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62344e+09
1707362344
1707362345 [81]Kakehashi and Murray,So Sad to Fall in Battle, p.xviii.
1707362346
1707362347 [82]Ibid., p.xx.
1707362348
1707362349 [83]Major Yoshitaka Hori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Iwo Jima,” John Toland Papers, Box 6, p.99.
1707362350
1707362351 [84]Bartley,Iwo Jima: Amphibious Epic, p.192.
1707362352
1707362353 [85]Miller,Its’ Tomorrow Out Here, p.180.
1707362354
1707362355 [86]Galer quoted in Alexander,Closing In, p.49.
1707362356
1707362357 [87]Alexander,Closing In, p.49.
1707362358
1707362359 [88]Smith and Finch,Coral and Brass, p.15.
1707362360
1707362361 [89]Sherrod,On to Westward, p.235.
1707362362
1707362363 [90]Quoted inSan Bernardino Sun, Vol.51, February 28, 1945, p.1.
1707362364
1707362365 [91]William W.Buchanan, oral history, p.79.
1707362366
1707362367
1707362368
1707362369
1707362370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1707356951]
1707362371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第十二章
1707362372
1707362373 在关岛的第21轰炸机司令部指挥所——这是位于岛屿北部悬崖上的一组简陋的匡西特板棚房——“负鼠”汉塞尔和他的团队沮丧到了极点。他们作战的所有方面都感受到了部队初创阶段的问题,并愈加痛苦,包括维护、训练、补给、住房,以及机场建设。即便新的B-29飞机和机组人员还在不断飞来马里亚纳群岛,汉塞尔的部队仍然难以向日本派出更大规模的轰炸机群。“折返率”越来越高——这个词指的是由于引擎故障或其他技术问题而被迫返航的飞机比例——高达21%。他们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击就是第一次,那是在1944年11月24日,当时111架B-29起飞,94架飞抵日本空域。这个数字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再未达到过。
1707362374
1707362375 在美军攻占硫黄岛之前,从那里起飞的日军战斗机时常会从低空飞过来对马里亚纳群岛的机场展开轰炸和扫射。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4年11月27日,当时15架零式战斗机从硫黄岛起飞,躲在塞班岛雷达的探测盲区之下,以掠海高度南下,之后毫无预警地突然飞临伊斯利机场上空。这些零式机实现了彻底的突袭,扫射了停机坪上的B-29,摧毁3架,另击伤8架。汉塞尔将军目睹了这场大胆的袭击,还差点命丧其中。当时他正坐在一辆吉普车的副驾驶座上,一架零战从他们头上轰鸣而过,向他的车扫射。汉塞尔和他的司机立刻拐到一旁,躲进了灌木丛里。那个日军飞行员耗尽弹药后,放下起落架降落在了伊斯利机场的主跑道上。令汉塞尔大吃一惊的是,那个飞行员居然跳出座舱,拿着手枪和美军士兵来了一场枪战,结果自然是很快被击毙。
1707362376
1707362377 这样的攻击后来还发生过几次,“超级堡垒”损毁数量也在攀升,直到“福将”阿诺德将军要求提升岛屿的防空能力:“我们B-29对日本本土的空袭肯定会招来疯狂的拼死反击。”[1]于是美军安排了新的战斗机巡逻计划,B-24轰炸机也反复轰炸了硫黄岛的机场。在塞班岛北角建起了探照灯和微波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岛屿北面还布置了几艘驱逐舰用作雷达哨舰。这些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是直到1945年2月海军陆战队进攻硫黄岛,这个威胁才彻底解决。
