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79224
1707579225
前印度总理拉奥认为,“从干旱至洪涝或者贫瘠的盐碱地,这些都是一般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要探讨特殊的方法。”前苏联荒漠所所长也曾说,“遗憾的是当代的生产方针,包括原理、技术和工艺都不能保证荒漠地区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不管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活,还是为了维护自然,呼唤一个新的开发文明,这一点都是政治家、科学家取得的共识。
1707579226
1707579227
那些做法当时是有效的,十几年后就无效了,我们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干旱荒漠地区需求新的开发文明。新的开发文明中有一种新的学说,即钱学森对未来产业革命的构想。他认为农业是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靠植物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他认为第三次浪潮——信息产业革命——之后将要到来的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体系的出现。同时它又划分为农业、林业、草业、沙业、海产业。
1707579228
1707579229
对于沙产业是什么,我们的概括是:在不毛之地上构建一个具有地区特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使不毛之地提供产品,通过高新技术组合成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1707579230
1707579231
因为荒漠化地区有充足的阳光优势,但是水少、风大、土少,受这些因素制约,太阳能转化较少,必须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建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形成新的开发文明。
1707579232
1707579233
现在称沙产业的很多,但不是钱先生倡导的接替信息产业革命内容的沙产业革命内容,必须是把环境保护寓于发展中的。为什么要用新技术造就一个新的农业生产体系呢?
1707579234
1707579235
我先介绍两幅图片,一幅是在嘉峪关古墓里出土的砖上的壁画,上面有一头黑牛、一头白牛拉着一个犁,这是公元4世纪的农耕场景。另外一幅出现在1980年3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拍摄的是1975年的河西走廊地区,内容仍是黑牛白牛二牛拉犁和1500年前一样。这是人家登出来的图片,与我们找到的一模一样,一黑一白两头牛都没变。大家可以想象,其间人口增加了多少,如果仍依据原来的生产方式的话,怎么能不造成环境的破坏、土地的荒漠化?传统的千年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必须抛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是治理荒漠化最根本的。
1707579236
1707579237
我讲个成功的案例。以色列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强的信心。这个国家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600万人口,他们没有资源,一点儿石油都没有,他们认为自己的资源只有阳光、死海和头脑,他们认为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智慧是最无穷的,把阳光当做富民强国的宝库。他们荒漠地区500户人家生产的蔬菜,就可以在欧洲市场占到一半,他们靠的就是在沙漠中创造出的新的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生产体系。他们构筑了农业商机之国。这一点给我的感受非常深。
1707579238
1707579239
80年代一次会议上,一位以色列专家说,他们经历了思维定式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认为资源不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没有资源可以转化资源。原来它的排序是资源、资金、人,现在是人、资源、资金,人从哪儿来,从教育做起。它的思维定式转化之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非常大的成功,它走了知识农业的道路,成为沙漠地区农业生产的典范。
1707579240
1707579241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一个词条说,对于荒漠,如果把它的限制性因素解决,它可以创造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荒漠是伙伴,不是我们的对手,是一个能为人类作贡献的伙伴。”一位耶鲁大学教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乔纳森曾说,中国在这个世纪要成为超级大国,需解决四项技术问题:
1707579242
1707579243
1.改变中国作战方法的纳米技术
1707579244
1707579245
2.让新疆沙漠地区变成大片农田的营养液技术
1707579246
1707579247
3.饲养牲畜的方法——克隆、基因技术
1707579248
1707579249
4.价格更便宜的通信技术
1707579250
1707579251
第1、3、4项问题我们解决得很快,但荒漠化农业问题滞后,不解决它,中国不可能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国家,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荒漠化地区。
1707579252
1707579253
(四)公众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1707579254
1707579255
为什么要教育?荒漠化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认识、理念,否则像瞎子摸象一样;要自下而上地共同参与,城市、乡村、基层、政府都要参与;社会经济问题不解决,荒漠化治理工作是无效的,解决社会、经济因素,解决贫困问题和防荒漠化问题是一致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是整合已有的资源,没有整合的资源,荒漠化问题解决不了,把所有的资源整合了就变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桥。这其中政府应该是第一位的,作为非政府组织应该把自己的事纳入政府的总体规划中。
1707579256
1707579257
所以公众意识的教育是成功的要素,呼吁建立教育公众意识的地区,使它像一本打开的书,告诉人们,在沙漠地区谋求生存和发展是非常艰辛的,过去的历史要珍惜,要使逝去之鉴,成为未来之师。不能让眼前的困难阻挡了开发的信心。正好相反,荒漠化教育展示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人烟稀少、面积辽阔的沙漠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可能成为新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人连月球都想去呢,何况我们有这么一大片土地,所以我们要加强公众意识的教育。
1707579258
1707579259
荒漠化地区的资源就是开阔的土地和阳光,把阳光当成资源来用,发展转化太阳能的高效的产业,是荒漠化区域经济的路径,以色列的荒漠节水农业就是榜样。但这样的榜样,建立在高资本、高知识的基础上,SEE有能力在阿拉善地区推动这种转化吗?不仅SEE力量不够,甚至整个中国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1707579260
1707579261
启动社区发展基金
1707579262
1707579263
1955年,联合国发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报告,强调要利用社区自发创造力量来推动社区及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大框架中来看待社区发展。1998年阿马蒂亚·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特别强调权利问题,认为发展即权利,一切发展建立在人民自由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上,贫困的核心不是物质资源问题而是人的权利被侵犯的问题,要从经济贫困现象背后看到权利贫困这个根源。阿马蒂亚·森曾担任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还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他的思想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1707579264
1707579265
1998年11月至2003年8月,荷兰王国政府无偿援助2000万荷兰盾(约合人民币8000万元),加上中国政府配套资金(配套比例1:1),在安徽霍山县西部9个贫困乡镇实施综合扶贫项目。社区发展基金是其中一个子项目,即向农村村民小组(20人左右)提供一笔资金,由村民自我管理,按照一定规范在社区内有偿周转使用,解决各家临时性的资金短缺,促进社区共同发展。这种依靠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无偿资金有偿使用的扶贫方式在实践中受到欢迎,项目实施区普遍开始进行社区基金发展探索,以安徽霍山的实践经验最为突出。荷兰综合扶贫项目在安徽霍山建立社区基金小组43个,无偿投入资金41.4万元,受益农户1253户。2003年项目结束后,霍山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依靠政府力量和资金,在霍山贫困山区应用社区基金模式,先后组织资金200多万元,建立起154个社区基金。2006年,霍山县政府在总结1998年以来社区基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文件(霍政2006-79),推动社区基金规范发展,兹引部分内容如下:
1707579266
1707579267
根据我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本着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以农户为主体,从实际出发,现阶段,在社区内按照以下管理方法组织实施:
1707579268
1707579269
第一,建立社区基金小组。通过宣传公示,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愿申请成为项目户,以村民小组或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户组成社区基金小组,一个小组20~30个农户为宜。社区应建立在相对边远、贫困、有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缺少外部支持,村民团结、有发展潜能、发展愿望和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
1707579270
1707579271
第二,成立项目管理小组。本着志愿和奉献精神,组织召开全体项目户会议,民主推选产生5人项目管理小组(必须有女性),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换管理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报酬采取误工补贴或其他简便计酬方式,从利息中支付,各社区自主讨论确定。
1707579272
1707579273
第三,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在乡镇、村指导下,全体项目户共同讨论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可操作的、严格遵守的规范性管理制度,随着情况变化,适时修改完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上一页 ]
[ :1.7075792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