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79128
1707579129
1.关于协会组织定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应该是一个中国企业家自我投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公益组织。它既不同于诸如廖晓义的地球村那样纯粹的非政府组织,也不是一个企业家俱乐部,它的运行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企业家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能否走出自己的路,这是对中国企业家公共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公共行动能力的挑战。
1707579130
1707579131
2.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完善协会的运行管理结构,是保证协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会议讨论并确认:关于协会的制度建设,生态协会的决策机构是会员大会和执行理事会,秘书处是执行机构。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发现因制度不完善而造成出资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决策机构缺位的问题,建议强化会长会议制度,强化会长功能,各位当选会长要为社会公益事业多奉献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要每月召开一次会长会,将各项工作完善落实。
1707579132
1707579133
3.进一步明确协会的战略,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根据协会成立大会上会员的意见,当前的工作应服从于治理沙尘暴、改善阿拉善的生态环境。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沙尘暴方面,做出社会公认的成绩。协会的人力、财力配置应主要放在阿拉善地区。
1707579134
1707579135
会议结束,大家认为,这次会开得很好。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要以新的精神面貌和更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一致投入新的工作,开拓协会工作的新局面。
1707579136
1707579137
这次会长会很重要。如果杨利川的信发出了,但会长、副会长们没有反应,也不理睬他,那SEE就真的走到尽头了。但是,会长、副会长们受了刺激马上就有了反应,说明他们对“责任”两个字是十分敏感的。杨利川的信发出后,联络和组织这次反省会,副会长张树新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1707579138
1707579139
刘恕关于荒漠化的讲座
1707579140
1707579141
SEE理事会员田溯宁先生的母亲刘恕是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专家,2006年2月25日,经田溯宁安排,SEE论坛邀请刘恕女士主讲“荒漠化治理的实质问题是什么”,SEE有40多位企业家理事会员参会。这样的安排,是对2005年4月21日SEE第一届三次执行理事会关于“以后秘书处搞活动要突出生态主题,避免政治类议题”的决议的回应,同时也是对SEE企业家会员的一次关于荒漠化知识的普及。刘恕的讲座很好,受到企业家会员的欢迎,特将内容全文引用如下:
1707579142
1707579143
德国的一个教育家沃尔夫冈曾讲过一句话“没有明确的概念就不能产生明晰的思想”。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先从概念中谈一谈实质是什么。我将分三部分讲:
1707579144
1707579145
(一)干旱和旱灾的概念
1707579146
1707579147
为什么从这两个概念讲起,因为我有个切身的经历: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到甘肃定西去调研,当地的老百姓对我说,我们太困难了,因为这里太缺水了,好像上帝对我们太不公平,把我们这些人放在了干旱地区。回来我进行了思考,觉得对于干旱和旱灾我们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
1707579148
1707579149
缺水就叫干旱,其本质是自然现象。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陆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还有极端干旱地区,中国有,非洲也有,这是一大块土地,没有什么特殊的。同时我们大家提到的沙漠、沙漠化土地也分布在这里。这是一张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图,大致也占了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上青藏高原,如果沿400毫米降水线划分的话,占了我们半壁江山,这是一块非常艰难的地方,我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我国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的像金字塔,有的是复合沙丘,一个沙丘上还有一个沙丘。总而言之,沙漠地区就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那里的生物,特别是植物就有很大的吸水性,去过阿拉善的人都知道梭梭树,它的剖面图中,上面是它的绿色部分,下面是它的根系部分,它的根系要有几倍至十几倍于它的身长,才能维持它的生命。沙漠里的植物看着那么稀少,实际上它们的根系是非常深的,相距很近的。这说明所有的生物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如何才能适应它的生长环境,维持生命发展。
1707579150
1707579151
就发展农业而言,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叫资源短缺区。其含义是农业资源短缺,主要指水、热、土这些农业生产所需的、植物光合要素配置上的欠缺。例如水少、热量特别多或水多、热量特别少的区域,都叫资源短缺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就是农业资源短缺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缺水,而且有时候来得不及时,植物需要时没有,不需要时特别大,比如西部7、8、9月雨季的时候也可以形成洪水。
1707579152
170757915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是周而复始形成的,是周期性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必须认识到干旱是固有的自然规律。西北5省区曾作过一个统计,500年内出现大旱的频率是6.7%,干旱的频率是22.3%。以陕北为例子,如果春天150毫米的降水才能保证作物生长的话,实际上只有15%的年份有这样的降水。所以西北的名谚说“十年九春旱”,甘肃也流行一句话“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证明这些地区周而复始出现的干旱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所在。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干旱不等于旱灾,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旱灾就是由干旱引起的农业的减产、牲畜的死亡、食物的短缺带来的社会灾难。1996年9月,南美洲所有的国家在迈阿密开会的时候有个宣言,宣言明确指出灾害不是纯自然现象。
