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60847
1707460848
1707460849
1707460850
1707460851
1707460852
[473] 《王制》518c—d。柏拉图在这一段落中使用的词是“ [转动(脖子)]”,但是他的用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会使用“ [转向]”这个词,还有“ [转圈]”和“ [转身]”这两个词。这些词都试图传达同一个视觉形象,即将头和眼睛转向神圣的“善”。参见诺克(A.D. Nock),《皈依》(Conversion ),Oxford,1933。他通过古典希腊追溯基督教皈依现象的原型,并提到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如果我们不是从宗教的皈依现象 的角度,而是从基督教的皈依观念 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那么就必须承认,柏拉图是皈依概念的创始人。在早期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的圈子中,这个词被转用于基督教的皈依体验上。
1707460853
1707460854
[474] 《书信》7.344a;341c—e。
1707460855
1707460856
[475] 《王制》500d,《斐多》82b。
1707460857
1707460858
[476] 《王制》518d。
1707460859
1707460860
[477] 《王制》518e。
1707460861
1707460862
[478] 《王制》511b;508e。换句话说,根据柏拉图所言,在人的灵魂和神之间存在着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完善过程。没有完美,德性就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在灵魂和神之间建立的桥梁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朝着真正的存在的成长。
1707460863
1707460864
1707460865
[479] 《泰阿泰德》176e,这一段落提到两种相互对照的“存在(Being)领域中的范型”:一种是神圣的,另一种是不敬神的,前者是最高的幸福,后者是最悲惨的不幸。这使我们想起《王制》472c中的一段话,其中,柏拉图将正义的型与完全正义的人,以及不正义的型与彻底不正义的人比作典范( )。我们已经说过,作为“变得像神一样”的德性观念曾出现在《泰阿泰德》中,现在则出现在了《王制》中(613b)。
1707460866
1707460867
1707460868
[480] 《王制》511b: 。
1707460869
1707460870
[481] 《法义》716c。
1707460871
1707460872
[482] 《斐多》96a及以下,99a及以下。
1707460873
1707460874
[48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3.984b8及以下;A.6.987b1。
1707460875
1707460876
[484] 参见本人的《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109页;关于这一点请比较本人的论文《亚里士多德赞扬柏拉图的诗》(Aristotle’s verses in praise of Plato),载《古典研究季刊》(Class Quarterly )21,1927,第13页及以下,我在该文中更加详尽地表明了,只有某个宗教的创建者才堪与亚里士多德给予柏拉图的地位相匹配。
1707460877
1707460878
[48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E.1.1026a19;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138页。
1707460879
1707460880
[486] 《厄庇诺米斯》主要关注的是《蒂迈欧》中“看得见的神灵”和《法义》中的神祇与星辰。至于“神(God)”——“神”是《法义》第十卷的神学的主题——则是作为运动和变化的原因的神。
1707460881
1707460882
[487]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3.37。恕我在此不能讨论《厄庇诺米斯》真实性问题的文献,参见本书第三卷,此处,注释[12] 。
1707460883
1707460884
[488] 《蒂迈欧》40d。
1707460885
1707460886
[489] 《王制》379a。
1707460887
1707460888
[490] 《书信》988a,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2.982b28—983a1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7.1177b30—33。
1707460889
1707460890
[491] 《游叙弗伦》11e;参见10a中尖锐的两分法:虔敬之所以是虔敬,是因为诸神赞许它,它才虔敬?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诸神才赞许它?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将神性与善相等同。
1707460891
1707460892
[492] 《游叙弗伦》6d。
1707460893
1707460894
[493] 参见本卷此处 。
1707460895
1707460896
[494] 《王制》518e。
[
上一页 ]
[ :1.7074608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