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554e+09
1707555400 注189  关于这两部著作,参见Otto Franke“Das Tse tschi t’ung kien und das T’ung kien kang mu,ihr Wesen,ihr Verh? ltnis zueinander und ihr Quellenwert”,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Hist.Klasse(1930):页103-144。前者是由皇帝委派的一项由国家支持的项目,而且正如标题所说的,是为帮助皇帝及其宰相治理国家的。《通鉴》以及由李焘和李心传撰写的续篇,是作为呈交给朝廷帮助治理国家和校正朝代历史的著作而写的。尽管司马光保留了用自己的观点评论史事的传统史家的特权,但他坚持认为对资料的公允取舍将自明地揭示历史的训诫。历史本身就有一种原初价,史家的主要工作就在于批判性地鉴别史料。司马光指派助手们搜集史料,但最终的笔削—哪些可入正文、哪些应为考异,却独力完成。与此相反,对于朱熹来说,历史是放在第二位来考虑的,只是用来作为先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实例的仓库。史家的重要工作便成了确定历史将用来说明哪些价值,因此朱熹在写出了《纲目》的梗概以后,便将实际的文本选择工作留给了他的学生。
1707555401
1707555402 注190  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8),页217。更详细的讨论见同书,页115-152;亦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见本书《朱熹和他的世界:评〈朱熹的历史世界〉》。
1707555403
1707555404 注191  争夺共同的修辞延续了宋代既有的政治对抗。见李瑞(Ari Daniel Levine),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Factional Conflict in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8).
1707555405
1707555406 注192  石碑拓片的影像以及释文,见杜正贤主编,《杭州孔庙》(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页257-267;黄涌泉《李公麟圣贤图石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较早出版,辑录了较为清楚、可读的拓本。一般而言,艺术史学者忽略了李公麟(1049-1106)所画的肖像图。全面性的研究参见孟久丽(Julia K.Murray),“The Hangzhou Portraits of Confucius and Seventy-two Disciples(Sheng Xian Tu):Art in the Service of Politics,”The Art Bulletin 74.1(1992.3),页7-18。
1707555407
1707555408 注193  吴讷碑记原文,本文采依黄涌泉的拓本。见黄涌泉,《李公麟圣贤图石刻》,页71-73。数部十五世纪的总集也收录了吴讷的小记。见程敏政(1445-1499)编,《明文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986),卷48,页10a-11a;陆容(1436-1498),《菽园杂记》,《四库全书》本,卷12,页10b-12a。清人对碑铭更详细的研究,见王昶(1725-1806),《金石萃编》(1805年经训堂本),卷149,页1a-22a;阮元(1764-1849),《两浙金石志》(1890年浙江书局本),卷8,页47b-59a。
1707555409
1707555410 注194  明人杨一清(1454-1530)清楚交代修复记事和这些石碑的历史,见嵇曾筠(1671-1739)等修,《浙江通志》,《四库全书》本,卷25,页3a-4a;以及田汝成(1526年进士),《西湖游览志》,《四库全书》本,卷15,页9a-10a。亦可参考杜正贤,《杭州孔庙》,页11-12,22-23,295,298-299,302-303。
1707555411
1707555412 注195  李心传(1166-124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以下简称《要录》),卷148,页2376;同书,卷149,页2403-2404;王应麟(1223-1296),《玉海》(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卷112,页37a-37b;见本书《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国子司业高闶与行政部门关于新太学的折冲,见徐松(1781-1848)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66),《崇儒》卷1,页32a-36a。
1707555413
1707555414 注196  脱脱(1314-1355)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14,页2709-2711;李心传,《要录》,卷151,页2429,2431;《玉海》,卷31,页30b-31a,112.37a-b,113.9a-b;周淙(1115-1175),《乾道临安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台北:大化书局,1990),卷1,页3a-3b;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卷11,页7a,19b-29b;熊克(1111-1190),《中兴小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卷37,页449。
1707555415
1707555416 注197  洪适,《盘洲文集》(《四库全书》本),卷35,页5b-6b;亦见《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第212册,页396。关于张焘的任期,见周应合(1213-1280),《景定建康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卷14,页19a-19b。
1707555417
1707555418 注198  罗浚、方万里,《宝庆四明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卷2,页7b。
1707555419
1707555420 注199  徽州的赞文卷轴,见罗愿(1136-1184),《新安志》,《四库全书》本,卷1,页20b-21a。《景定建康志》提到一卷“文宣王赞”(卷33,页3a),可能就是高宗在1144年单行颁降的孔子赞文。
1707555421
1707555422 注200  《吴文恪公大全集》,卷9,页11b-12a。
1707555423
1707555424 注201  所有版本的《思庵先生文粹》都将吴讷的《书〈先圣先贤图赞〉后》置于第九卷。
1707555425
1707555426 注202  推,B1作“推”,B2“维”,B3“虽”。此处“推”若依B2改作“维”,其意似仍可通,则指“维持”“天地之大德”。若据B3改作“虽”,则破坏了此处的对句结构。这一段是碑记唯一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严重问题。
1707555427
1707555428 注203  搢,B2“搢”,B1、B3“缙”。
1707555429
1707555430 注204  B1、B2、B3“盖”。
1707555431
1707555432 注205  B1、B2、B3皆无“之”。
1707555433
1707555434 注206  《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1上,页3a。
1707555435
1707555436 注207  《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卷150,页555。《四部丛刊》重印了北宋版本。
1707555437
1707555438 注208  《宋会要》,《选举》卷7,页18a-18b。赵抃担任1061年科举考官期间的日记也证明了当年的赋题。见刘昌诗,《芦蒲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5,页36-42。
1707555439
1707555440 注209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扬子法言》,《四部丛刊》本,卷12,3b。
1707555441
1707555442 注210  北宋对《法言》的态度,见Peter K.Bol,“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页234-235,294,313。
1707555443
1707555444 注211  李焘(1115-1184),《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1995),卷147,页3563-3565;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卷79,页1128-1129。庆历时期的教育改革,见李弘祺(Thomas H.C.Lee),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China(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5),页233-239。
1707555445
1707555446 注212  这一句话与周室东迁的关联普遍被接受,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8,页295。
1707555447
1707555448 注213  这个用法常见于宋代皇权的描述,例如1140年5月建立敷文阁的诏令。见《宋会要》,《职官》卷7,页15b;《全宋文》,册203,页306。
1707555449
[ 上一页 ]  [ :1.70755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