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02335
就越让人同情。在繁荣时期轻慢同乡的过错
1707402336
1707402337
也显得没有那么严重了;
1707402338
1707402339
国家的损失召唤每一个人都以赤诚之心重建家园。
1707402340
1707402341
鲁提利乌斯怀念心中完美的罗马,决心重建被蛮族人蹂躏的故乡。他并没有忘记过去十年中帝国经历的挫折:
1707402342
1707402343
你[罗马]的悲痛会被忘却;
1707402344
1707402345
你永不屈服,你的伤口会被治愈……
1707402346
1707402347
你坚强不屈,必将重振雄风,
1707402348
1707402349
虽然深陷低谷,但必将重振旗鼓;
1707402350
1707402351
火炬又重新朝向天空,燃烧着象征新生的火焰,
1707402352
1707402353
你在经历劫难后会愈加光明,愈加兴盛!
1707402354
1707402355
罗马遭受过迦太基人和凯尔特人更大的打击。它会像凤凰涅槃般获得重生,会因苦难变得更加强大。
1707402356
1707402357
公元417年,还有许多高卢人和鲁提利乌斯一样信心满满。虽然他对罗马的历史和命运的看法属于异教徒的观点,但他对罗马未来的憧憬突破了宗教的界线。就在同一年,高卢的一位基督教诗人在作品《上帝之歌》(Carmen de Providentia Dei/Poem on the Providence of God)中探讨过去十年间高卢遭受的劫难。这位基督教无名诗人的观点也和前面提到的高卢诗人的一样。但他的视角略有不同:
1707402358
1707402359
那些为杂草丛生的田地、空寂无人的庭院、付之一炬的别墅残骸哭泣的人啊,难道你们不更应该为自己孤独的内心、玷污的心灵、桎梏的思想哭泣吗?如果你们坚守自己的思想堡垒……这些用双手创造的美好事物就不会被摧毁。它们就能继续见证一个圣洁民族的美德。
1707402360
1707402361
这位诗人所传递的信息更像是《旧约》里的训导:上帝的子民遭受灾难是由他们的堕落所致。但这个信息的另一面是:“要是还有一点精神力量的话,就让我们挣脱罪恶的枷锁,打破桎梏,重获自由,为帝国的荣耀努力。”他在结尾处召唤大家共同奋斗:“不要因为第一次较量的失败就丧失勇气。让我们坚定立场,再次投入战斗吧。”
1707402362
1707402363
诗人所要传递的是宗教信息。但他也明白其中的政治因素。精神上的重生能够拯救灵魂,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也能带来世俗的胜利及繁荣。人世间的苦难并不是在强调圣城和世俗国家间的本质区别,而是在召唤人们放弃堕落,重获美德。诗人并没有对帝国及其教化人类的使命发表异议。蛮族人已经蹂躏罗马,但这只是第一回合的较量。在第二回合中,罗马将反败为胜。71高卢的异教徒和基督徒在这一点上的看法一致。他们的观点和奥古斯丁的截然不同。
1707402364
1707402365
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
1707402366
1707402367
人们对罗马重振雄风的信心来自罗马遭劫后的十年间西罗马帝国经历的巨大变化。公元410年8月底,罗马的前景一片渺茫。意大利的罗马军队不敢轻易进攻阿拉里克率领的哥特人,因为君士坦丁三世正虎视眈眈,意欲推翻霍诺留的统治。汪达尔人、阿兰人和苏维汇人已将注意力转至西班牙,正在瓜分西班牙的领土。君士坦丁三世不仅控制了不列颠的行省,还掌控高卢的军队,已经蠢蠢欲动,意欲夺取西班牙和意大利。这样一来,西罗马帝国就落入两伙蛮族人和一名异常成功的篡位者手中。七年之后,帝国领土的大部分都被收回,形势也已经好转。
1707402368
1707402369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久经沙场的指挥官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Flavius Constantius)。72君士坦提乌斯出生于巴尔干半岛伊利里亚的纳伊苏斯(现在的尼什)——罗马招募新兵的理想之地。他最初是在帝国东部的军中服役,追随狄奥多西一世参与了众多战役。据推测,他和斯提利科一样,是在镇压篡位者欧根尼乌斯时来到帝国西部,当时他可能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同样,事后他也留在西罗马。我们稍后将会看到,虽然君士坦提乌斯职位不高,没有出现在有关斯提利科生前历史的记载中,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是这位最高统帅的支持者。
1707402370
