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03338e+09
1707403338 庞大的远征军由利奥一世的姻亲、指挥官巴西利斯库斯(Basiliscus)率领。他刚刚在巴尔干半岛大胜阿提拉的几个儿子,挫败他们在多瑙河南岸寻求避难所的最后一搏。到公元468年初,没有人会怀疑将会发生什么。因此当年1月1日安提莫斯就任执政官时,西多尼乌斯为他献上的赞美诗满怀期待。一位颇具影响的史学家称,西罗马的史料中从未提到过拜占庭的舰队,对此我不敢苟同。33西多尼乌斯开始是介绍安提莫斯,语言里充满对大海和航行的暗示:34
1707403339
1707403340 我的大人们,这个人具备了罗马的勇敢精神,也是你们渴望爱戴的人。我们的联邦就像一艘经历暴风雨又失去舵手的船,现在她把自己残破的身躯全部托付给这个人。有了这个熟练可靠的舵手,她再也不用惧怕风雨和海盗。
1707403341
1707403342 关于海洋的比喻不时出现,演说的结尾是这样的:
1707403343
1707403344 可是现在海风正紧,把我的船吹得太快。哦,缪斯女神(Muse),拦住我卑微的躯体,在我寻找港口时,让我把歌声之锚抛到平静安宁的去处。至于您,我的王[安提莫斯]的战舰和军队,还有您即将展开的伟大事业,我祈祷上帝让我能及时讲述……
1707403345
1707403346 毫无疑问,这里表达了对出海远征的期待。西多尼乌斯的演说体现了这个伟大计划:“安提莫斯给我们带来两个王国的协定,帝国的和平使他踏上战争的征途。”他带来的是保证对西罗马实行军事拯救的承诺。公元468年承诺如期而至。西多尼乌斯的演说恰逢其时。能够组织这样一支舰队,本身就是一个壮举。现在真正的考验到来了。战争风暴将再次在西地中海爆发。舰队作为帝国统一的最高象征踏上了征途。
1707403347
1707403348 罗马的计划是要绝对避免海战。和公元461年一样,罗马希望军队一次性进入北非,然后打陆地战。战斗照计划展开。巴西利斯库斯的舰队从意大利出发,沿主要通商航线向南驶进。这是地中海中部在上古时期就依风向和洋流形成的航线。在这一带水域,正式通航时间是6月到9月,巴西利斯库斯可能是6月出发的。赶上顺风,只用一天就从西西里到达北非。舰队借邦角半岛(Cape Bon)为掩护抛下锚——据史料记载,距离迦太基只有250视距(大约60公里)远。也就是说,舰队停在现在突尼斯的艾尔玛尔岬(Ras el-Mar)和阿达尔岬(Ras Addar)之间的海面。这是一个理想之地,因为这里夏季主要刮东风。(如果舰队在半岛另一侧抛锚,就可能被吹到岸上。)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舰队向部队计划的登陆点进发。附近的迦太基港为了防卫敌船拉上铁链,所以巴西利斯库斯的目标可能是尤蒂卡港湾,距离迦太基不远。35
1707403349
1707403350 不用说,汪达尔人没打算照罗马人的计划打仗。公元439年攻占迦太基后,他们夺取罗马在地中海最繁忙的一个港口,并充分利用那里的海运技术。海上突袭在公元439年后就成为他们标志性的行为,海战也成为他们的特长。不过我们也不应认为精于海战的汪达尔恶棍是突然冒出来的。海上的事情还是由北非当地人来做,西多尼乌斯在一段献给墨乔里安的赞美诗里,拐弯抹角地指出这一点,并夸大他们的痛苦。阿非利加抱怨道:“现在他为了自己的目的,将我的血肉武装起来对付我。当了多年的俘虏,我在他的统治下分崩离析,被自己的英勇威力残酷地撕碎。我的人生充满苦难,又生出大批子孙来带给我苦难。”36这一现象是历史的重演。公元3世纪时,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占领黑海北岸后,就以分给战利品为条件,说服当地水手协助他们对南部的罗马城镇发动大规模海上袭击。《狄奥多西法典》中明确规定,任何教给蛮族人造船术的人都要被活活烧死,但显然有些人没有被吓到。37汪达尔人的海战策略大多是游击战,军队到了岸上就是进攻和破坏。到公元468年,他们和海上的帮手已经积累了30年海上军事行动的经验。有了这一有力武器,盖萨里克就像所有优秀指挥官一样,出其不意地开始行动了。
1707403351
