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61586e+09
1707361586
1707361587 到登陆第三天结束时,第6集团军的滩头阵地已经有20英里宽,纵深5英里至7英里,占据了海湾的整个南岸。人数相当于15个陆军师的美军上了岛,沿30英里长的防线布阵。林加延湾原本平静的海滩已经被改造成了从海到岸的中转站,物资吞吐能力不逊于一座大型港口。坦克登陆舰直接开上海滩,打开蚌壳式舰首舱门,以工业化的速度卸载大件货物。满载的卡车、牵引车和吉普车沿着浮桥栈道直接开上岸。滩头成了一座满是成堆的板条箱、油桶、停放的车辆、帐篷区以及围着沙袋的高炮阵地的迷宫。暴脾气的海军滩头管理员拿着大喇叭吼叫个没完。在拿下马尼拉湾并使其向盟军船只开放之前,林加延是美军唯一可以掌控的海港。
1707361588
1707361589 林加延湾曾经蔚蓝色的天然海水已经被800艘舰船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垃圾所污染。海面和海岸上满是垃圾和废物。停泊着的运输船之间漂浮着腐烂的尸体,几乎全部都是日本人。每隔一段时间,专用垃圾清理驳船就会把这些废物和敌人的尸体捞起来,堆到海滩上一把火烧掉。
1707361590
1707361591 第14军防区的内陆深处是一片草木繁盛的湿地,其间溪流纵横交错,还点缀着老百姓的鱼塘。这种潮湿地形给后勤和工程建设都带来了困难。在林加延镇周围,巨大的沙丘令轮式车辆无法通行,于是推土机被派过来清理出一条通路。这一地区的大部分桥梁都被毁掉了——被敌人毁掉,被友方的菲律宾游击队毁掉,以及被美军的轰炸和炮击毁掉。于是一队队士兵只能把步枪举过头顶涉水过河。两栖卡车被拿来当作货船,在那些水深无法涉渡的河流中穿梭。工兵们在水深较大的渡口用原木造桥,只要结构合理,它们就能承受数以千计的人员、卡车和坦克的重量。达莫提斯—罗萨里奥之间20英里长的铁路线被扒掉,路基则改造成了供重型装备通行的高速公路。D+3日,前出巡逻队抵达阿格诺河,这是美国陆军前进路线上的第一道天堑。工兵们迅速在河上架起了两座承重35吨的组合式钢结构桥。
1707361592
1707361593 通向马尼拉的路线要从吕宋岛中部平原正中央穿过,这是一片平坦、肥沃的地区,满是稻田、牧场和甘蔗田,以及密布的河道和灌溉渠。这片平原两侧都是山脉,南北长约120英里,宽30英里至50英里,是菲律宾最富饶的农业产区之一,平原上点缀着大种植园,有集市的小村庄,村庄里的石头教堂俯瞰着西班牙风格的露天广场。这里拥有整个菲律宾最好的道路网,包括一条双车道的碎石柏油高级公路,公路每隔一英里左右就会与东西向的砾石道路交叉,还有两条铁路干线。这完全是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交织在一起:白茅草地和低洼的稻田,蜿蜒的河床,两侧是一片片榴梿和山竹树丛,高出来的河堤上搭建有覆盖着暗褐色聂帕榈树叶的小棚子;黑色的水牛在草地上徜徉,有些水牛的背上还栖息着白鹭;盖着铁皮波纹板房顶的竹子搭建的小屋旁,挂着木槿花和叶子花做的花环。
1707361594
1707361595 起初,日军在乡村平原地带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炮兵和配备轻武器的小部队向美军侦察小分队开火,随即向南方或东方撤退,躲进山区。这些临时射击阵地设在灌溉沟渠内或者种植园建筑群里,用沙袋做了强化。双方的交火短暂而且断断续续,他们仅仅是拖慢了美军进攻的节奏而已。克鲁格将军急于让第6集团军只以一条较宽的阵线保持推进,他开始对格里斯伍德第14军向首都猛打猛冲的步伐担忧起来。这意味着斯威夫特的第1军必须要跟上格里斯伍德的推进速度——但这很难,因为第14军的路线上并没有多少日军反抗,而斯威夫特还担负着把日军重兵集团困在东北部山区,守卫集团军左翼的任务。第14军的第37师沿着林加延—巴延邦道路疾进,根本没遇到敌人,只有一群群欢呼雀跃的菲律宾百姓。该军的第40师则沿着西侧约10英里外平行的13号高速公路向南高歌猛进。而第1军的推进则遭到达莫提斯—罗萨里奥公路沿线日军的顽强抵抗,在这里,第43师的工兵们还要在敌人密集的炮击下费力清理道路和建造桥梁——在卡巴鲁安山区,第6师遭遇了从一处高大海角上坚固支撑点里的日军射来的猛烈火力。眼见日军向他过度拉长的战线发动反攻的风险越来越大,克鲁格投入了他的预备队,第25师(欠一个团),来增援第43师。
