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51985e+09
1707551985
1707551986
1707551987 古今之师
1707551988
1707551989
1707551990
1707551991 志则春秋
1707551992
1707551993
1707551994
1707551995 道由忠恕
1707551996
1707551997
1707551998
1707551999 贤于尧舜
1707552000
1707552001
1707552002
1707552003 日月其誉
1707552004
1707552005
1707552006
1707552007 维时载雍
1707552008
1707552009
1707552010
1707552011 戢此武功
1707552012
1707552013
1707552014
1707552015 肃昭盛仪
1707552016
1707552017
1707552018
1707552019 海宇聿崇
1707552020
1707552021
1707552022
1707552023 高宗颂诗环环相扣的主旨,构成了一篇以政治更新为诉求的道德宣言。从下诏没收岳飞宅邸并改建为太学,再到与金朝议和(这不过是一年多之前的事),高宗的文本坚定地将孔子与和平关联起来。高宗指陈文与武的二元对立,他颂扬“文宣王”是弭武之“文”统传承者,其重要性更甚尧舜。涵义丰富的开场白引用了《论语·子罕》的典故,隐约暗示,由于与金人议和,高宗承接了这个“文”统。强调孔子是《春秋》的作者,除了说明孔子复兴并继承了周初的价值体系,也同时强化了高宗身为类似的复兴者与继承者的意象。有资料可以充分说明宋代读者如何理解最后四行诗的寓意(例如:宋高宗媲美孔子)。注231如果结合孟子形容孔子“贤于尧舜”,读者从这篇颂诗接收的可能消息是:高宗缔造的文化与政治复兴,“贤于”王朝建立者宋太祖与宋太宗的成就——犹如秦桧碑记所透露的。注232
1707552024
1707552025 1155-1156年完整颁布先圣与七十二子赞文以前,高宗的先圣赞文已刻在一单独的石碑,并赐降各路。注233太常寺为这首颂诗编曲合乐,每年春秋两度于太学行释奠礼时歌唱,终南宋之世不辍。注234这首颂诗宣扬宋高宗以几个彼此相关的理念:孔子、他的皇帝身份以及与金人和平共处的政策。与经常改革更化的北宋相比,南宋皇帝对改动此一颂诗有所迟疑,这显示宋高宗的修辞与政策,长期笼罩他的继承者。注235
1707552026
1707552027 秦桧的石经碑记
1707552028
1707552029 1155年先圣与七十二子赞文的正式结构(有高宗的序文、字体用他的书法、末端以秦桧的碑记作结)与南宋石经相仿。南宋石经是规模更为庞大的计划,大部分完成于1143-1146年之间。注236国家主持儒家经典刻于石碑的传统可以回溯到汉代,北宋的石经则制于1041-1061年之间。然而,由于这些石经遗留在开封,建造新的石碑就成为南宋中兴政府在1142年议和之后优先的文教事业。不过,和其他早期的石碑不同,高宗决定用他自己的书法作为新刻石经的字体。这个决定结合了古代国家主持石经的传统,以及始自北宋太宗赐与新科进士御笔儒经篇章的习俗。注237
1707552030
1707552031 在议和之前的1139与1140年,秦桧请求宋高宗允许将赐给他的御书《孝经》、《中庸》刻于石碑。注238议和以后,1144年7月,临安御书《孝经》石碑的州郡复本,赐给了现任官员与官学学生。注239这些动作与提倡议和直接相关。始于1143年1月的南宋石经计划,乃应秦桧任湖州通判的弟弟秦棣之请。注240是年至1146年,高宗御书了《春秋左传》、《周易》、《书经》、《诗经》、《论语》、《孟子》。注241
1707552032
1707552033 一部十三世纪中叶重要的石刻著作指出“卷末皆刊桧跋语”。注242检查现存的石碑可确认每一种御书儒经皆殿以秦桧撰写的碑记——我们应记住石碑的作用是用以制作拓本并裱褙成卷轴。注243秦桧在《诗经》篇末的碑记,全文如下:注244
1707552034
[ 上一页 ]  [ :1.7075519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