1707403352 东罗马舰队仍停泊在岸上,汪达尔人的战舰就已经进入了视线。此时我们迎头遇上了一个决定很多战争成败的因素——机会。此刻风向一反常态,转为西北风。从迦太基起航的汪达尔人处于顺风,因此能够选择交战的时间和地点。而罗马人顶风前进,只能与风向成一个角度缓慢行驶。史料没有记载双方战船的优劣。不变的风向把罗马舰队牢牢困在邦角半岛西侧。汪达尔人抓住机会发动进攻。公元468年的情况和1120年后——1588年——的情况一模一样,当时英国人发现西班牙无敌舰队也处于同样境地。他们发出火船。古代海战没有多少提及火船的记载,但是这一策略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不时被采用,尤其是敌人舰队抛锚,或者在港口无法移动时。最早提到火船的是公元前413年雅典进攻西西里的时候,而罗马人和迦太基人用火船对付彼此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了,后者在公元前149年春曾用火船大胜罗马舰队。38
1707403353
1707403354 想要明白火船会带来什么威胁,我们需要了解罗马军队使用的船只。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经典描述说得很简单:“在所有木质帆船舰队会遇到的危险中,火灾是最大的威胁;船帆、涂了柏油的绳索、阳光烤干的甲板和桅杆会立即着火,船上几乎没有什么不会燃烧。”391588年8月7日夜晚到8日凌晨,英国只发出了8艘火船。盖萨里克有多少火船,我们无从得知。但普罗科匹厄斯或许根据普里斯库斯的历史记载进行了发挥,生动地描述了火船的效果:
1707403355
1707403356 [汪达尔人]靠近后,就将拖船点燃,等风鼓起船帆,就让船驶向罗马舰队。因为舰队船只很多,这些小船碰到哪里,就在哪里燃起火来,与碰到的船只同归于尽。40
1707403357
1707403358 罗马舰队靠船帆航行的商船上船员被牢牢困住。他们能做的只有用绳索连到所有能找到的划艇上,将自己拖离险境——但过程太慢。靠桨划行的大型战舰虽然数量少,但停靠位置更有利。这种船只的主要优点就是它们在必要时能立刻顶风航行——至少是在水手们体力允许的范围内。普罗科匹厄斯接下来叙述了在邦角半岛外发生的事:
1707403359
1707403360 随着火势蔓延,罗马战舰自然是一片混乱,还有一种更大的声响,盖过风和熊熊火焰发出的声音,那是士兵和水手一起在用他们的长杆推开火船和自己的船,但是所有的船都挤在一起烧毁了。汪达尔人及时赶到,他们撞沉战船,把试图逃走的士兵连同他们的武器都作为战利品带走。
1707403361
1707403362 听上去似乎汪达尔人公元468年的火船比1588年英国的火船在点燃敌舰方面更加成功。抵御火船的经典办法就是派出划桨的船只,用拖绳拉住火船离开自己的舰队。1588年西班牙就是这样对付八艘火船中的两艘,但是他们慌张起来,整支无敌舰队就在夜色中四散逃窜。在敦刻尔克(Dunkirk)以外,西班牙的确有顺风水域,他们至少可以扬帆逃走,这样整个火船事件的唯一直接损失就是一艘已经损坏的三桅军舰。这支军舰在试图进入加来港(Calais)避险时搁浅。但是,西班牙船只在逃跑时完全没有秩序,丧失了作为一支完整舰队的一切行动能力,将胜利拱手让给英国。
1707403363
1707403364 公元468年,罗马商船没有机会扬帆逃走,因为反向的海风会把它们吹到岸上,而且那时的船只不够坚固,无法承受搁浅的损害。另外,盖萨里克的火船可能不止八艘。但是如果说公元468年的火船造成更多的直接损害,显然那种无秩序状态——就像1588年出现的状况——也和燃烧的罗马船只一样,使罗马舰队丧失了行动力。古代海战的关键在于以某种方式从敌人背后偷袭(或者从侧翼包抄,或者冲破一条防线),然后从后面攻击。如果正面进攻,冲击力会阻止自己继续进攻。分散并登上敌船是第二条攻击路线。尽管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缺少细节,但依然能清楚看出,汪达尔人的舰队紧随火船之后迅速行动,在混乱的罗马人中大开杀戒。罗马船员们忙于躲避大火,很容易就成为他们的俘虏。
1707403365
1707403366 结局是灾难性的。不过还是有一些拜占庭舰队坚持抵抗:
1707403367
1707403368 最主要的是巴西利斯库斯麾下的一位指挥官约翰……一大群人包围了他的船,他站在甲板上,左冲右突,杀死大量敌人。等他看到敌人已经攻占船只,他就带着所有武器从甲板上跳进大海……说……约翰绝不愿落入卑鄙小人之手。
1707403369