1707361596
1707361597 麦克阿瑟在林加延湾的达古潘设立了他最初的指挥所,但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前线附近。他坐着吉普车从长长的行军队列旁开过,士兵们看见这个戴着元帅帽和飞行员墨镜的熟悉身影时,一下子都还反应不过来发生了什么事。美军并未就固定的进攻时间表达成一致,但麦克阿瑟急于拿下马尼拉,越早越好,这部分是由于他担心被日军关押在城内集中营里的美军战俘和当地人身处险境。他怀疑克鲁格对日军反击的威胁担忧过度了。1月12日,在仍然停泊于林加延湾内的“博伊斯号”巡洋舰上举行的高级指挥官会议上,麦克阿瑟要求他的第6集团军司令加快向马尼拉推进的速度。如果第14军没有遭受重大损失,它就该推进得再快些。他向克鲁格咆哮道:“你的伤亡在哪儿?他们在哪儿?”[8]麦克阿瑟还坚持要求尽快占领日本人称为马巴拉卡特的大型航空兵基地——美国人仍然称其为克拉克机场——这样第5航空队就能开始在吕宋岛上起降重型轰炸机了。但是克鲁格仍然担心日军会从东北山区发动装甲反击,他坚持说“我认为向马尼拉草率推进会[让第14军]遭遇敌人的反攻,而且一定会使补给跟不上——这是个大问题,毕竟所有的桥都被毁掉了”。[9]
1707361598
1707361599 日军山下将军的处境也很不妙。美军潜艇和飞机的封锁线有效切断了菲律宾和日本之间的联系,因此他无法再指望更多的补给或者增援了。他已经预料到麦克阿瑟会在林加延湾登陆,只是没料到登陆来得如此之快。山下曾经不情不愿地被迫把他最好的部队海运到莱特岛上去送死。但他此时麾下的部队数量仍然可观——吕宋岛上有大约27万名日军部队和其他军事人员——不过他的部队却分散得很广,而且处于陆军和海军的双头交叉指挥之下,难以集中力量。吕宋岛上的大部分日军地面部队都被用来防守三处相距遥远的山区,无法机动。由于缺乏车辆、铁路车皮和燃料,日军的交通线很难发挥作用——菲律宾游击队对道路、车辆和铁路的破袭行动更令日军雪上加霜。大部分日军部队陷入半孤立状态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的小部队在乡间游荡,在丛林里渔猎,寻找一切能吃的东西。
1707361600
1707361601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之下,山下不得不采取静态防御策略。他的目标是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延缓美军向日本本土碾轧的势头。而无论他怎么做,吕宋岛迟早都要落入敌手,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1707361602
1707361603 最大的一支日军兵团,“尚武集团”,拥有15.2万人,部署在林加延湾东北面的卡加延山区。山下将军从海拔5 000英尺的度假胜地碧瑶的指挥部里直接指挥这个兵团。第二个兵团占据了马尼拉北面的克拉克机场,并以部分兵力防守巴丹与科雷吉多尔。第三支兵团,兵力约8万人,在马尼拉东边的山区掘壕固守。还有一些小股部队散布在外围区域。山下拒绝了在阿格诺河以西的平原上反击麦克阿瑟部队的提议,他认为进攻部队会被美军的优势炮兵和空中力量粉碎。相反,他用部队封锁了所有可能通往卡加延山区的道路。其他地方的指挥官则被告知在高地上建立防御阵地,以期“牵制吕宋岛美军部队主力,摧毁其作战力量,同时做好长期自给自足、独立抗战的准备”。
1707361604
1707361605 这样,通往马尼拉的道路就敞开了,而且山下也没打算防守这座城市及马尼拉湾。他指示部队将储存在马尼拉沿海区域的6.5万到7万吨补给物资搬运到山区的隐蔽所去,这样就可以用这些物资来保障那里的日军部队。待搬运工作完成后,剩余的守军就要撤离马尼拉,退往城市东边更易于防守的高地上。日军的计划就是如此。
