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79178e+09
1707579178
1707579179 以上是70年代的概念,其间大家不断论证,在1994年又产生了共识,这就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这是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取得的共识,即: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异、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着重要说明的是,荒漠化是一个土地退化的过程。在公约里土地退化是指水浇地、雨养地(旱作农田,靠下雨)、草场、牧场、森林、林地,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退化。这个概念是大家都接受的,作为公约我们该依据。
1707579180
1707579181 公约中明确提出,把消灭贫困战略纳入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工作中;在非洲缔约国中明确要求,要把防治荒漠化作为根除贫困努力的中心战略。这个公约最终形成了一个小册子——《脚踏实地》,原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这是最近出现的最好的文件,我说的最好是它划定了一个荒漠化的概念,但同时把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作为对抗荒漠化的根本措施。”这是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一个意义。”我觉得这个公约印证了非洲的一个名谚:“贫瘠的土地产生贫困的人群,贫困的人群又在制造贫瘠的土地”。20世纪末期联合国非洲委员会又有一个争论,消除贫困与荒漠化两个到底谁重要?无疑消除贫困是首要的,因为消除贫困就会消除荒漠化。公约里把消除贫困纳入防治荒漠化的内容,符合中国治理问题的方法,叫做釜底抽薪,是“本”的办法,不是扬汤止沸。
1707579182
1707579183 沙漠化,不等于荒漠化,荒漠化是个大概念,其中包含着沙漠化。所以荒漠化不是沙漠化的扩大,不能理解为沙漠里的沙越来越多地扩散到沃土上去。荒漠化实际是一个穷病,像人们生了瘌痢头一样,一块儿一块儿的,最后连成一片,不是沙漠把它埋上了,而是自己退化了。至于沙漠化是什么,我们的认识是: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荒漠化包含最后出现了沙漠的景观,出现了沙丘,我们叫沙漠化。还有的荒漠化不出现沙丘,出现盐碱地,是一片板地,没有沙子,但也是荒漠化;另外还有冻土、出现了石子等也是荒漠化。所以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但是就中国的实际而言,沙漠化问题更为突出、严重。为什么呢?因为最后形成沙丘景观会带来飘尘等危害,人们非常重视它。
1707579184
1707579185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子地表层,人为过度地乱用土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出现的类似沙漠的景观。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联合国的统计是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砍伐森林、不良的灌溉方法、过度地使用土地,影响了世界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大家所关注的阿拉善地区主要是由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荒漠化。中国北方荒漠化土地的成因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主要是人类不当的行为因素造成的。
1707579186
1707579187 联合国荒漠化会议过去差不多30年了,这30年来防治荒漠化采取的措施,成效都不大,为什么呢?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独立委员会出了一本书《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深刻地分析道:
1707579188
1707579189 1.未能从来龙去脉、作为干旱地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来看待沙漠化,没找到根本,治标而没治本。
1707579190
1707579191 2.发生荒漠化的国家,没有明确地把荒漠化问题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只是作为部门的计划,采取狭隘、单一的手段对待。
1707579192
1707579193 3.采取的行动往往是针对后果的,不是针对原因的;沙化土地会引起飘尘,看到沙尘暴来了我们怎么办呢?种草种树吧,这样可以使风力减低,但这只是表象的结果,假如没有过度的放牧、开垦,不可能有沙尘暴袭来。
1707579194
1707579195 4.缺乏动员社团进行民主参与的方案。
1707579196
1707579197 全世界都在采取争取社团民主参与的方式,我们这样一个团体以防治荒漠化为责任,真是不简单。
1707579198
1707579199 5.气候因素变化不定。
1707579200
1707579201 6.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国际组织统筹不力。
1707579202
1707579203 以上分析都是非常贴切的。
1707579204
1707579205 下面讲个非常不成功的案例。
1707579206
1707579207 撒哈拉地区发生干旱,出现大面积植被死亡的时候,有人提出打井不就有水了吗?靠打井来救济当地遭难的人们,被国际上采纳了,出钱打了不少井。但是打井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周围的牲畜都集中过来,弄得井周围一根草都没有,连踩带吃,围绕井形成了一个荒漠化圈,一个井一个圈,圈套圈,约两公里左右,都成了荒漠化土地了。所以打井本身造成了荒漠化再次出现。“有水了,无草了;有羊了,无肉了”。后来就停止打井了。
