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58174
[75] 《普罗泰戈拉》356e—357a。
1707458175
1707458176
[76] 《普罗泰戈拉》357a—b。
1707458177
1707458178
[77] 《普罗泰戈拉》357b。这里得到多次强调的衡量和衡量术的概念(3567d8,356e4,357a1,357b2和357b4)对柏拉图的知识和教育观念极端重要。它在这里仅仅作为一种值得拥有的理想首次出现,而且与对最高的善的观念相联系,但对苏格拉底来说,它现在还不是一种现实。不过,在柏拉图的后期著作中,它的全部力量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1707458179
1707458180
[78] 《普罗泰戈拉》357c—d。
1707458181
1707458182
[79] 《普罗泰戈拉》358a。
1707458183
1707458184
[80] 沉默即被理解为同意(Qui tacet,consentire uidetur)。
1707458185
1707458186
[81] 《普罗泰戈拉》358b6。
1707458187
1707458188
[82] 《普罗泰戈拉》358d。
1707458189
1707458190
[83] 参见本卷此处 及此处注释[57] 。
1707458191
1707458192
[84] 《普罗泰戈拉》349d。
1707458193
1707458194
[85] 《普罗泰戈拉》349e。
1707458195
1707458196
[86] 《普罗泰戈拉》358d6。
1707458197
1707458198
[87] 《普罗泰戈拉》358e。
1707458199
1707458200
[88] 《普罗泰戈拉》359d。
1707458201
1707458202
[89] 《普罗泰戈拉》360b—c。
1707458203
1707458204
[90] 《普罗泰戈拉》360d5。
1707458205
1707458206
[91] 《普罗泰戈拉》360e6。
1707458207
1707458208
[92] 《普罗泰戈拉》361a;参见本卷此处 及以下;本书第一卷,此处 。
1707458209
1707458210
[93] 参见《泰阿泰德》155a。
1707458211
1707458212
1707458213
[94] 《普罗泰戈拉》361b2;参见358c5z,其中,苏格拉底将“无知”界定为对真正价值的误解( )。
1707458214
1707458215
1707458216
1707458217
[95] 这是柏拉图对智术师的定义(参见《普罗泰戈拉》349a: )。智术师承担“教导世人( )”的任务(《申辩》19e,《普罗泰戈拉》317b),“教导世人”在《申辩》20b中被当作“拥有关于人和政治德性的知识”的同义语。
1707458218
1707458219
[96] 《申辩》19e—20c;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1.2.2。
1707458220
1707458221
[97] 《普罗泰戈拉》361c。关于这个问题是如何作用于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的,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个同时代的智术师的著作中看到(参见《对言》[Dialexeis ],第六章;《前苏格拉底残篇》(第尔斯本)II5 ,第405页及以下),而且还可以从诸如欧里庇得斯的《乞援人》(第911—917行)中看到——正如我们可以教一个孩子听和说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一样,我们可以把勇敢教给人;欧里庇得斯接着宣布一切都有赖于正确的教育。
1707458222
1707458223
[
上一页 ]
[ :1.7074581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