1707361606
1707361607 战役第二周,当美军第1军向南面和东面推进时,地形始终对防守一方有利。日军将火炮布置在山岭侧面的洞穴里,阵位都经过了精心选择,令攻过来的敌军深陷多方交叉火力之下。在城镇和路口,日军挖掘浅坑并构筑沙袋掩体,以保护他们的机枪和反坦克炮。在有些地方,他们会把中型坦克的车体半埋起来,露出炮塔,成为固定火炮火力点。日军打起仗来还是一如既往地顽强,美军只有经过恶战才能拿下这些阵地。美军第25师在圣曼努埃尔村遭到了激烈的抵抗,日军第七战车联队在那里发动了一连串装甲反击。美军血战了两个星期才最终拿下了这里,肃清了残余敌军。
1707361608
1707361609 麦克阿瑟把他的指挥所搬迁到了马尼拉以北约75英里处打拉市附近圣米格尔的一座制糖厂里。从这个靠近前线的指挥所里,他继续不断给他的前线指挥官施压,要他们加快战役节奏。1月17日,他命令克鲁格进攻克拉克机场,克鲁格把命令转达给了格里斯伍德将军,他的第14军有充足的兵力用来在1月23日到达并跨过班班河。但是就在第二天,格里斯伍德的部队在斯托尔滕贝格堡以北撞上了日军的坚固防线,在这里,高大巍峨的阿拉亚特山(一座死火山)俯瞰着东面的平原。大西泷治郎将军曾经亲自监督手下在克拉克机场周围建立一系列同心圆防线。他的部队在这里挖掘了战壕和反坦克壕沟,从飞机残骸里把机枪拆下来,重新布置在火力点中;这些人还构筑了多个坚固支撑点来控制延伸向西边山脚下的3号高速公路。[10]1月27日,美第37师发动步坦协同攻击,砸穿了日军防线,占领了航空兵基地,同时第40师则在斯托尔滕贝格堡北面和西面的艰难地形中拿下了日军的碉堡和坑道阵地。撤走的日军丢下了大量补给物资和武器弹药。在1月29日签发的一份公报中,麦克阿瑟列举了他的战利品,包括“200台全新的飞机引擎,许多无线电收发设备,大量各种装备,足够几个月使用的弹药、粮食和装备,以及超过4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11]
1707361610
1707361611 菲律宾游击队提醒麦克阿瑟的司令部人员,在马尼拉以北约60英里处的甲万那端有一个战俘营。那里的铁丝网里关押着数百名美军战俘。从航拍照片上看,这里的守卫力量很薄弱。于是麦克阿瑟下令采取救援行动。这一任务被指派给了陆军第6游骑兵营。一支来自阿拉莫的侦察队被派去执行这次长达14英里的长途奔袭任务,他们带着轻武器——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手榴弹——奉命在丛林中隐蔽前进。战俘营的守卫已经跑掉了,俘虏们实际上无人看管,但是营地附近另外驻扎有数百名日军。1月30日晚8时,侦察兵们向日军营地发动突袭,很快击毙了超过200名敌人,自身只有两名游骑兵战死,一人受伤。
1707361612
1707361613 甲万那端战俘营里的许多俘虏们都觉得自己要被日本人杀掉了,此刻,突如其来的解放令他们震惊,甚至都忘记了欢呼。现在他们要在开阔地上步行近10英里撤退,许多病弱难行的俘虏被放进了水牛拖着的牛车。1月31日,游骑兵们和512名被解救的战俘回到了美军防线。脱离险境的俘虏们被安置在设于一所菲律宾学校里的第1骑兵师野战医院加以照顾。当医生、护士和战争通讯员们想要和他们交谈时,他们许多人都显得有些胆怯、害羞和惊恐。他们在这里尽情吃喝,体重恢复得很快,但是从身体到精神的全面康复却都需要时间。
1707361614
