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58124
1707458125
1707458126
[55] 《普罗泰戈拉》338e。普罗泰戈拉说,关于诗歌的知识( )是“文化(教育)最大的部分”。
1707458127
1707458128
[56] 普罗泰戈拉选择这首诗是因为它涉及的是德性的本质,尽管它与苏格拉底关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毫不相干。在此,柏拉图在智术师的教育和希腊早期诗歌的教育功能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关联,希腊早期诗歌关系到对德性、因而也关系到对教育的严肃反思。对于德性和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西蒙尼德斯是一位特别适合的诗人。
1707458129
1707458130
[57] 《普罗泰戈拉》345e。苏格拉底从诗句中演绎出来的解释历史地说是错误的;苏格拉底得出这种解释,与其说是遵循西蒙尼德斯诗句的意义,不如说是对它们进行逻辑演绎。即使在诗歌阐释中,苏格拉底也试图找到如其所见的绝对真理。
1707458131
1707458132
[58] 《普罗泰戈拉》349d及以下。为了让普罗泰戈拉参与进一步的讨论,苏格拉底被迫诉诸普罗泰戈拉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实践者的荣誉。
1707458133
1707458134
[59] 《普罗泰戈拉》350c及以下。
1707458135
1707458136
[60] 《普罗泰戈拉》351b及以下。
1707458137
1707458138
[61] 《普罗泰戈拉》351d。
1707458139
1707458140
[62] 《普罗泰戈拉》352b。
1707458141
1707458142
[63] 《普罗泰戈拉》352c3—7。
1707458143
1707458144
1707458145
[64] 《普罗泰戈拉》352d。普罗泰戈拉实际上说的是,“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居然不说智慧和知识是最伟大的人类力量,那么对我来说就是耻辱(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当清楚地感觉到,与其说这是由于他自己的深层信念促使他同意苏格拉底的主张,不如说这是由于他害怕耻辱而认同了苏格拉底的主张,作为教育的代表人物的他,如果怀疑知识的力量,就会招致这种耻辱。苏格拉底看穿了他,并利用这一点使他自相矛盾。苏格拉底数次利用对手害怕冒犯社会的心理,使他承认矛盾,参见《普罗泰戈拉》331a9,333c;《高尔吉亚》461b,尤其是《高尔吉亚》482d及以下,其中卡利克勒斯批评并揭露了苏格拉底的“把戏”。
1707458146
1707458147
[65] 《普罗泰戈拉》352d—e。
1707458148
1707458149
[66] 《普罗泰戈拉》353a。
1707458150
1707458151
[67] 《普罗泰戈拉》353a。
1707458152
1707458153
[68] 柏拉图为什么让苏格拉底与“大多数人”争论而不是与普罗泰戈拉争论的原因是清楚的。对普罗泰戈拉来说,以大多数人的名义承认一些东西要比以自己的名义承认一些东西容易,参见此处注释[64] 。
1707458154
1707458155
[69] 《普罗泰戈拉》353c及以下。
1707458156
1707458157
[70] 《普罗泰戈拉》353d—e,354b。
1707458158
1707458159
1707458160
1707458161
1707458162
1707458163
1707458164
1707458165
1707458166
[71] 这是“目的( )”这一基本概念在柏拉图这里的第一次出现,参见《普罗泰戈拉》354b7,354d2,354d8和354b6中相似的动词 ( )[(以快乐)结束],以及355a5中的 [结束、终点]。在355a1中,“好的东西( )”与“ ”是同义词。在《高尔吉亚》499e中,同一个观念是由“为何之故(the reason why,即 )”来表达的,它在此处是“好的东西”的同义词。
1707458167
1707458168
[72] 《普罗泰戈拉》356a。
1707458169
1707458170
[73] 《普罗泰戈拉》356b。
1707458171
1707458172
[74] 《普罗泰戈拉》356c—e。
1707458173
[
上一页 ]
[ :1.7074581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