1707362378
1707362379 要在距离美国本土近6 000英里的几个岛屿上,为1 000架“超级堡垒”轰炸机建设机场和地面支援设施,这可是个重活儿。每一支轰炸联队都需要两条平行的跑道,各长8 500英尺,宽200英尺,还要有相邻配套的停机坪、滑行道和维护区。这意味着要对大面积的地面进行改良和铺设路面,而推土机和蒸汽挖掘机还必须等到岛上一些基础设施建成后才能上岛动工。机场的建设并非唯一优先的项目,马里亚纳群岛同时还要为硫黄岛和冲绳岛的作战迅速集结海军和地面部队。关岛和塞班岛还需要电力、供水系统、卫生设施、住房和现代化的海港。在使机场工地和港口及珊瑚岩矿场相连的高级道路建成之前,机场建设工程很难取得突破。在马里亚纳群岛第一个可起降B-29的伊斯利机场,所有的武器整备、加油、飞机维护都是在拥挤的停机坪上,在热带的酷热和暴雨之下露天进行的。工具和零备件都放在户外的补给堆栈里,装进板条箱堆在地面上,上面盖着防雨布。一队C-54运输机每周两次把零备件从加利福尼亚州运过来。技师们在泛光灯下或者把小手电筒咬在嘴里,昼夜轮班工作。他们还在不断熟悉这种巨型波音飞机的诸多复杂系统,尤其是它那难伺候的2 200马力莱特“双旋风”发动机。他们常常要在一架“超级堡垒”即将出发进行15小时的轰炸飞行之前,连夜拆装发动机。
1707362380
1707362381 起初,每支新到达马里亚纳的B-29轰炸联队都不得不从同一条跑道起飞作战。这意味着在一定时间里可以起飞的B-29数量十分有限,当后续飞机还在地面上时,先头飞机就只能在天上空耗燃油。完成任务返回时,飞机的油箱已经快要干了,此时机组人员又面临着另一个危险的瓶颈。机场上空可能会有二十多架B-29在盘旋,等候降落。这种状况需要飞机携带大量备用燃料,也意味着飞机的载弹量更少,这样投在日本的炸弹总量就会下降。“福将”阿诺德和他的幕僚们仔细查看了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这让他们很不满意。汉塞尔和他的部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山姆大叔在B-29项目上的巨额投资是要追求回报的。
1707362382
1707362383 从11月首次空袭到1944年底,第21轰炸机司令部总共向日本本土发动了10次空袭。他们轰炸了东京、横滨、滨松、沼津以及名古屋的飞机工厂和城市设施。并不是每次轰炸都能收到良好效果。从3万英尺高空扔下去的炸弹常常无法击中所瞄准的飞机工厂,而是落进附近的居民区。11月29日的空袭就在东京的神田区和日本桥区引发了灾难性的大火,烧死大约100名平民,烧毁房屋约2 500座。1944年12月7日,东京西南高度工业化的东海区遭到了里氏8.1级大地震和海啸的袭击。这场自然灾害致使1 223人死亡,摧毁了几乎3万间房屋。三菱飞机发动机工厂和名古屋港口东面一座大型飞机组装中心遭到重创。正当三菱公司竭力想要恢复并启动生产线时,大规模的B-29空袭又在12月13日、18日和22日三度光临此地。这几天天气晴朗,轰炸比往日更加精准。厂区内有一座组装车间和七座附属建筑被摧毁。这次打击令三菱和日本政府决心关闭了此处的生产线,转而试图将组装工作分散到多个地下厂区和城市外围厂区。与此同时,美军还在名古屋投下了传单,以打击日本人的战意。传单上问:“地震之后,接下来想要我们给你们什么?”[2]
1707362384
1707362385 20世纪30年代时,美国陆军航空队斥巨资开发能在高空进行精确轰炸的技术——最有名的是广为人知的“诺顿”轰炸瞄准具,其支持者称其能帮助美国打赢战争。“超级堡垒”也被认为是能够在敌国领土3万英尺上空把炸弹“投到一个腌菜桶里”的武器。在欧洲,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开始进行夜间区域轰炸和燃烧弹攻击,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信徒们还坚守着他们关于精确轰炸的信念,而B-17“飞行堡垒”轰炸机在高空轰炸德国工业目标时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当第20航空队在参联会的支持下建立之时,他们的主要任务也是使用精确轰炸技术去摧毁“日本的战争机器”,首要的目标便是其航空工业。
1707362386