1707361615 在南面,艾克尔伯格将军第8集团军的部队也加入了战斗。1月29日,一支被编为第11军的两栖部队在苏比克湾北部三描礼士海滩登陆。登陆没有遇到抵抗,无论在海滩还是向内陆推进初期皆如此。到了7号高速公路的之字形拐弯处,日军终于拦下了这一路新杀过来的美军。血战几天之后,敌人被剿灭,道路也恢复了通行。第11军通过这个路口涌了进来,夺取了马尼拉湾北部区域,确保了前往巴丹半岛的道路畅通无阻。与此同时,在马尼拉南部,第11空降师的两个团出人意料地在纳苏格布着陆,赶在日军炸桥之前夺取了一座战略意义重大的桥梁。第三个团,第511伞兵团,在塔阿尔湖北岸的大雅台山伞降。就这样,第11空降师夺取了马尼拉湾南部,开始穿过首都南郊向北推进。这支部队起初只遇到了日军象征性的抵抗,直至2月3日攻抵伊姆斯镇。在这里,一支数量不多但意志坚定的日军依托一座石质建筑打了一整天,直到最终一名美军中士爬上屋顶,将汽油倒入房中,再用一枚白磷手榴弹将其引燃。大部分日军都死了,那些试图逃离建筑的人刚一出来就被击毙了。
1707361616
1707361617 在北边,麦克阿瑟仍在反复催促克鲁格要快,快,快。他长长的吉普车队常常出现在主战线前方,载着他前往前卫阵地面见师、团指挥官。1月30日在圣费尔南多和卡伦匹特之间的道路上造访了第37师之后,麦克阿瑟发电向他的第6集团军司令抱怨说部队“显然缺乏动力和主动精神”。[12]他预计尽早进攻马尼拉将会令城内日军措手不及,仓皇逃窜。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日本人将会宣布菲律宾首都为不设防城市——就像他,麦克阿瑟,在1941年12月做的那样。他担心被日军关押在圣托马斯大学、比利彼得监狱和洛斯巴诺斯的数千名盟国俘虏以及侨民的命运。12月时,在狭长的巴拉望岛上的一个战俘营里,日本人逼迫150名快要饿死的俘虏跳下壕沟,然后活埋了他们。不难想见,麦克阿瑟急切地想要阻止此类惨剧再次发生。这并不是什么抽象的问题,他本人就知道马尼拉城内外关押着许多盟国军民。在打拉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里,迪克·萨瑟兰将军让战争通讯员们都清楚他和他首长在此事上的立场。根据一份未记录入册的史料,萨瑟兰痛斥克鲁格过于小心,他还说:“如果让我来指挥第6集团军,现在我们已经在马尼拉了。”[13]
1707361618
1707361619 克拉克机场和斯托尔滕贝格堡落入美军手中后,美第14军开始集中兵力向菲律宾首都推进。担任预备队的维恩·D.马奇少将指挥下的第1骑兵师在林加延湾登陆,向南来到一线参战,成为第14军两路南下突击兵团之一。1月30日上午,麦克阿瑟将军造访了马奇将军设在金巴的指挥所,说他期待第1骑兵师能够快速推进:“到马尼拉去,绕过鬼子,把他们打跑,但你要去马尼拉。”在大量吉普车、卡车、坦克甚至是拖车的保障下,整个师沿着5号高速公路疾驰而下。竞争激发了他们的斗志。马奇一心想要赶在鲍勃·贝特勒少将的第37步兵师前面,后者正沿着西侧的3号高速公路向同一座城市赶来。
1707361620
1707361621 零星日军部队仍在沿途伏击美军,还有一些美军士兵被敌人狙击手打倒。推进纵队常常停下来卧倒,坐在暴露的吉普车里的人会下车在路旁的灌木丛里寻找掩护,坦克—步兵合成分队则被派往前方去消灭敌人或将其击退。大大小小的河流也拖慢了行军纵队的速度。许多桥梁被炸毁了,即便偶尔还能见到一座桥,美军也不得不派出排爆专家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布设爆炸物。当小股日军向路过的美军车队射击时,美军会以猛烈的火力打回去——步枪、机枪和轻型火炮,常常直接在车上开火。《生活》杂志通讯员卡尔·迈登斯在报道中写道:“我们车队里每个人都用手中所有的武器向敌人火力全开,把他们消灭掉。我们一边向道路两侧开火,一边继续推进。”[14]在许多地方,进攻纵队会驶离高速公路主路,在土路上前进,或者在牧场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侦察兵们会为重型车辆寻找能够涉渡的“渡口”,长长的吉普车、卡车和拖车车队会从这里穿过,混浊的河水会没过它们的车轴,有时甚至会漫到引擎盖上。渡过安加特河时,水太深,大部分轮式车辆无法通过。美军采取“列车”方式解决了问题:用能够渡河的坦克充当“火车头”,后面拖着一长串卡车和吉普车从河里开过去。不过这些车辆过河后得停放一个小时,在太阳下晒干发动机。
1707361622
1707361623
1707361624
1707361625