1707403370 这段文字激动人心,是典型的以记载少数精英行为为主的古代文字史料风格。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评估战争的其他方面,比如有多少船只毁于大火,有多少是在随后的进攻和登船时损失的。实际上也没有史料告诉我们罗马一共损失多少战船。在这方面,罗马后期和中世纪的历史不再是令人不忍释卷的字谜游戏,只会令人气恼。我们只能确定汪达尔人取得决定性胜利——他们每占领或击沉一艘罗马商船,都意味着罗马又损失一支军队,这使他们的胜利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古代海战血腥残暴,罗马可能损失超过100艘船和1万名以上的士兵。但是我的猜测是,实际损失可能不像普罗科匹厄斯的夸张言辞起初暗示的那么大,这场战役基本上和1588年的那次差不多。幸存的罗马人过于分散,无法形成进一步的威胁。因此巴西利斯库斯的远征军登陆后也算不上雄兵了。君士坦丁堡竭尽所能重新征服汪达尔王国,但远征以失败告终。五年后的公元474年1月18日利奥一世去世时,东罗马首都的国库依然空虚。他已经动用所有储备,一分一厘都不剩,无力进行第二次远征。
1707403371
1707403372 据普罗科匹厄斯记载,拜占庭舰队的失败要归咎于巴西利斯库斯的背叛:他收了盖萨里克一大笔钱,同意休战五天,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风向转变为适合火船航行。但是罗马人编写的历史中,重大的失败往往都会推到背叛问题上——再一次证明当时人们寻求事件的原因时,总是倾向于将其归结为个人的美德或恶行。普罗科匹厄斯同样把公元429年汪达尔人占领北非归咎于伯尼菲斯的背叛,但这一指控无疑毫无根据。巴西利斯库斯于公元475年1月从利奥一世的继任者芝诺(Zeno)手中夺取东罗马帝国,一直统治到公元476年夏,然后芝诺重新夺回皇位。这下巴西利斯库斯在罗马历史上就被定性为篡位罪人,指责他造成公元468年的惨败也就顺理成章了。造成罗马战败的原因其实可能就是多重普通因素:在风向上走了霉运,战术上缺乏创新,登陆地点离迦太基太近毫无悬念,以及野心太大。41
1707403373
1707403374 不论战败是因为战争初衷的缺陷早已注定,还是因为偶然遭遇不利天气,总之拜占庭舰队的失败导致半个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所有人都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当一种政权形式持续存在500多年——我们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相隔也是500多年——很难相信它会在一夜之间消亡。然而局势的确无法挽回。君士坦丁堡再也没有财力再次挽救西罗马。安提莫斯和里西梅尔现在掌握的资源仅剩下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作为税收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需要维持足够强大的兵力才能控制住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还有罗马本地的各色人等——实际上,所有分裂势力都在西罗马帝国境内为所欲为。巴西利斯库斯的失败毁掉了重整强大帝国军队的最后机会。公元468年之后的十年间,尽管政治和文化上的惯性使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罗马帝国的世界,各地的人民还是逐渐接受了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的事实。
1707403375
1707403376 公元468—476年帝国解体:边境地区
1707403377
1707403378 首先意识到帝国灭亡的是罗马在边境地区的行省居民。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让我们注意到一个特殊群体:诺里库姆的居民。这个行省包括阿尔卑斯山外侧山麓和多瑙河之间的丘陵地带,现在被称为下奥地利(Lower Austria)。这里有美丽肥沃的多瑙河支流河谷,一直延伸到欧洲最高的山脉,景色壮观。在这个拍摄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奇异国度,公元5世纪50年代中期到晚期曾有一位神秘圣人在这里漫步,他名叫塞维林(Severinus,我们在本书第八章短暂地接触过他)。塞维林不愿提起自己的出身,只说他在遥远的东方沙漠里进行过苦修。但我们知道他的拉丁语说得相当好。42他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死后大约过了30年,一个名叫欧基皮乌斯(Eugippius)的侍僧写了关于这位圣人的回忆录。塞维林死于公元482年1月,回忆录写于公元509年至511年间。欧基皮乌斯并不是这位圣人的亲密伙伴,但他在塞维林去世时在场,也可以从更了解塞维林的人那里得到更多信息。欧基皮乌斯记载的是塞维林的生平和神迹,没有时间顺序——算不上人物传记,但生动记载了帝国影响渐渐消失时边境地区的生活。
