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02909e+09
1707402909 不久后,付费的军事支援演变成勒索。我们很难界定转变发生的具体时间。但阿提拉的叔叔卢阿肯定为谋取钱财对东罗马帝国发动过进攻,尽管当时他还在向西罗马提供雇佣兵。到阿提拉执政时期,现金换取军事援助已经变成进贡。从普里斯库斯有关匈人和罗马的外交记录可以清晰看到,匈人从这些交易以及对边境的频繁入侵中,最想获得的是钱,更多的钱。如前文所述,阿提拉和布勒达与东罗马签订的首个条约规定罗马的岁贡是每年700磅黄金——自那以后要求不断攀升。匈人对罗马人的战争还带来另一种单向的经济流通——普里斯库斯和马克西米努斯谈判中涉及的战利品、奴隶和赎金。38
1707402910
1707402911 于是,到公元5世纪40年代,对罗马帝国的军事掠夺已经演变成匈人帝国不断扩大的收入来源。要推翻实力大体相当、不同等级的首领共同执政的体系,意欲成为最高统治者的首领就需要说服其他首领的追随者们投诚。而垄断来自罗马帝国的现金流成了将足够的恩宠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舍弃旧政体的理想手段。只有掌控这个新的财源,才能在与其他首领争夺拥护者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早在公元4世纪中后期,匈人可能已经侵犯和威胁黑海北部其他游牧民族和日耳曼农业生产者。但匈人只有在其主体进犯罗马帝国时才有可能发展出真正的集权。对哥特人的袭击和威胁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奴隶、少量白银和一些农产品,但仅此而已,并不足以支持全面政治革命。但对罗马帝国做同样的事情,黄金就会滚滚而来,最初每年数百磅,随后是每年数千磅——这已经足以改变匈人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1707402912
1707402913 尽管这一观点不容易被证明,我们仍可以将这些变化理解为一种适应,逐渐脱离游牧生活,而不是与过去决裂。如前文所述,通常情况下牧民饲养多种动物,充分利用不同的牧场。马主要是一种昂贵到近乎奢侈的动物,用于骑乘作战、运输和贸易。考虑到养马所需的牧场品质和规模,马肉和马奶是一种非常低效的蛋白质来源。因此,牧民通常只饲养少量马匹。然而,如果战争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经济主张,在匈人进犯罗马帝国之时,牧民会开始饲养更多马匹,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以军事掠夺为主的游牧部落。这在草原上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生存策略,因为战争的潜在收益要少得多。
1707402914
1707402915 虽然无法证实这一点,但可以参考一个相关因素,即公元5世纪匈人定居地——匈牙利大平原——的面积。匈牙利大平原有高品质的牧场,但比匈人之前生活的欧亚大草原小得多。例如,其面积有42400平方公里,占蒙古国牧区总面积不到4%。由于放牧条件如此受限,一些史学家怀疑公元5世纪时,匈人已经在朝着定居生活演变。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但不是非此不可。匈牙利大平原理论上可以放牧32万匹马。考虑到森林和其他动物的存在,这一数字需要调低。所以合理的假设是,它可能能够放牧15万匹马。鉴于一名游牧骑兵需要大约10匹马来轮替,以避免马匹过度劳累,匈牙利大平原足以为1.5万骑兵提供马匹。(如果定居假设成立,)我认为匈人部队从来就没有超过1.5万人。因此,截至阿提拉时代,没有确切的迹象表明匈人完全放弃了他们的游牧传统。39无论如何,关键在于,当匈人逼近罗马帝国时,他们发现一种更好的谋生方式。这种谋生方式是建立在对相对富裕的地中海地区进行军事掠夺基础之上的。
1707402916
1707402917 普里斯库斯的记录还暗示了使得阿提拉帝国成为现实的另一根本变化。在阿提拉的宫中,与马克西米努斯和普里斯库斯打交道最多的并不是阿提拉本人,而是权力中心的二号人物们。通过古代人名来界定语族满是陷阱,但这些人的名字非常有意思。毫无疑问,奥尼吉修斯和埃德科是日耳曼或日耳曼化的名字,斯科塔和贝里库斯可能也是如此。阿提拉[“小爸爸”(Little Father)]和布勒达也都是日耳曼名字。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必定是日耳曼出身而非匈人出身(尽管有可能如此),因为就我们所知,在公元5世纪中叶,“哥特语”——可能是欧洲中部和东部使用的接近日耳曼方言的统称——是匈人帝国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而且阿提拉的宫中也使用这种语言。因此,匈人帝国的重要人物除了匈人名字之外,还有日耳曼或日耳曼化的名字(匈人最初使用何种语言仍饱受争议)。40为什么日耳曼语在匈人帝国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1707402918
