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64301e+09
1707464301
1707464302 [13] 参见本书第二卷,此处 。
1707464303
1707464304 [14] 参见本卷此处 ,此处 。
1707464305
1707464306 [15]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版本与那些受雇的修辞学家们的手稿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关于这一点,参见索尔姆森,《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修辞学的发展》,载《新语文学研究》,耶格尔编,第四卷,第213页及以下。
1707464307
1707464308 [16] 《斐德若》228b—e。
1707464309
1707464310
1707464311
1707464312 [17]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罗列的作品中,这组文章的编号是71和72: [爱欲论题]和 [友爱论题]。
1707464313
1707464314 [18] 爱欲的主题,作为一个被大众接受的主题,也出现在《会饮》中,尤其是演说比赛的开头部分,参见本书第二卷,此处 及以下。
1707464315
1707464316 [19] 《斐德若》234e及以下,237c。
1707464317
1707464318 [20] 参见本书第二卷,此处 。译注:这里所谓的情人(the lover),指被爱欲所支配的人,即“爱(欲)者”,其对象即“被爱(欲)者”。
1707464319
1707464320 [21] 《斐德若》231及以下。
1707464321
1707464322 [22] 《斐德若》237d—238c。
1707464323
1707464324 [23] 《斐德若》239b。
1707464325
1707464326
1707464327 [24] 苏格拉底蒙着头发表的第一篇著名演说,说明了《会饮》中所描述的哲学的爱欲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苏格拉底警告一位少年,宁可接受一个有理性但没有爱欲的人,也一定不能接受一个没有理性只有爱欲的人,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理性只有爱欲的人是“一个无信无义之人:他会毁掉他的财产,伤害他的身体,尤其是他的灵魂的文化( ),而灵魂的文化在神和人的眼中肯定是最珍贵的东西”(《斐德若》241c)。实际上,柏拉图是在告诉我们,要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事情的真理。真正的爱欲者(真正有爱的人)是那些尽最大努力保存和促进被爱者的灵魂的文化的人。参见《斐德若》243c。
1707464328
1707464329 [25] 《斐德若》244a及以下。
1707464330
1707464331 [26] 《斐德若》245a及以下,我们在本书第一卷第54页曾引用过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关于诗歌本质和作用的不刊之论,是《斐德若》全篇以及其中蕴含的理智态度的真正基础,也是对诗歌的真正的希腊式解释。
1707464332
1707464333 [27] 《斐德若》245c—246a。
1707464334
1707464335 [28] 《斐德若》246a及以下。
1707464336
1707464337 [29] 《斐德若》247c。
1707464338
1707464339 [30] 《斐德若》238d,242b。
1707464340
1707464341 [31] 《斐德若》258d。
1707464342
1707464343 [32] 《斐德若》259e。
1707464344
1707464345 [33] 《斐德若》260e及以下:柏拉图不指名地引用了他自己的《高尔吉亚》。
1707464346
1707464347 [34] 《斐德若》261a及以下。
1707464348
1707464349 [35] 苏格拉底关于爱欲的这两篇演说就是这种反逻辑的演说例子,它是雄辩术技巧的基础:dicere in utramque partem[从两个方面言说]。关于这一演说技巧,参见柏拉图,《斐德若》265a。
1707464350
[ 上一页 ]  [ :1.7074643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