1707403379
1707403380 诺里库姆原来的王国建立于约公元前400年,当时是凯尔特语族的诺里孔人战胜了伊利里亚语族的当地人。从战略角度讲,这其实算是倒行逆施。王国确实控制了一些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道路,但没有控制穿越尤利安阿尔卑斯山(Julian Alps)的东西方向主要道路,尤其是通向东方的主要道路。尤利安阿尔卑斯山的山坡较低,山口较宽阔,使得意大利和多瑙河中游盆地之间的交通更方便。不过王国境内有一些重要铁矿。自公元前2世纪起,王国和意大利北部,例如阿奎莱亚城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这使得诺里库姆和罗马共和国的关系基本融洽,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王国统治中心——马格达伦斯贝格(Magdalensburg)——的王室宅邸总是有大批罗马商人。
1707403381
1707403382 直到奥古斯都时代之前,诺里库姆都是罗马的盟国。公元前15年,诺里库姆和平并入罗马。因为这个王国对罗马没有敌意,也没有占据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的主要道路,罗马化的进程在这里不同于罗马的其他多瑙河行省。比如说,这里没有驻扎罗马重兵,因此也就没有政府为了基础建设和军队支出而投资形成的温室经济。但是,这里修建了道路,罗马式的城镇也成长起来,就像我们在帝国其他地方看到的一样:中央计划和地方自主的比例大概是1:8。这个行省在公元2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马可曼尼战争中毁损严重(参见本书第二章),后来就有了一支规模大得多的驻地部队,但这没有影响到该地的基本发展模式。到罗马后期,诺里库姆行省里分布着发展中等的小型农业城镇。地主阶层讲拉丁语,较大的城市可以提供适当的基础教育,这一地区仍可算是罗马帝国的主流。这一地区关于罗马后期最有价值的考古发现是公元4世纪后期和5世纪的基督教朝圣中心,发掘地点是西马伯格(Hemmaburg)山顶。近期在此发掘出三座大教堂,还有碑刻纪念当地捐资建造教堂的人。43
1707403383
1707403384 对于诺里库姆和西罗马其他很多地区而言,公元5世纪的到来犹如一场巨大的灾难。诺里库姆似乎在一些大规模的侵袭战中都能全身而退。公元5世纪初,阿拉里克曾企图将诺里库姆作为哥特人理想的安置地(参见本书第五章),但一直没有实现,西哥特人转而去了阿基坦。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诺里库姆两边都有更合适的路线,诺里库姆人才能够冷眼旁观蛮族大军滚滚而过。公元406年的入侵者沿多瑙河河谷北上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公元451年阿提拉也选择了同样的路线。拉达盖苏斯和阿拉里克带着哥特人取道潘诺尼亚涌入意大利北部,为的是占据穿越尤利安阿尔卑斯山的山口。阿提拉在公元452年也做了同样的选择。然而,公元5世纪上半叶,诺里库姆的行省居民一直享有的安全保障大规模削弱了。
1707403385
1707403386 诺里库姆的居住模式和秩序——即城镇和农业的分布——是罗马帝国军事力量的产物。据《罗马帝国百官志》记载,公元400年前后,这个行省有庞大的驻地部队守卫。两个军团的支队成为防卫的中坚力量:第二意大利军团驻扎在劳里亚库姆(Lauriacum,洛尔施,Lorsch)和伦蒂亚(Lentia,林茨,Linz),第一诺里库姆军团驻扎在阿迪乌文斯(Adiuvense,伊布斯,Ybbs)。两支军团都包含水警(liburnarii),驻扎在河面上三个不同地点,另外还有舰队。此外,三支步兵大队、四支普通骑兵队和两支骑射兵队都驻扎在这个省,总共将近1万人,可使用多种武器。44
1707403387
[ 上一页 ]  [ :1.7074033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