1707362387 但是晴朗天气在日本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冬季的几个月里,本州岛海岸常常笼罩在阴云之下。即便是太平洋上最好的天气预报员也无法报出目标上空何时会是晴天。负责侦察的B-29可以先飞出去侦察气象,但是就在轰炸机编队从马里亚纳群岛飞到日本的七八个小时时间里,天气就可能天翻地覆。向北飞行的B-29编队可能还没有飞过海岸线,其队形就会被狂风吹散。在日本上空,飞行员们还会遇到“喷流”,这是轰炸德国时从未出现过的因素。在早期的轰炸任务中,B-29都是在高空飞行,那里的风速通常会超过每小时100英里,有时还会达到每小时200英里。“超级堡垒”轰炸机顺风飞行,这样它们的地面速度就会达到每小时500英里。投弹手不得不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纠正如此狂风带来的弹道偏差。
1707362388
1707362389 在德国上空,B-17轰炸机群通常都有战斗机保护。但是在1945年4月美军P-51战斗机能够从硫黄岛起飞加入空袭之前,轰炸日本的B-29都是没有护航的。这样一来,执行昼间轰炸任务就需要飞机携带大量的汽油和武器——爬升到高空和编队飞行都需要消耗汽油,迎战日军战斗机则需要更多的武器。燃油、机枪和弹药很重,这就需要在其他方面减轻重量,予以补偿。在第21轰炸机司令部开始参战的头三个月里,每架飞机平均载弹3吨——“超级堡垒”的拥趸们多年来可是一直宣称它能装载10吨炸弹,而实际载弹量连这个数字的1/3都达不到。有人已经在讨论夜间雷达轰炸的事情了,这一技术将能够带来更高的投弹精度和更高的载弹量,但是雷达轰炸的发展却很慢。一部分原因是最新型雷达轰炸瞄准具APQ-7迟迟未得到广泛采用——直到1944年底,第21轰炸机司令部只有第315这一支联队得到了这款装备。
1707362390
1707362391 日军战斗机给无护航的B-29带来的麻烦远比美国陆军航空队计划人员预期的更多。B-29的任务模式是固定的——轰炸机在白天一次次以同样的高度(3万英尺)飞到同一片区域(东京和名古屋)上空。日本陆海军的战斗机指挥部很快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且调整了战术,以应对空袭。他们的海岸雷达一旦发现来袭机群,战斗机就会在高空集结。日军常常能组织超过200架战斗机升空,迎战来袭的50架至75架无护航的B-29。日本关东地区的防空主要由横须贺附近的厚木基地集中负责。四国岛上的松山基地还成立了精锐的第三四三航空队,这支航空队由曾经策划了珍珠港袭击的著名海军航空兵指挥官源田实筹建。日本南部的防空由宇垣缠海军中将负责组织,他是重新组建的第五航空舰队的指挥官,这是日本此时最大的海军航空兵机队,司令部设在南九州的鹿屋航空兵基地。日本海军剩余的所有最好的战斗机和最老练的飞行员都集中在这些基地。[3]
1707362392
1707362393 日军负责本土防空的航空队是一锅大杂烩,各种机型都有,既有许多老式的零战,也有不少高空性能优越得多的新设计。三菱A7M“烈风”是零战的后继者,其爬升率堪与“地狱猫”和“野马”比肩,其实用升限达到4万英尺。这型飞机的盟军绰号是“山姆”。川西N1K2—J“紫电改”由早先一型水上战斗机发展而来,它速度快,马力大,机动性好,而且结构坚固,火力几乎达到零战标准型的两倍。美军在菲律宾和台湾岛上空见识过不少“紫电改”,并赋予其识别代号“乔治”,但是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型新战机的性能。J2M“雷电”是一型动力强劲的三菱截击机,其设计目标正是拿下美军重型轰炸机。它的海平面最大速度超过每小时400英里,机上装有4门20mm航炮,足以击落B-29。盟军称其为“杰克”。“山姆”、“乔治”和“杰克”都是强有力的机型,需要技术娴熟的飞行员来驾驭,而这样的飞行员在日军航空兵中已所剩无几。赤松贞明中尉就是日军最后的几位空战王牌之一,他常年醉醺醺的,在厚木附近的一家妓院里长住。“他常常开着一辆破汽车赶往航空基地,”他的一名战友后来回忆道,“一只手开车,另一只手还拿着酒瓶往嘴里灌,他开起车来就像个鬼。警报声还没停下来,他就从车上跳下来,跳进他已经被机械师发动起来的战斗机。舱盖刚刚关上,他就飞起来了。”[4]赤松在中国和日本上空总共有8 000个小时的飞行纪录,最终击落战绩为27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活到1980年,终年70岁。
[ 上一页 ]  [ :1.7073623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