1707402371
在队伍中,君士坦提乌斯神情严肃,闷不作声。他双眼突出,脖子细长,额头宽阔,骑马时总是趴在马背上,不时从眼角警觉地扫视四周……但在宴会上,在聚会时,他则生机勃勃,和蔼可亲。他甚至会和桌前的弄臣一比高下。73
1707402372
1707402373
这时,他还完全不是我们那个魅力十足的大英雄。但据奥林匹奥多罗斯记载,他在较私人的场合所表现出的和蔼可亲对他而言是一笔巨大财富。而且我们也毫不怀疑他精力充沛,会全力以赴,重建西罗马帝国。
1707402374
1707402375
公元410年至411年,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接替斯提利科的职位,成为西罗马的高级指挥官(主帅)。他在惩治谋害斯提利科的主谋一事中扮演主要角色,说明他和斯提利科关系密切。奥林庇乌斯大体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乱棍打死。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理清宫廷的事务后,迅速把注意力转向更加紧迫的问题。他调集意大利的军队,把矛头首先指向君士坦丁三世,此时,高卢的境况也发生了转变,助了君士坦提乌斯一臂之力。君士坦丁三世同指挥官格隆提乌斯(Gerontius)闹翻。格隆提乌斯竟然推举马克西姆斯篡权74,并向君士坦丁三世的总部阿尔勒进军。因此,君士坦提乌斯率领的意大利军队到达阿尔勒时,他们首先要打败的是格隆提乌斯的军队。意大利军队不负众望。格隆提乌斯的残余人马倒戈,格隆提乌斯自杀而亡。君士坦提乌斯的下一个挑战来自君士坦丁三世的指挥官伊多比克乌斯(Edobichus)召集的增援部队。伊多比克乌斯从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中召集辅助部队,协助他麾下剩余的罗马军队作战。君士坦提乌斯再次获胜。他以保全性命为条件诱使君士坦丁三世投降。但君士坦丁三世还是没能幸免一死,在遣送拉文纳的途中被杀。公元411年9月18日,只有他的头颅被挂在一根柱子上抵达拉文纳。仅仅两年前这个篡位者还威胁到霍诺留的性命,而现在仅用一个战季就把他解决了。
1707402376
1707402377
但篡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罗马,只要有一个人篡权,往往就会有更多的人效仿,尤其是第一个篡位者的地位开始动摇之时。参与叛乱的人在个人野心和惧怕惩罚心理的驱使下会再次发动叛乱。公元411年,预感到君士坦丁三世即将倒台的不止格隆提乌斯一人,还有高卢贵族约维努斯。他的驻地在阿尔勒北部的高卢地区。约维努斯的称帝地点可能是在上日耳曼尼亚的美因茨。他的军队主要由高卢的罗马叛军和勃艮第人及阿兰人构成。75他还得到阿拉里克哥特部落的大力支持。这帮哥特人现在的首领是阿拉里克的姻亲阿萨尔夫。约维努斯和阿萨尔夫联合起来的力量十分强大,但他们的联盟并非坚不可摧。君士坦提乌斯审时度势,并没有轻易采取行动。他力图从外交上攻破约维努斯和阿萨尔夫的联盟,并在公元413年取得成效。哥特人改变立场,篡位者别无选择,只能投降——清楚地展示了阿拉里克超级军团的实力。约维努斯的命运和君士坦丁三世的一样,在遣送拉文纳的途中被处死。公元413年8月30日,他的头颅也被挂在一根柱子上抵达拉文纳。
1707402378
1707402379
西罗马先集中精力消灭篡位者再对付蛮族人的做法似乎颠倒了主次。史学家对这种做法通常都持批判态度。但要应付罗马当前面临的严重威胁,任何主帅都需要能够调遣帝国的所有资源,尤其是前线的兵力。公元413年夏天,君士坦提乌斯打败篡位者,自公元406年秋天以来首次统一西罗马帝国的主力部队,即投靠君士坦丁三世、格隆提乌斯和约维努斯的不列颠、高卢和西班牙的军队。君士坦提乌斯已经整顿好罗马的内务,统一军队,可以着手处理其他问题了。君士坦提乌斯英明果断,在放任手下信马由缰地对付遍布西罗马帝国的蛮族部落之前,他向曾背叛帝国的军队保证给他们提高军饷。76君士坦提乌斯麾下的各部队都有蛮族兵非常乐意为罗马效力。然而,蛮族个体是一回事儿,而独立的哥特群体,以及汪达尔人、阿兰人和苏维汇人的群体就得另当别论了。这支刚统一不久的军队的首要任务是让哥特人就范。
1707402380
1707402381
阿萨尔夫率领的哥特人
1707402382
1707402383
洗劫完罗马后,哥特人立刻向南挺进。既然现在在帝国境内争取稳定地位的努力已经失败,阿拉里克就彻底改变自己的策略——他现在一门心思想要攫取北非。但他召集的舰队偏偏遭遇风暴,随后不久他也病逝了。公元411年,阿萨尔夫率领哥特人挺进高卢,先是支持,随后又脱离篡位者约维努斯。
1707402384
[
上一页 ]
[ :1.7074023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