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86359
1707586360
[16]E.N.Anderson,TheFoodofChina(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102.中译本见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第98页。
1707586361
1707586362
[17]King,FarmersofFortyCenturies,167-170.中译本见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
1707586363
1707586364
[18]Pierre Poivre,TravelsofaPhilosopher(trans.from the French,London,UK 1769),153.
1707586365
1707586366
[19]Radkau,NatureandPower,103-104.中译本见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
1707586367
1707586368
1707586369
1707586370
1707586372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小结
1707586373
1707586374
在本章所覆盖的千年(300—1300年)中,中国及其环境都经历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早期帝国的崩溃使得大量汉人抛弃了华北平原上的家园,逃向了未知的、潮湿而野蛮的南方。这也标志着中国主要人口从北方转移向南方这一漫长过程的开始。汉人继承了长江流域土著已经开发的水田稻作技术,并做了相当多的改进,包括建造堤圩保护新稻田、引进早熟稻种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等。正如马匹曾拉着犁在华北平原上翻耕一样,水牛也在南方的水稻田里牵引着沉重的铁犁。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一个重新统一的国家在军事上的支持,汉人移民们进一步向岭南、四川和福建沿海推进,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景观,还迫使当地的土著要么同化,要么逃跑或者反抗。
1707586375
1707586376
到1100年前后,也就是宋朝的鼎盛时期,华北平原已基本没有森林覆盖,新兴的钢铁工业不得不转向以煤炭作为燃料。煤还用在了都城开封的居民取暖方面。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处在工业革命的边缘,然而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都城南迁杭州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在整个南方,水田稻作技术让汉人改变了当地沼泽众多的环境,将河谷变为稻田,同时也迫使当地的土著转移到山区高地。土著不得不在那里的落叶和常绿阔叶林中继续他们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
1707586377
1707586378
无论在华北平原或是南方河谷,农民都发展出了集约型的养分循环技术,因而能够同时向城市和农村地区提供足够的粮食产品。自然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系统所取代,将太阳能集中到更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形式上,不仅维持了中国已有的人口规模,而且当16世纪美洲新作物引入时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在下一章中,我们将重点讲述这部分内容。
1707586379
1707586380
1707586381
1707586382
1707586384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第五章 帝国与环境:帝制晚期中国的边疆、岛屿和发达边缘区,公元1300—1800年
1707586385
1707586386
帝制晚期中国环境变迁的社会背景与之前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口特别是南方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市场交易成为经济活动的支配性方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的商业化都对环境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到1800年时,中国已经几乎没有哪个地区还未曾被人类接触和开发了。随着中华帝国的版图面积达到其顶点,帝国范围之内的边疆、岛屿和发达边缘区(inner periphery)的环境也都日渐得到了开发和改造。更多的森林遭到了砍伐,而且,如下一章我们将谈到的,一场环境危机也正在酝酿之中。
1707586387
1707586388
1707586389
1707586390
1707586392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第一节 新的历史与制度背景
1707586393
1707586394
人口规模与分布
1707586395
1707586396
如前所述,人类在中国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在此期间,人类不断地从中获取食物、衣服、燃料和居所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处于狩猎采集阶段的人类大概是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这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规模还比较小,也是因为此时人类的生活还十分有赖于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以维持生存。即使是进入刀耕火种或游耕农业阶段以后,人类也还是每隔二三十年才回到原来的耕种地点,烧掉在此期间生长起来的草木。后文我们将会提到,在中国南方、东南和西南的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甚至20世纪。游耕生产方式确实会导致砍伐原生树林并代之以更易于收获的次生树种,但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些被人工种植的单一种类的杉树,究竟应该算作是一片森林还是另一种类型的农业?
1707586397
1707586398
定居农业则同时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界和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到1000年时,几乎整个华北平原都已经变成了农田,这种农田当然仍旧可以被称作“环境”,但已经不再是“自然环境”了,而是一种类似于城市或城墙的“人造环境”。人类的改造使得环境更适于集中种植可以吸收和转换太阳能的粮食作物,从而增加了可用于支持人类和人类社会运转的能量。因此,早在距今两千年以前,中国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6 000万左右,并一直持续到1000年前后(参见图5-1)。
1707586399
1707586400
1707586401
1707586402
1707586403
图5-1 中国历史人口,公元前200—公元2000年
1707586404
1707586405
华北地区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寒冷冬季对每年主要收获季节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随着汉族向较温暖的长江流域尤其是下游地区的拓展,水稻种植所需要的稳定灌溉条件得到了满足,一些早熟品种也得以推广,于是在同样的地块上就可以一年种植两季作物,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一年三熟。而且,由于稻田可以不断补充肥料,水稻也可以从水中直接吸收养分,田地也就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定期休耕了。唐宋时期农业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支撑了汉族人口的增加,到1200年时增至约1.1亿~1.2亿。
1707586406
1707586407
用了13世纪里大部分时间才完成的蒙古征服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到1290年时,中国人口下降到了6 500万~8 500万,并一直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1400年。[1]历史学者托马斯·爱尔森(Thomas Allsen)曾写道,蒙古军队“用蹂躏乡村孤立大城市的手法,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要遭受严重伤亡和穷困”[2]。他们和几个世纪前的游牧侵略者(参见第三章)一样,对中国北方的被征服地区进行了惩罚性的蹂躏和残害,摧毁城市,“屠戮民众,甚至企图把中国北方变为他们的放牧场”[3]。
1707586408
[
上一页 ]
[ :1.7075863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