告时,尼米兹直截了当地要求他“淡化此事”。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当周的一次会议上,几位军官贬损了哈尔西的表现,麦克阿瑟打断了他们:“够了。别烦公牛了。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位得力的海上战将。”[137]
1707359986
1707359987 许多人觉得哈尔西之所以能保住自己的职位,是因为他的声望和人气对海军很有价值。尼米兹和金的通信,及其后来的访谈和著作中都找不到关于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迄今所知,福莱斯特部长、莱希上将和参联会的任何其他人都没说过这种话。然而,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莱特湾海战及其后一段时间恰逢福莱斯特大力改善海军的公共关系之时。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哈尔西猛打猛冲的个性和他“杀死更多的日本鬼”的口号在各种媒体文章和新闻短片中广为流传。在1945年2月华盛顿的一次媒体会上,哈尔西夸口说第3舰队从“野蛮猿人”手里夺取了对海洋的控制。他还说:“我们打下他们的飞机,把他们烧死,淹死。烧死他们和淹死他们一样痛快。”[138]
1707359988
1707359989 哈尔西在他的同僚和上级中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这些人对1942年时的灾难和急迫态势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时候,哈尔西的无所畏惧和振奋人心的领导力看似鲁莽,却赢得了成功。他为自己赢得了犯错的权利。解除他的指挥权只会引起人们对莱特湾几近灾难的关注,海军并不希望如此。而且,谁能取代他呢?具有必需的年资并且能够胜任这一职务的四星上将除了他也没别人了。米彻尔固然可以提拔上来,但他此时急需长时间休息,而且接替他的人(约翰·麦凯恩)还没有完全上手。金和尼米兹显然讨论过解除哈尔西职务的可能性,至少是一度讨论过,但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两套班子轮换的指挥体系,也就是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每隔几个月轮流上岗的做法,将会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而且,最终得到第五颗将星的还是哈尔西(而不是斯普鲁恩斯)。
1707359990
1707359991 关于莱特湾海战指挥的争议到了战后烽烟再起,再次成了一个漫长而且扯不清的话题。哈尔西永远没法让自己承认日本人是故意把他引诱到北边,而小泽北路舰队的航空母舰不过是个诱饵而已。在美国人找到“捷号”计划的原文并翻译出来,甚至小泽、栗田、丰田和其他人在战后向美军审讯人员供述了全部真相之后,哈尔西依旧自顾自地抵赖。小泽告诉美国战略轰炸调查组,日军航母的角色是被严格限制的:“诱饵,那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的主要考虑就是引诱你们的舰队向北,我们已准备好遭到全歼。”[139]在取得这一重要发现超过6年后,哈尔西仍然表示自己不明白小泽的航空母舰为什么没能好好打一仗。在一篇刊登在《海军学院学报》的文章中,他写道:“这次战斗中的一件怪事是,空战一直没能打起来。我们的攻击机看到敌人航母的甲板上只有区区几架飞机,空中也只有15架。”[140]
1707359992
1707359993 在他辉煌海军生涯的后期,适当的谦逊会对哈尔西大有益处。他是个海军五星上将,美国历史上仅有的四位海军五星上将之一,这个职位令他直到临终前都得以享受现役待遇,发全薪,拥有专用办公室,享受住宅津贴,配有专车和司机。他还靠着出售回忆录和巡回演讲而发了财。在公司董事会的职务又让他挣了一大笔钱。20世纪50年代,“公牛”哈尔西俨然成了一个拥趸无数的大明星,常常在电视上露脸。他原本应当对历史学者们的结论泰然处之。即便承认在莱特湾所犯的错误,他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实际上,这甚至可能会令他的传奇更加高尚而不是受损。他大可把他曾私下承认过的事情公开说出来——他觉得更应该让斯普鲁恩斯来指挥莱特湾海战,他自己则去指挥马里亚纳海战。[141]然而,直到1959年离世,这位骄傲的老五星上将仍然在徒劳地对抗历史学界的定论。
1707359994
1707359995 战争期间,他一直拿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当朋友。然而,1950年,莫里森在一次向海军军官的讲话中,称哈尔西弃守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决定是个“大错”。哈尔西通过小道消息听说了此事,怒气冲冲地给莫里森写信对质。于是这位历史学者同意以后再也不用“大错”这个词了,但观点仍然不变。他告诉哈尔西,在此后的演讲中,他会把这个词换成“误判”。由于对这个答复不满意,这位将军便将莫里森称为“高水平的马后炮”。[142]
1707359996
1707359997 之后一切便平静了下来,直到1958年,当时莫里森的美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系列著作的第12卷《莱特湾》出版面世。书中,莫里森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称哈尔西落入了日本人引诱他北上的陷阱,他正是萨马岛海战几近惨败的主要责任人。愤怒的老将军想要召集他的第3舰队旧部发起反击。“我的想法是狠狠收拾这个狗娘养的,找他的麻烦,”他在写给“阴谋诡计部”一名下属的信中写道,“我想要你们和我一起。”[143]有人答应了哈尔西,但是“米克”卡尼(他后来晋升到了海军的最高职务,海军作战部长)却给这个计划泼了一盆冷水。卡尼警告道,莫里森的声望是无法撼动的,“你们的攻击无论多么公正,也改变不了这一点;你们更可能反受其害”。[144]他建议哈尔西不如发表一份反驳海军历史处的声明完事。
1707359998
1707359999 这位老将军显然采纳了自己前参谋长的建议。但是几个月后,他的黑名单上又多出了一个顶级历史学者。海军学院教授E.B.波特请求哈尔西阅读他即将面世的新书的书稿。哈尔西不喜欢书中关于莱特湾海战的讲述,于是恼怒甚至充满威胁地答复道:“我不打算让严重歪曲我的想法的表述写进一本准备用来教育学员的书,我不想找你麻烦。”[145]
1707360000
1707360001 在哈尔西最后的年月里,“公牛”这个绰号已广为流传。哈尔西并不太喜欢这个绰号,即便这是1942年时被爱戴他的媒体安在他头上的。但他在努美阿司令部和第3舰队司令部的手下并不知道他不喜欢。麦克阿瑟肯定也不知道,因为他凡提到哈尔西必用这个绰号,甚至当面这么称呼他。哈尔西将军也听之任之,可能是由于麦克阿瑟的称呼中满怀尊敬和爱戴。然而现在,晚年的哈尔西却拒绝回应这个“虚假而夸大其词”的绰号。[146]他告诉一个朋友:“只有那些不了解我的人才会称我为‘公牛’。”[147]
1707360002
1707360003 哈尔西拒绝这个绰号并不令人意外。这个绰号显然有两面含义,而且这一点愈加明显。人们尊重公牛是因为其体量、力量和勇猛,而不是因为它的战术敏锐性。公牛顽固、不讲理、莽撞。它行动时不顾及周围,狂怒而猛烈,“就像等待进入斗牛场的公牛”。其他猛兽在狭小的空间里都会施展不开,但它不同,它是全世界所有瓷器店主最害怕的动物。所有哺乳动物都会在地上排便,唯独公牛粪便(bullshit)在美国俚语里有一席之地,意指“废话、说谎或者自吹自擂”。
[ 上一页 ]  [ :1.7073599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