1707402919 原因在于阿提拉帝国的演变。早在公元4世纪70年代,在黑海北岸与哥特人作战时,匈人已将被征服的部落编入军队。他们进攻格鲁森尼人,引发雪崩般猛烈的战争,最终以哈德良堡战役结束(参见本书第四章)。他们最初进攻格鲁森尼人时,已与伊朗语族的阿兰游牧民结成联盟。随后无论匈人何时在史料中出现,我们都能发现他们始终有异族盟友与其并肩作战。如本书第五章所述,尽管乌尔丁不是一个能与阿提拉相提并论的征服者,但被东罗马帝国击败后,有待重新安置的乌尔丁追随者中多数是日耳曼语族的斯基利人。41同样,公元5世纪20年代初,参与干预喀尔巴阡山西部匈人势力的东罗马军队发现他们面对的是大量日耳曼哥特人。42
1707402920
1707402921 在阿提拉崛起之前,兼并过程仍在飞速进行。到公元5世纪40年代,有数量空前的日耳曼部落被纳入匈王阿提拉的势力范围。例如,他的帝国包括至少三支独立的哥特部落:其中一支由阿马尔(Amal)家族及其对手统治,这支部落后来成为建立另一支哥特超级军团——东哥特人——的中坚力量。另一支是在公元5世纪60年代中期由比格里斯(Bigelis)率领的哥特部落。还有一支则始终在阿提拉几个儿子的严密控制下,直到公元5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此外,日耳曼语族的格皮德人(Gepids)、鲁基人(Rugi)、苏维汇人(公元406年后存留下来的)、斯基利人和赫鲁勒人(Heruli)此时也都在匈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伦巴底人和图林根人(Thuringians)以及一些阿勒曼尼人和法兰克人的子部落也可能在匈人霸权的遥控之下。43我们无法统计这些日耳曼部落的庞大人数,但光是阿马尔家族领导下的哥特人就能集结1万人以上战斗人员,即5万人左右的总人口。其他部落即便比这少,也没理由会少太多。因此,到阿提拉执政时期,已有几万也可能是几十万日耳曼人被并入匈人帝国。事实上,到公元5世纪40年代,很可能日耳曼人比匈人还要多得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哥特语成为帝国的通用语。除上面提到的日耳曼部落外,阿提拉的匈人还征服了一些其他部落。如前文所述,伊朗语族的阿兰人和萨尔马提亚人长期与匈人结盟。阿提拉仍在抓住机会不断获得新盟友。
1707402922
1707402923 这份名录清楚地表明,匈人帝国旨在兼并人,而非领土。因此,可见阿提拉实际上对于吞并罗马帝国大片领土并没有兴趣。如本书第六章所述,作为同埃提乌斯结盟的代价,他拿走西罗马帝国多瑙河中游的两个行省。但除此之外,他只对在自己与东罗马帝国之间建立封锁线感兴趣。虽然有很多编年史简要地将阿提拉的军队称为“匈人”或者(如果用古体写的话)“斯基泰人”,但从各种史料的详细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军队明显跟之前那些不那么强大的首领的军队一样,都是混编的,由匈人军队和并入匈人帝国的其他部落派出的军队组成。44
1707402924
1707402925 这一点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地图12)。自1945年以来,在匈牙利大平原及周边地区通过发掘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这些随葬品可以追溯到匈人统治该地区的时期。(一些宝藏已被发现,但阿提拉的营地仍不见踪影,因为只有支撑柱子的浅槽会留下来。)随葬器物证实“地道的”匈人很难找到。包括黑海北部的伏尔加草原(Volga Steppe)和匈牙利大平原在内,被考古学家鉴定为有可能属于匈人的墓葬总计不超过200座。这些墓葬中有弓、非欧洲风格的服饰45、畸形头骨(一些匈人会包裹婴儿的头,从而形成独特的畸形颅骨)以及匈人的大锅。因此,匈人随葬器物如此稀少,要么是匈人通常死后不留痕迹,要么就是另有其因。46不过,多瑙河中游这些公元5世纪的墓葬中大量出土的是被匈人征服的日耳曼人的遗骸——或是看起来像遗骸的东西(遗憾的是,单靠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很难区分这些臣服的日耳曼部落)。47这些遗骸近似于在喀尔巴阡山以东、以北哥特人或者其他日耳曼人控制地区发掘的公元4世纪的墓葬遗骸。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些随葬品属于公元5世纪,它们标志着被称为“多瑙河风格”的日耳曼墓葬礼俗的出现。48