1707579154
1707579155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因为如果我们的人民永远困惑于干旱,认为它是额外给我们的话,把干旱都当做旱灾,那我们的政府、执政者永远只是忙着救灾,而找不到根本的出路。干旱与旱灾应该有明晰的界定,我们应该寻求如何应对灾害的出路,而不是如何消灭干旱,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在甘肃,我曾写了一份报告,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应该教育人民,不要臣服于自己生存的困难而没有一种振奋的精神。
1707579156
1707579157
在20世纪里,曾经有两桩大旱灾,被称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外的两次非常残酷的灾难。第一桩是20年代末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大旱灾,使得那里的人们“谈旱色变”,当时的报道是“连年抗旱,缸家尽枯、河床裸露、赤地千里”,甘肃一个地方就死亡230万人,而全省的人口是500多万人,占了42%;陕西省加上病死的是300多万人,两省直接死亡人数近540万人,构成了20世纪人类非正常死亡的一个很大的惨剧。
1707579158
1707579159
第二桩发生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区,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大旱灾。“土地干裂、人口大量减少,有640万居民处在饥饿线上,有400万人死亡”。这也是很大的一个惨剧。
1707579160
1707579161
20世纪的这两个大旱灾人们是怎么评价的呢?《申报》是这样评价的:“并不尽由天祸,强半出自人为”。著名记者斯诺也有过记载,说当时用三天的粮食可以换20亩地。其间死亡的人不仅是因为粮食短缺,还有兵患,特别是当时中国的西北种大烟,用罂粟卖钱换粮食,干旱后罂粟全死掉了,没钱换了。
1707579162
1707579163
对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前首相布伦克兰夫人这样评价:使数百万人丧生的饥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最严重的灾难。非洲的饥荒多归于干旱,而真正的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中土地使用不当、森林砍伐、错误的农业政策。这是非常准确、客观的评价。
1707579164
1707579165
我们认识了干旱和旱灾后,能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干旱、半干旱地区历来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栖息地,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四大发明都在这里,历史上如此。因为当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候,热带地区野兽、疾病非常多,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恰好缺少这些。所以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候,人们是在这里栖息的。历史上如此,今天未来都将如此。谁都离不开这块土地。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再加上青藏高原的话占我们半壁河山,人口不超过10%。我们无法离开这块土地,去寻找另一块乐园。第二个结论是:在严酷的环境下,人们生存发展要解决的不是消除干旱——它作为一个自然规律是固有的,是周而复始的——而是要用聪明才智去消除干旱条件下的灾难,这一点我们会得到共识的。
1707579166
1707579167
总之,要回答荒漠化治理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干旱和旱灾是切入点,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想着去消灭干旱,而应把力量用在在如何与干旱和谐相处,消除干旱条件下可能带来的灾难,把灾难减到最少上。
1707579168
1707579169
(二)沙漠化、荒漠化和它的防治概念
1707579170
1707579171
1977年8月,撒哈拉地区的大旱灾促使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沙漠化问题大会,这是我亲历的事件。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制定了对抗荒漠化的20年纲要。这次会议有两个不能忘记的故事:
1707579172
1707579173
一个是筹备期,我负责写大会主题报告。结果当时的结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荒漠化问题,我们是人进沙退,创造了美好农园。我在新疆吐鲁番五道渠写完报告后,当地公社书记把我们扣住了,说你的报告既没突出党的领导,也没有写农民的战天斗地,写得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能交出去。我们就偷偷地寄到了科学院。大家可以想见,当时我们中国离世界有多远。
1707579174
1707579175
第二个故事,大会上外界对我们中国报告的评价是“中国的报告用尽了美丽的辞藻,人们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只字未提”。当时我们作为科学顾问非常震惊,非常难过、愧疚。回来后“文革”结束了,我们给邓小平写信,成立了沙漠研究所。
1707579176
1707579177
这次会议解决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首先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最早是1948年一个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看见战火中,很多树都被烧毁了,一片狼藉,像荒漠一样,他说这不是荒漠化了吗?这么多年由于旱灾的发生,人们愈加认识荒漠化问题了,并持有各自的观点:战争把森林烧毁了是荒漠化,盐碱地出现了是荒漠化——大会达成的共识是:荒漠化是一个人类问题;荒漠化是人类和一个艰难的变化多端的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没有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没有荒漠化。人类侵入了环境,但对它的敏感性和限度既不了解,又毫无顾忌,因此便引起了荒漠化。这是以人为主导提出的。作为荒漠化的后果:可能在某些区域出现了沙丘这种沙漠景观,但并不是沙漠开始向外走。在人们听到荒漠化时,总觉得一片大沙漠不断扩大,甚至有人说天安门广场上沙丘也快来了。不是沙漠向外走,而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引起了沙漠现象的发生。
[
上一页 ]
[ :1.7075791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