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0246e+09
1707402460
1707402461 一天,[尤里安]正坐在法庭上审判……有人传报哲学家马克西姆斯从亚洲来了。他毫不庄重地跳了起来,忘乎所以地全速奔跑……然后……亲吻了哲学家……这种不合时宜的卖弄风头使他看起来像个贪图虚名的人,完全忘记了西塞罗批评这类人的精彩论述:“就是这些哲学家,一边著书蔑视荣耀,一边还要把自己的名字记在书上。这样一来,他们即便是在表达对荣誉虚名的斥责,也仍然希望得到赞扬。”1
1707402462
1707402463 在阿米安看来,背离礼节仪式就是刻意的做作。但尤里安不是唯一一个苦于皇室繁文缛节的人。据奥林匹奥多罗斯记载:“君士坦提乌斯……后悔自己地位的提升,因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随心所欲,随时离席。而且作为皇帝,他也不再能够享受早已习惯的消遣方式。”2这些消遣无疑包括在用餐时同弄臣们插科打诨。这是君士坦提乌斯以前最喜欢做的。成为皇帝不仅意味着发号施令,也意味着墨守成规,保持形象。
1707402464
1707402465 但如果说宫廷生活的表面如同一只优雅闲适的天鹅,在处理世界大事方面游刃有余的话,它的内部则是各种争端的温床。鉴于帝国之大,任何人都无法独自掌控,因此必须有下臣来实际管理帝国的事务。斯提利科和君士坦提乌斯先后在霍诺留宫廷实际掌权的巅峰时期,都曾掌握过文武高官的任命权。在官员升迁方面,需要在实际情况和政治之间取得平衡。恩宠的合理分配可以培养一批感恩戴德的支持者,保护处于顶端的领导者免受潜在对手的威胁。但有时对手很难识别。如前文所述,斯提利科的掘墓人奥林庇乌斯就是他本人一手提拔的。
1707402466
1707402467 为官职和权力钩心斗角的竞技场就是帝国的中央议会:御前会议。皇帝及其主要的文武大臣定期举行会议,有时会真的搞出些政治活动来。据阿米安记载,一位名叫马塞鲁斯(Marcellus)的指挥官曾指责副帝尤里安觊觎正帝的位置;还有一位名叫尤普拉修(Eupraxius)的财务官(quaestor),在瓦伦提尼安一世否认自己曾下令允许法庭对被控行使巫术的元老实施酷刑时,就十分勇敢地指出他确实下过此令。3但御前会议的流程通常都非常正式。接见外国使节时,所有宫廷显贵都会身着整套礼服与会,并依次排列。会上还通常会举行朝拜仪式——亲吻皇袍(adoratio)。整个御前会议的功能更多的是宣布决议,而不是讨论决议。4
1707402468
1707402469 真正的政治协商和政策制定过程则大多远离公众视线,主要是在仅有少数亲信参与的议会上,或在几乎无人知晓的密室里进行。例如,公元376年允许哥特人迁入帝国境内的决定便是瓦伦斯和他最亲信的幕僚们激烈讨论的结果。但御前会议颁布决议时展现给公众的则是全票通过的假象。同样,据普里斯库斯记载,东罗马的一名官员在御前会议的正式仪式结束后,将一名匈人使节请进自己的密室,意欲收买他谋害自己的君主。5帝国的宫廷在公众面前必须表现得团结一致,但私下里都在磨刀霍霍,借助不断的流言蜚语提携同党,诛除异己。赢取和利用权力后台是人皆参与的政治游戏。
1707402470
1707402471 政治游戏的成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个人财富激增,生活变得奢靡,同时还获得社会和政治的双重权力,能够左右日常事务,被下属前呼后拥。但失败的代价相应也会极其惨痛。罗马帝国的政治游戏就是一场“零和博弈”。高层的政治生涯会让人树敌无数,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在帝国后期的政权体系中,鲜有处于权力阶梯中最高层官员退休的记载。如前文所述,斯提利科唯一的退场方式就是死在大理石棺里。这也是其他很多领袖人物的结局。政权更替,例如某位皇帝离世之时,便是刀剑出鞘的最佳时机。狄奥多西伯爵(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之父)就是在瓦伦提尼安一世暴毙后送的命。之后,谋害伯爵的一派又被肃清。一个人送命还算是幸运的,有时候整个家族遭到灭门,财产也随之充公——斯提利科的妻儿在他死后不久就被杀害。即便是因失势而被迫离职,官员也未必能保住性命。例如,大莱波蒂斯事件中的帕拉迪乌斯(参见本书第三章)突然被逐出中央政府之时,也是对手开始搜集证据和窃窃私语的时刻。因此卸任官员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位官员拿着拘捕令来叩响他家的门。帝国后期的政权塔尖只适合敢下大赌注的人:如果不能在滑溜的顶端站稳脚跟,那就很可能会死得惨不忍睹。到公元414年为止,至少有六名篡位者的人头曾挂在迦太基城外:年代较早的有两名(狄奥多西一世时代的马克西姆斯和欧根尼乌斯),较晚的有四名——君士坦丁三世父子及约维努斯父子。6