1707361626 穿过村庄时,美军受到了大群菲律宾本地人热烈的欢迎。光着脚丫子的小孩子们跟在吉普车和卡车的旁边跑,兴高采烈地挥着双手。大人们则把帽子举过头顶,高兴地挥舞着。房屋和公共建筑顶上都升起了美国国旗。菲律宾游击队则打着美国和菲律宾的旗帜列队受阅。比尔·邓恩回忆道,在小城巴利瓦格,第1骑兵师遇到了数以千计的菲律宾人,“他们挤满了街道,呼喊,歌唱,在我们的纵队旁跳舞,对仍然存在的危险视而不见,直到道路上水泄不通为止。在城中心,我们的吉普车被彻底围住了,不得不停了下来。我们刚停,女人和小孩们就向我们抛来鲜花,还挤过来和我们握手。队伍里每一辆车都是如此”。[15]民众向美军送来了水果、鱼、鸡蛋和烤山药。两位菲律宾年轻人爬上了教堂的尖顶,用石头敲响了那里的大钟。马奇将军的“飞行纵队”完全动弹不得了,直到当地警察和部队设法让民众离开了街道,美军才得以继续前进。
1707361627
1707361628 考虑到城内近100万人口的卫生和饮水问题,美军指挥官采取措施,控制了马尼拉的供水系统。第14军受命夺取城市北郊那些重要的水库、水坝和高架水渠——诺瓦里切斯水坝、马里基纳水坝、巴拉拉的滤水设备,以及圣胡安水库。美军指挥官同样打算夺取主要的电力设施,包括帕西格河中普罗维瑟岛上的蒸汽发电厂。
1707361629
1707361630 2月3日,第1骑兵师抵达了图拉汗河北岸的诺瓦里切斯。一个先头中队赶在日军爆破之前抵达了河上的主要桥梁并跨了过去。在激烈的交火中,一名海军上尉兼排爆专家冲到桥下切断了导火索。这一英勇举动挽救了桥梁,为美军赢得了至少一天的时间。渡过河流之后,这个师遇到的抵抗便十分轻微了。当天下午稍晚时候,骑兵们在与3号高速公路交会的路口与第37师会师。2月4日,两个师并肩扑向马尼拉市界。
1707361631
1707361632 美军三个营开过去包围了圣托马斯大学,这座被围墙围起来的校园现在已经成了关押着大约4 000名西方平民的集中营,被称为“巴丹天使”而广为人知的美国陆军的护士们也在其中。一辆谢尔曼坦克撞开了校园大门,一个步兵营随即冲了进去。日军林俊雄中佐手下的守卫们并不打算和美军死战。打了几枪之后,林中佐发出信号,表示愿意释放大部分在押人员。于是超过3 000名面容憔悴却兴高采烈的西方平民开始从学校大门走出来。但林还是命令剩余221名俘虏集中到校园中央的一座大楼里,他要把这些人当作人质,来交换自己人的生存。由于担心日军屠杀囚犯,美军指挥官同意停火并进行谈判。林同意释放囚犯,作为交换,美军要保证他的人安全到达日军防线。于是太平洋战争中仅见的一幕出现了:林带着他的看守们直接在数千名虎视眈眈的美军注视之下走出大楼,从大学正门逃离。那些刚刚解放的平民俘虏向这些列队行进的日本人恶语相加。“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一边大声挖苦他们,一边跟着他们穿过营房——女人们的声音尤其刺耳——直到日本人走出校园,大门砰的一声关上为止。”[16]但是协议还是得到了遵守。双方都没有开枪,林的人获准向南走去,他们将去那里和日本地面部队主力会合。离开时,所有日军官兵都向美军敬礼或鞠躬。[17]
1707361633
1707361634 当天下午稍晚时候,麦克阿瑟将军来到了圣托马斯。大群心怀感激、泪流满面的人立刻围住了他。他们从四面八方向他涌来。他向认识的人打了招呼。有些小孩子在集中营里度过了三年,已经不记得战前的生活了。“有一个人抱住我,头靠在我的胸前失声大哭,”麦克阿瑟回忆道,“这是个终生难忘的美妙时刻——不是作为杀人者,而是作为救人者。”[18]俘虏们讲述的事情坚定了麦克阿瑟加快解放各集中营的决心。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分配给俘虏们的食物锐减,许多人已经濒临饿死。CBS无线电台的通讯员比尔·邓恩说,如果解救者30天后再到,“其结果可能就会是彻底的悲剧”。[19]
1707361635
[ 上一页 ]  [ :1.7073615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