1707579208
1707579209 100年来,人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谋求生存作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这些教训对于我们就是知识,所以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不是谴责,而是说这都是课堂,在告诉我们今后不应该如何做。
1707579210
1707579211 还有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叫做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这一计划于1948年开始实施,当时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正在恢复期间,斯大林的威望不断增高。斯大林在3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构想。因为苏联南方(南部欧洲)是产粮的地方,但是当地经常受到一种热旱风的袭击,所以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赫鲁晓夫时代,其产量也一直未超过帝俄时代。其农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强大的前苏联。斯大林在30年代就想要建立一种防线,通过培育一个一个林带,像指挥千军万马一样,对抗干旱。这里面的错误是干旱是不可以对抗的。他1948年就实施了这个改造计划。50年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没有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粮食没有出现稳产、高产,自然景观没有好转,反而土地荒漠化有加剧的趋势。当然伟大的斯大林改造计划失败有多种因素,其中我们必须吸取的教训是:
1707579212
1707579213 1.当时在设计中就有不同意见,但是在那种强制下,不同意见的声音是不能听的,也没有可能表达出来。当时有个农学家叫瓦贝罗,他提出一个综合措施,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
1707579214
1707579215 2.指挥这个林带的人叫米森科,他在当时地位很高,把本来是一场生物学之间的学术争论纳入了政治。他瞎指挥,强行推行单一的造林方法,不吸取多种人的不同见解,这是这项改造计划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
1707579216
1707579217 我们的结论是:和自然打交道的重大工程,一定要平等、广泛地吸取不同的意见,决策者的聪明不在于你地位如何,而在于你能平等地和不同的人交换意见,在交换中达成共识,确立一个好的项目。和大自然打交道是非常复杂的,无论是协会还是政府,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平等地交流,宽容地对待各方,在这个基础上取得共识,这是避免犯错误的一种方式。
1707579218
1707579219 还有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案例。前苏联在中亚细亚为了发展棉花种植业,把流经咸海的两条河截流,引出来灌溉去了,结果成海开始干涸。在当地棉花生产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副作用不期而至。刚开始没显示,80年代后期,当地的棉田里出现了一块一块的盐斑,真像瘌痢头一样,荒漠化、盐碱化很严重,丰收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光景,就演变成一个很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苏联解体前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1707579220
1707579221 (三)荒漠化治理的前景与方向
1707579222
170757922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无论你是凭借传统的农业方式,还是当代人的一般技术手段、资金,都难以达到开发的目的。人们开始思考是以前的打井、光搞林带、引水灌溉出现问题了,开始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做。
1707579224
1707579225 前印度总理拉奥认为,“从干旱至洪涝或者贫瘠的盐碱地,这些都是一般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要探讨特殊的方法。”前苏联荒漠所所长也曾说,“遗憾的是当代的生产方针,包括原理、技术和工艺都不能保证荒漠地区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不管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活,还是为了维护自然,呼唤一个新的开发文明,这一点都是政治家、科学家取得的共识。
1707579226
1707579227 那些做法当时是有效的,十几年后就无效了,我们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干旱荒漠地区需求新的开发文明。新的开发文明中有一种新的学说,即钱学森对未来产业革命的构想。他认为农业是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靠植物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他认为第三次浪潮——信息产业革命——之后将要到来的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体系的出现。同时它又划分为农业、林业、草业、沙业、海产业。
[ 上一页 ]  [ :1.7075791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