1707402472
1707402473 阿米安以他传奇的笔触,刻画了帝国后期的显贵佩特罗尼乌斯·普罗伯斯(Petronius Probus)。此人在瓦伦提尼安一世统治期间(公元364—375年)和之后都地位显赫。阿米安完美地把握了政权顶端的权力和危险。
1707402474
1707402475 [普罗伯斯]慷慨大方,乐于提携同党,但有时又是个残酷的阴谋家。他的妒忌心足以致人死命。由于他不吝啬钱财,离职后又不断地官复原职,因此他终生都把握大权。但当有人勇于挑衅他时,他会显得怯懦,而对于惧怕他的人,他又十分傲慢……如同鱼离开水就活不长久一样,他没有了高级官职就会憔悴下去。他不得不追求官职,因为有些家族一直目无法纪,出于自身无休止的贪婪而经常犯下罪行,继而为了免于承担罪责,又把保护他们的贵族推上风口浪尖……但他总是疑心重重……有时为了伤害他人而阿谀奉承……尽管身处财富和荣誉的顶端,他经常忧心焦虑,因此总是小病不断。7
1707402476
1707402477 既傲慢又低三下四,大权在握而苦于焦虑和多疑,这似乎是在帝国后期政权中任职产生的正常反应。阿米安还准确指出另一个要素,即上层官员同样受到来自下层官员的重大压力。毕竟他们都是社会的调停者。他们能给他人带来各种小恩小惠,而他们的权力正是来自他人的这种认可。这些人知道他们的恩惠或多或少包含着权力。因此,受到贵族保护的人会经常向贵族请愿骚扰他们。如果得不到好处,这些人便会投靠他人。8一旦走上升官晋爵之路,便很难再回头。
1707402478
1707402479 这就是共治皇帝、西罗马的实际统治者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在公元421年9月暴毙的背景情况。如果认为他受到提拔是因为自约公元410年起,他迅速有效地领导西罗马帝国重归正轨,那也算合乎情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也的确属实。没有这项功绩,迎娶普拉西提阿和公元421年2月登上皇位的好事就绝不会轮到他。但光靠军事成就本身还是不够的。君士坦提乌斯还利用这个成就巩固了他在宫廷的地位。随着胜算的增加,他处置对手,把一个只能算重要的皇室地位变得坚不可摧。
1707402480
1707402481 在最高统帅斯提利科被害时,君士坦提乌斯只能算他的一个二流支持者,因为他没有死于那场流血冲突。他自己仕途的早期也同样不乏暴力冲突。斯提利科倒台后,一个又一个政客在霍诺留面前得宠又失宠,带来几次短暂的人事变动。凭借组织政变、推翻斯提利科的新星奥林庇乌斯冉冉升起,他的光芒由于抵抗阿拉里克不利而黯淡下去。在他之后是约维努斯。但在霍诺留破坏他正在协商的外交和议之后,他转而效忠阿拉里克和阿塔卢斯。继约维努斯之后出头的是皇室内庭的一个宦官——宫廷总管尤西比乌斯(Eusebius)。但他很快就被指挥官阿罗比库斯(Allobichus)取代。阿罗比库斯下令将他(和另外两名高级指挥官一同)处死——当着皇帝的面乱棍打死。9
1707402482
1707402483 就在此时,君士坦提乌斯闪亮登场。他大大得益于之前的诸多流血事件,因为这些厮杀使得权力集团的上层出现空缺,有待一个有胆识的人来填补。由于传闻阿罗比库斯和君士坦丁三世有瓜葛,君士坦提乌斯以此质疑前者的忠诚,并将其处死。有研究者认为阿罗比库斯被君士坦丁三世收买,但很可能只是他倾向于议和——这与君士坦提乌斯想要的暴力对抗相悖。君士坦提乌斯随后利用早期战胜君士坦丁三世和格隆提乌斯获得的政治资本,将斯提利科的头号敌人奥林庇乌斯“正法”:割下他的耳朵,然后像尤西比乌斯一样在皇帝面前杖毙。
1707402484