1707402926
1707402927
1707402928
1707402929
1707402930 多瑙河风格的特点是土葬而非火葬49,少数随葬器物丰富的墓葬里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他墓葬中很多只有少量或根本没有随葬品。)这些独特的随葬器物中有个人装饰品:巨大的半圆胸针、金属搭扣、带有多棱吊坠的耳环及金项链。武器和军用装备也很常见:金属嵌花的马鞍、适合骑兵使用又长又直的剑和箭。这些遗骸也展现出一些奇特的仪式。例如,把破碎的金属镜子跟死者葬在一起就相当常见。墓葬中发掘的随葬品种类,死者埋葬的方式,特别是妇女的着衣方式——用搭扣分别固定两肩,在前方再用一个搭扣固定外套——都反映出公元4世纪日耳曼墓葬遗骸中明晰可见的样式。公元5世纪生活在匈牙利大平原上的阿提拉臣服民不分部落和等级,都采用并发展了这些礼俗和物品。
1707402931
1707402932 因此,匈人墓葬稀少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开始采用自己的日耳曼臣服部落的着装,就如同他们采用哥特语一样。假设是这样,那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墓葬中的证据将匈人和哥特人——或者其他日耳曼人区分开来。但即便是“真正的匈人”穿着日耳曼服饰躺在那里,似乎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匈人时期,匈牙利大平原及其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日耳曼人墓葬。我们在随葬品丰富的多瑙河风格墓葬中看到的,是阿提拉的日耳曼追随者中一些精英分子的遗骸。墓葬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让这个结论无可辩驳。50
1707402933
1707402934 每当一个新的蛮族部落被纳入阿提拉的帝国,这个部落的兵力就会被派去替匈人作战。因此,通过吞并数量日增的欧洲中部及东部的日耳曼部落,匈人的军事机器日益庞大,飞速膨胀。从短期来看,深陷战乱的西罗马是其受益者。许多史学家认为,公元405年至408年危机之后,日耳曼人停止涌入罗马帝国(参见本书第五章),是因为那些到公元410年前后还没有越过边境的人已经被纳入匈人帝国。移居罗马帝国的速度跟匈人势力崛起的速度正好成反比。51
1707402935
1707402936 然而,从长远来看,罗马从攻击中获得喘息机会只是一个假象。一个接一个的匈人领袖取得类似于萨珊王朝在近东地区取得的成就。在罗马帝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匈人成功统一了罗马在欧洲的大量邻近部落,形成一个近似超级大国的对手。
1707402937
1707402938 全力向北进军高卢
1707402939
1707402940 公元441年至442年和公元447年,东罗马帝国最先感受到这个非同寻常的战争机器凶猛无比,巴尔干半岛各行省两度遭受重创。公元447年东罗马帝国两度战败,已经没有能力阻挡阿提拉的大军。于是,公元449年,东罗马诉诸暗杀。马克西米努斯和普里斯库斯发现他们已在无意间卷入其中。阿提拉仍未丧失对君士坦丁堡的掌控。他拒绝解决叛逃者的问题,重申他在多瑙河边境建立封锁线的要求。同时他还追加要求——要求东罗马为他的罗马裔秘书官提供一名贵妇作为妻子(带着体面的嫁妆)。这些要求如果无法满足,都将成为开战的借口。阿提拉持续不断地挑衅表明他仍在积极谋划在巴尔干半岛发动一场大规模袭击。
1707402941
1707402942 公元450年,外交氛围骤变。东罗马再派使团沿着马克西米努斯和普里斯库斯前一年的路线北上。这次使团中有东罗马宫中两位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的亚纳多留斯(Anatolius,中央野战军主帅)和执事官诺莫斯(Nomus)。亚纳多留斯对阿提拉来说并不陌生,他曾在公元447年匈人获胜后签署临时和约。很难想象一个更高规格的使节组合——同最高规格的使团对话是阿提拉的要求之一。普里斯库斯记录了罗马人对于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的看法:“起初阿提拉在谈判时很傲慢。但他被众多的礼物打动,被缓和的言辞软化……”最后:
1707402943
1707402944 阿提拉宣称他会依照同样的条款保持和平,同时他将撤离罗马帝国的多瑙河边境地区,并不再就叛逃者问题施压……作为交换,罗马也将不再接收来自匈人的叛逃者。他同时释放维吉拉斯……和大批囚犯,不必支付赎金,以取悦亚纳多留斯和诺莫斯……[向他们]赠送马匹和兽皮作为礼物。52
1707402945
1707402946 国与国之间的高层会谈很少能有如此令人满意的结果。满怀欣喜的使节们回到君士坦丁堡。同行的还有阿提拉那个意欲娶妻的秘书官。
1707402947
1707402948 然而,阿提拉与君士坦丁堡达成协议的原因很快便揭晓了。他并非罗马人眼中的普通蛮族,被东罗马谈判者的睿智折服,而是决定在大举进犯西罗马之前先确保东方前线的安定。
1707402949
1707402950 如普里斯库斯所说,阿提拉渴求进一步更大规模的征服,部署这场新的袭击,从而实现众神赋予他的使命——正如他获得玛尔斯之剑所宣称的那样——征服全世界。公元449年夏出使匈人领地期间,普里斯库斯亲历阿提拉以不可理喻的方式对待西罗马帝国的使节。随后,普里斯库斯的话题自然转到阿提拉的为人。他赞同并引用了其中一位使节对此所说的话:
1707402951
1707402952 [阿提拉]的好运给他带来权力,又让他如此傲慢。他不考虑任何提议,除非他认为这对自己有益。从没有斯基泰的统治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丰功伟绩。他统治大洋上的群岛[大西洋或西部]。除整个斯基泰人外,他还强迫罗马人进贡……为了进一步扩张帝国,他现在计划进攻波斯人。53
1707402953
1707402954 有人曾问阿提拉打算如何从欧洲中部到达波斯,答复是匈人记得,沿着黑海的北部海岸一直走就能到达,不必穿越罗马疆域。这样确实可以到达,但穿越高加索地区将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征途。就我们所知,上一次匈人穿越高加索地区是在公元395年至396年。但他们当时居住在黑海北部,并不像匈牙利大平原这么靠西。从表面上看,野心勃勃的征服计划是源自依稀记得的地理知识。这是纯粹的征服欲望在作祟,渴求吞并已知的世界。
1707402955
1707402956 然而,如前文所述,阿提拉选择了向西进军。各种史料记载了他这样做的不同原因。根据宫廷传闻,他领军深入西罗马帝国是因为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姐姐伊乌斯塔·格拉塔·霍诺里娅——一位精力充沛、毅力非凡的女士,以半个西罗马帝国为嫁妆,向他求婚。据说,她送给他一枚嵌有自己肖像的胸针和一封信。这就已经足够诱惑他了。霍诺里娅是强大的加拉·普拉西提阿之女。普拉西提阿本人就钟爱蛮族人。如本书第六章所述,她在公元5世纪10年代嫁给阿拉里克的姻亲阿萨尔夫,并产下一子。普拉西提阿及其哥特贴身侍卫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之后被埃提乌斯取代。
1707402957
1707402958 她的女儿霍诺里娅和自己的生意管理人,一个叫欧根尼乌斯的人私通,并怀上了孩子。欧根尼乌斯被处决,霍里诺娅被许配给一位名叫赫丘留努斯(Herculianus)的沉闷元老,从公众生活中消失。失意和痛苦中的她写信给这位匈人首领,请求营救。我们在此需要仔细思考故事的可信度。即便写信给阿提拉的事情被发现后,她也逃过一死,被移交给她的母亲监管。尽管普里斯库斯的记录有时不全,令人恼火,但相关残篇暗示了更进一步的越轨行为。霍诺里娅的愚蠢行径都被详细地记录在案,应该不会是完全虚构的。54但我不认为她是导致阿提拉最终放弃波斯选择西罗马的原因。只消考虑一下地理因素就明白了。我们稍后将会看到,决定向西罗马进军后,阿提拉并没有直奔囚禁霍诺里娅的意大利,而是首先袭击高卢。虽然阿提拉对欧洲地理肯定知之甚少,但我们相信他知道在阿尔卑斯山的哪一侧能找到他未来的新娘。霍诺里娅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向西离开匈牙利大平原后,匈人选择北上直奔高卢,而非南下深入意大利。这足以证明霍诺里娅在历史上并不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上一页 ]  [ :1.7074029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