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63901
1月17日,党卫军第4装甲军秘密转移到巴拉顿湖与塞克什白堡之间,次日投入了攻势。此役中德军第一次使用了带红外线夜视装置的坦克。1月18日,德军约300辆坦克和突击炮面对红军的250辆;1月27日,德军约250辆坦克和突击炮面对红军的500辆。[17]
1700063902
1700063903
1700063904
1700063905
1700063906
解围作战:“康拉德三号”(1945年1月18日至27日)
1700063907
1700063908
根据苏联史学家的说法,“近卫第4集团军参谋部的侦察部门未能掌握情况”,[18]换句话说,德军达成了奇袭效果。吉勒的坦克挫败了红军机械化第7军的反击,把步兵第133军和坦克第18军同后方战线分割开来。仅仅由于德军缺少步兵,被围的红军才突围而出。1月19日,德军坦克在多瑙潘泰莱抵达多瑙河,撕裂了红军的外多瑙战线。在多瑙河渡口的一片混乱中,尽管一直遭到德国空军轰炸,红军还是在几天之内就把4万多名士兵和大量装备运到东岸。[19]
1700063909
1700063910
1月22日,红军在激烈巷战之后丢失了塞克什白堡。首先进城的是奈伊战斗群,该战斗群此时已达到师级规模,但人员伤亡和失踪已达四分之一。1月24日,“骷髅”师夺取鲍劳奇考南部,此地离布达佩斯只有30公里。托尔布欣的部队沿瓦利河建立了稳固防线,德军坦克爬行冰封的河岸非常困难,但到1月26日德军已攻至距离首都包围圈25公里的地方。[20]
1700063911
1700063912
战争后期,斯大林已经不愿冒大的风险,因为他知道,他的部队很快就会面对英美军队。战争初期他要求部队坚守的顽固命令导致几百万人被俘或者死亡,此刻他却考虑撤出外多瑙南部地区,允许托尔布欣便宜行事,尽管这意味着不得不放弃两支大军的大量装备和补给。
1700063913
1700063914
1月21日,紧张万分的红军指挥部命令炸毁多瑙潘泰莱和多瑙城堡附近的浮桥,并停止向仍在作战的部队发放补给。[21]此时托尔布欣做出了更勇敢的选择:他决定守住桥头堡,因为他相信,放弃已经占领的区域而寄希望于能够再次顺利渡过多瑙河是毫无意义的。他集结了此前集中在布达南部以阻止守军突围的步兵第104军和坦克第23军,[22]以及此前被派往外多瑙地区增援的步兵第30军,在1月27日发动了反击。
1700063915
1700063916
德军前锋已攻至多瑙河,随时都可能被从北面韦伦采湖和南面希蒙托尔尼奥调来的红军切断。托尔布欣意识到这个有利条件,从两面发动攻击。德军尽管第一天就击毁了122辆红军坦克,但还是不得不放弃很多新占领的土地,塞克什白堡是个例外。仅仅在韦赖布村附近就有70辆坦克和35辆突击炮的残骸,见证了当时战况的激烈。最终,无情反攻的红军攻入塞克什白堡北部,到2月初德军不得不放弃所有新占领的土地。
1700063917
1700063918
1月28日,希特勒决定把他最后的预备队第6装甲集团军(刚刚经历阿登攻势,正在整补)投入匈牙利,再进行一次解围作战,代号“春醒”行动。但当此次行动于2月13日开始时,就没什么好救援的了,因为整个布达已经落入红军手中。
1700063919
1700063920
[1] Letter from Ernst Philipp to Gosztonyi,23 July 1985.
1700063921
1700063922
[2] Boldt,Gerhard. Hitler:die letzten zehn Tage in der Reichskanzlei.Munich,1976.[Hitler:The Last Ten Days. Trans. Sandra Bance. New York,1973.],p.28.
1700063923
1700063924
[3] 即苏联所谓的“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时间为1944年1月24日至2月16日。德军6个不满员的师,将近6万人,被包围在第聂伯河附近的科尔孙-切尔卡瑟地区。被围部队包括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比利时志愿者组成的党卫军“瓦隆”旅和爱沙尼亚人组成的党卫军“纳尔瓦”旅以及数千名俄国辅助人员。曼施泰因元帅指挥了包围圈之外的解围作战,同时德国空军努力为包围圈内的德军提供补给。最后包围圈内的德军强行突围,损失惨重,丢失了大部分重装备,但有约3万人成功突围。当时奥托·吉勒是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的师长。
1700063925
1700063926
[4] Száva,Péter(ed.). Fejezetek hazánk felszabadulásának történetéből [Chapter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liberation of our homeland]. Budapest,1975a.,p.224.
1700063927
1700063928
[5] 匈牙利法学博士奈伊·卡罗伊(Károly Ney,1906~1989),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中校)和党卫军“奈伊”团(后改编为旅)的指挥官。他曾以自己属于武装党卫军为由拒绝接受箭十字党领导人萨拉希·费伦茨的命令。萨拉希剥夺了他的匈牙利陆军成员身份和匈牙利国籍。
1700063929
1700063930
[6] 匈牙利陆军中尉、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中校)奈伊·卡罗伊因为抗命不遵而被匈牙利军队开除。他从东线的右翼老兵当中招募了这支队伍,到战争末期该单位有5000人。战后,他成为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在奥地利组织秘密军火库和破坏小组。
1700063931
1700063932
[7] 近卫机械化第1、第2、第4、第9军,机械化第7军,坦克第5、第18、第23军,近卫第4、第6军,骑兵第5军。
1700063933
1700063934
[8] 机械化第7军、近卫骑兵第5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
1700063935
1700063936
[9] Tóth,Sándor. “Steinmetz Miklós.” In Forradalomban,háborúban. [“Miklós Steinmetz” in In revolution and war.] Budapest,1975a,p.157.
1700063937
1700063938
[10] Tóth,Sándor. “Steinmetz Miklós.” In Forradalomban,háborúban. [“Miklós Steinmetz” in In revolution and war.] Budapest,1975a,p.156. 这些单位包括近卫步兵第49、第109师,以及近卫机械化第2军一部。
1700063939
1700063940
[11] Maier,Georg. Drama zwischen Budapest und Wien:Der Endkampf der 6. Panzerarmee 1945 [Drama between Budapest and Vienna:The final battle of the 6th Panzer Army,1945]. Osnabrück,1985.,p.45.
1700063941
1700063942
[12] HL KTB Hgr. Süd 898/b,report of 9 January 1945.
1700063943
1700063944
[13] Maier,Georg. Drama zwischen Budapest und Wien:Der Endkampf der 6. Panzerarmee 1945 [Drama between Budapest and Vienna:The final battle of the 6th Panzer Army,1945]. Osnabrück,1985.,p.53.
1700063945
1700063946
[14] Maier,Georg. Drama zwischen Budapest und Wien:Der Endkampf der 6. Panzerarmee 1945 [Drama between Budapest and Vienna:The final battle of the 6th Panzer Army,1945]. Osnabrück,1985.,p.53.
1700063947
1700063948
[15] Information from Tóth(based on a report by Ferenc Krupiczer,interpreter of the 37th Rifle Corps).
1700063949
1700063950
[16] Maier,Georg. Drama zwischen Budapest und Wien:Der Endkampf der 6. Panzerarmee 1945 [Drama between Budapest and Vienna:The final battle of the 6th Panzer Army,1945]. Osnabrück,1985.,p.55.
[
上一页 ]
[ :1.7000639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