1707402485 因此,君士坦提乌斯能爬上统治地位,同样也基于娴熟的政治手腕。到公元411年年底,借助处死阿罗比库斯和讨伐篡位者的军事胜利,他稳固了自己周围的政治局势。但他还有一个主要对手:北非的军事指挥官赫拉克良(Heraclianus)。赫拉克良效忠于霍诺留,帮助他度过公元409年至410年最艰难的时期。当时,赫拉克良从阿非利加源源不断地输送资金,确保意大利军队一直效忠于霍诺留。公元412年,他得到应有的奖赏,被任命为次年的执政官。这是当时仅次于皇位的最高奖赏。但赫拉克良是奥林庇乌斯的昔日同党。据说手刃斯提利科的就是他。这可能就是西罗马军事阵营仅存的两大重量级人物最初争斗的焦点所在,而君士坦提乌斯的成就显然是另一焦点。虽然君士坦提乌斯功绩更多,但皇帝授予赫拉克良执政官的头衔,说明皇帝试图向他保证他的地位稳固。但这位北非的指挥官并没有觉得获得保障。公元413年春天,当君士坦提乌斯忙于组织军队推翻篡位者约维努斯时,赫拉克良带兵进驻意大利。有史料指控赫拉克良想自己称帝。但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想摧毁君士坦提乌斯对霍诺留的控制。不论是何种原因,他最终失败了。他的部队败给君士坦提乌斯的一位副官。他本人在返回迦太基的途中被君士坦提乌斯的两名密探暗杀。10
1707402486
1707402487 因此,君士坦提乌斯的脱颖而出是建立在一系列光明正大的胜利、无所顾忌的暗箭伤人和少量棍棒刑罚之上。赫拉克良的失败标志着他最终扫清所有主要对手。即便如此,他此后也绝非平步青云。佛提乌斯为我们保留了君士坦提乌斯和普拉西提阿联姻的记载:
1707402488
1707402489 当霍诺留庆祝他第十一次、君士坦提乌斯庆祝他第二次当选执政官之时[公元417年],他们隆重举行了普拉西提阿的婚礼。她对君士坦提乌斯的频繁拒绝使他迁怒于她的侍从。最终她的兄长霍诺留皇帝,在他出任执政官的那天[1月1日]拉起她的手,不顾她的反抗,把她交给君士坦提乌斯,并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婚礼。11
1707402490
1707402491 有研究者猜想她仍然爱着已故的哥特丈夫阿萨尔夫。不过显而易见,普拉西提阿并不愿意在这一策略中被人当作棋子。当年斯提利科匆忙将自己的两个女儿相继嫁给霍诺留,与现在的情况何其相似。尽管皇帝显然乐于把斯提利科曾经享有的权力移交给君士坦提乌斯,但他的妹妹并不情愿。12
1707402492
1707402493 因此,君士坦提乌斯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奋力拼杀。甚至连他被任命为共治皇帝也遭到君士坦丁堡的反对,西罗马的政权机构也尚未屈服。和普拉西提阿的联姻或许能让君士坦提乌斯不受任何对手的威胁,但他的权力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公元421年他死的时候,所有高官都是君士坦提乌斯任命,所有人(包括那些密谋除掉他的人)都把他放在自己政治算盘的核心位置。和大多数极权国家一样,继任者并不是事先定好——这是君士坦提乌斯有意为之。霍诺留对政治一窍不通,于是君士坦提乌斯死后留下的主要大臣就开始自行重新划分权势等级。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帝国陷入政治动乱,直到公元5世纪30年代中期,才勉强建立新的秩序。
1707402494
1707402495 君士坦提乌斯之后:权力纷争
1707402496
1707402497 权力纷争的第一回合用时相当短暂,从君士坦提乌斯死后持续到公元423年8月15日霍诺留去世,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此时的游戏规则仍然是赢得并维持皇帝的信任。先发制人的是皇帝的妹妹。她有两个优势:一是身为皇族,二是在丈夫成为奥古斯都时,她自己也获得奥古斯塔(Augusta,女皇)的头衔。除了自己的利益之外,她还要护卫她和君士坦提乌斯所生的儿子瓦伦提尼安的利益,因为瓦伦提尼安可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是皇位不会自动送上门来。如第三章所述,皇位通常依据王朝继承权来传递,但前提是要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能得到普遍认可。例如,约维安皇帝死后,其幼子瓦伦尼埃努斯(Varronianus)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没有人愿意支持他取得皇位。普拉西提阿于是开始讨好她的哥哥。据奥林匹奥多罗斯记载,普拉西提阿如此百般地讨好霍诺留,以致宫中丑闻四起:
1707402498
1707402499 君士坦提乌斯死后,霍诺留对妹妹喜爱有加。他们对彼此不加节制的关爱和频繁的接吻使得很多人对他们产生怀疑。然而,由于斯帕杜莎(Spadusa)和普拉西提阿的侍女埃尔皮迪亚(Elpidia)的努力,以及她的管家里昂狄乌斯(Leontius)的配合,仇恨取代了关爱。彼此的仇恨使得拉文纳经常爆发冲突,双方都遭到打击。因为普拉西提阿先后嫁给阿萨尔夫和君士坦提乌斯,身边一直都有一群蛮族人跟随。最终,因为两人之间爆发了和之前的关爱同等强烈的敌意和仇恨,而霍诺留在冲突中取胜,普拉西提阿母子被流放到拜占庭。13
1707402500
1707402501 遗憾的是,我们此处只能依据佛提乌斯对奥林匹奥多罗斯叙述的简要概括,因此不能完全确定谁站在谁一方。“斯帕杜莎”可能是“帕度西亚”(Padusia)的误拼。帕度西亚是军官费利克斯的妻子。14我们还知道另一名高级指挥官卡斯提努斯(Castinus)也参与了此事。佛提乌斯的概要还告诉我们,有一名军官在普拉西提阿遭遇不幸时仍效忠于她。这名军官名叫伯尼菲斯(Boniface),是赫拉克良在阿非利加的继任者。但至少事件的大体框架是清晰的:普拉西提阿想独霸哥哥的恩宠,从而维系她家庭的地位,并从军队中笼络了些支持者;但其他利益集团占了上风,并成功地拆散兄妹俩。结果普拉西提阿于公元422年年末被流放到君士坦丁堡。
1707402502
1707402503 权力斗争在她离开后继续上演。但霍诺留刚过完39岁生日后就突然死亡,权力斗争戛然而止。所有先前的赌注都作废,争夺西罗马政权斗争的第二回合开始了。
1707402504
1707402505 由于普拉西提阿和瓦伦提尼安已经离开去了东罗马,一时没有合适的皇位人选。君士坦提乌斯提拔的众多才能出众的大臣开始各自谋划,争夺皇位。几个月后,权力最终落入枢密大臣约翰(John)手中。从军队和政府高层获得必要的支持后,他于11月20日称帝。阿非利加的伯尼菲斯对他态度冷淡。约翰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是指挥官卡斯提努斯(如前文所述,这个卡斯提努斯在霍诺留生前曾参与离间皇室兄妹的阴谋)。约翰政权的另一个重要的军方支持者是弗拉维乌斯·埃提乌斯(Flavius Aetius)。他地位显赫,出任宫廷总管一职。埃提乌斯仅十几岁时就因两件事情初露头角。他在公元410年前后分别被派往两个蛮族盟友处做人质。先是在阿拉里克领导的哥特人中待了三年(公元405—408年),之后又去了匈人那里(可能是公元411—414年期间)。我们稍后将会看到他第二次经历所造成的影响。
1707402506
1707402507 西罗马的军事阵营起了分裂,东罗马狄奥多西二世的态度显然成为决定性因素。约翰立刻派出使节,要求东罗马承认自己的地位。但使节们遭到粗暴对待,被放逐到黑海附近。我们不知道狄奥多西二世和他的幕僚们争论了多久。但他们或许是看到伯尼菲斯拒绝带领北非归顺约翰,受到鼓舞。狄奥多西二世最终决定向拉文纳派出远征部队,维护王朝继承法则,支持表弟瓦伦提尼安。于是普拉西提阿母子被送往塞萨洛尼基。公元424年10月23日,执事官赫利翁(Helion)代表狄奥多西二世宣布瓦伦提尼安为皇储。同行的军队是由同为指挥官的父子俩——父亲是刚刚战胜波斯人的阿尔达布里乌斯(Ardaburius),儿子是阿斯帕(Aspar)——和另一名指挥官坎狄迪阿努斯率领。开始时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他们沿达尔马提亚境内的亚得里亚海岸线北上,拿下萨洛纳(Salona)和阿奎莱亚两个重要港口。然后灾难降临了。暴风使阿尔达布里乌斯偏离航线。他被俘获,并被带到拉文纳。约翰试图利用他做人质,但结果适得其反。因为阿尔达布里乌斯挑起约翰支持者的不和,有可能是通过夸大君士坦丁堡出征军队的规模实现的。据奥林匹奥多罗斯记载:
1707402508
1707402509 阿斯帕率领骑兵很快赶到。约翰只进行了短暂的反抗就因手下官员背叛而当了俘虏。他被押往阿奎莱亚交给普拉西提阿和瓦伦提尼安。他们先是斩断他的一只手作为惩罚,然后再将他的头砍下。他在篡夺来的皇位上坐了一年半时间。15
[ 上一页 ]  [ :1.707402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