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60868e+09
1707460868 [480] 《王制》511b: 。
1707460869
1707460870 [481] 《法义》716c。
1707460871
1707460872 [482] 《斐多》96a及以下,99a及以下。
1707460873
1707460874 [48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3.984b8及以下;A.6.987b1。
1707460875
1707460876 [484] 参见本人的《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109页;关于这一点请比较本人的论文《亚里士多德赞扬柏拉图的诗》(Aristotle’s verses in praise of Plato),载《古典研究季刊》(Class Quarterly )21,1927,第13页及以下,我在该文中更加详尽地表明了,只有某个宗教的创建者才堪与亚里士多德给予柏拉图的地位相匹配。
1707460877
1707460878 [48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E.1.1026a19;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138页。
1707460879
1707460880 [486] 《厄庇诺米斯》主要关注的是《蒂迈欧》中“看得见的神灵”和《法义》中的神祇与星辰。至于“神(God)”——“神”是《法义》第十卷的神学的主题——则是作为运动和变化的原因的神。
1707460881
1707460882 [487]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3.37。恕我在此不能讨论《厄庇诺米斯》真实性问题的文献,参见本书第三卷,此处,注释[12] 。
1707460883
1707460884 [488] 《蒂迈欧》40d。
1707460885
1707460886 [489] 《王制》379a。
1707460887
1707460888 [490] 《书信》988a,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2.982b28—983a1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7.1177b30—33。
1707460889
1707460890 [491] 《游叙弗伦》11e;参见10a中尖锐的两分法:虔敬之所以是虔敬,是因为诸神赞许它,它才虔敬?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诸神才赞许它?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将神性与善相等同。
1707460891
1707460892 [492] 《游叙弗伦》6d。
1707460893
1707460894 [493] 参见本卷此处 。
1707460895
1707460896 [494] 《王制》518e。
1707460897
1707460898 [495] 参见本卷此处 。
1707460899
1707460900 [496] 《王制》519c。柏拉图在《王制》第一卷347b—d中已经说过,最优秀的人不愿意去统治。
1707460901
1707460902 [497] 《王制》516c及以下。
1707460903
1707460904
1707460905 [498] 《王制》519b8—c2。从《王制》第六卷一开始——此处,柏拉图将哲人王与“那些灵魂中没有清晰的范型的人”区分开来(484c)——柏拉图的全部论证就都旨在证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生活中没有一个目标( )来指导他们的行动的人。统一性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中,除非它指向绝对的“善[好]”,“善[好]”是人类全部努力的天然目标。
1707460906
1707460907
1707460908 [499] 《王制》519c5。在《王制》540b中,哲人真正的死亡及其死后的生活,被描述为“离开城邦前往福岛,在那里居住”。坐享一处特定的天堂乐园,这也是一个英雄死后的生活。《高尔吉亚》526c也是如此。在《王制》519c5中,福岛生活的这一宗教意象意指 ,即哲人在此生中的沉思生活。亚里士多德模仿了这一观点,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98页。在《尼各马可伦理学》10.7中,通过亚里士多德对沉思生活的幸福的描述,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意象。
1707460909
1707460910 [500] 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73页。
1707460911
1707460912 [501] 《王制》519d—6520a。
1707460913
1707460914 [502] 参见拙文《哲学的生命理想的起源和循环》(Ueber Ursprung und Kreislauf des philosophischen Lebensideals),载《柏林学术研讨会报告》(Berichte. Berl. Akad. ),1928,第414页。
1707460915
1707460916 [503] 《王制》520 b。如我们所知,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城邦在高级教育上极少作为或者根本无所作为。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10.1180a26:他说,就绝大多数城邦的教育而言,人们仍处于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Cyclopean)的阶段,每个人都自己决定什么对自己的家庭最好。在柏拉图的《克力同》中,因为在雅典城邦法律的保护下苏格拉底所接受的教育,他对雅典城邦表达了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如果这是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对雅典的真实态度,那么柏拉图在《王制》中的判断——与苏格拉底的态度截然相反——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1707460917
[ 上一页 ]  [ :1.7074608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