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82719
1700182720
第二天清晨退潮时,学习开始了,他跟随女人们前去捡拾贝类。许多小孩子也来了,被女人背在肩上,或者跑到附近的水中嬉戏。岩石上的贝类很容易找到,但很难取下。卢伯克不得不学习如何用尖石猛砸它们,但常常在石头上磕破指关节。
1700182721
1700182722
女人们还在沙下搜寻蛤蜊,寻找这种贝类挖出的小坑,然后将手指或掘棍插入沙中查探数量。如果触到足够多的贝类,一些女人会坐下并开始往篮子里装;如果没有,就继续搜寻——为了更好地看清地面,她们弯下了头和肩。当一片特别密集的贝类被发现时,所有女人围成一圈,从沙中挖出大批蛤蜊。
1700182723
1700182724
回到营地后是烹饪课。人们在炉灶边找了一片干净的沙地,贝类被小心地相互堆放在一起,吻部埋在沙中。小木棍和干草被放在贝壳上。点燃后,微风很快让火焰在贝壳堆上扩散开来。几分钟后,滋滋声和噼啪声响了起来,贝壳开始张开,并流出汁水。烤熟后,火被清理走,张开的贝壳被放在新鲜的绿叶上冷却。[28]
1700182725
1700182726
虽然夏岛人的食谱以海鱼和海边食物为主,卢伯克还是和猎人们一起定期前往内陆的山丘和森林。他们检视陷坑,并设陷阱捕捉野兔——卢伯克很久以前在克雷斯韦尔崖已经学会了这种技巧。他们跟随新鲜的鹿脚印,但很少成功;狗将禽类猎物赶出;网被罩在毫无警觉的鸭子身上。
1700182727
1700182728
几周后,卢伯克已经了解了很多对他毫无觉察的主人们获取食物的方法,但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所知寥寥。只有一条狗死去,尸体被随意埋在贝丘里。因此,尚不清楚他们如何处理人类死者。这里有夜晚围着火堆讲故事和唱歌的熟悉场景,但没有令人难忘的仪式、服饰或舞蹈。
1700182729
1700182730
1955年,杉原庄介(Sosuka Sugihara)和同事们发掘了夏岛贝丘。[29]该处遗址提供了关于日本史前史最早的放射性碳定年数据,在确定绳纹文化的古老年代和特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最下层埋藏的小陶片和焦炭来自公元前9000年。和几年前发掘的福井洞一样,这种陶器和被放射性碳定年的焦炭的组合最初引起了一些怀疑。
1700182731
1700182732
发掘过程中找到了许多沿海活动的痕迹:鱼钩、针、网坠、斧头和磨石,还有来自种类繁多的贝类、兽类、鸟类和鱼类的骨骼。和丹麦的埃尔特波尔贝丘一样,这里也没能找到房屋的痕迹,可能是因为它们建在了发掘区域之外,或者过于脆弱而没能留下痕迹。我们只能从贝丘中发现的金枪鱼、海鲈和海豚骨骼猜想存在出海捕鱼的独木舟。但在别的地方找到过绳纹人的独木舟,尤其是在太平洋沿岸的另一处贝丘——加茂(Kamo)。[30]
1700182733
1700182734
卢伯克没能收集到公元前6500年夏岛居民丧葬习惯和仪式活动的信息,这是因为他停留的时间太短了——仅仅持续了一个夏天。他没能了解到那些家庭是常年留在贝丘旁,还是会搬到另一个定居点,比如和其他家庭一起前往林地中的村子过冬。那时他们可能会举行典礼和仪式,会穿戴整齐地跳舞,会举办婚礼和成人仪式。但卢伯克不得不带着这些未回答的问题离开夏岛——今天的考古学家也仍然没有答案。[31]
1700182735
1700182736
绳纹文化在卢伯克的旅行结束后继续繁荣了很久。它在公元前3000年后不久达到顶峰,当时绳纹陶器实际上变成了华丽的雕塑,还出现了刻有精致花纹的石棒和女性小雕像。从考古遗址数量的急剧增加来看,人口显然有了大幅上升。林地被密集收获,绳纹人成了自己的野生森林的园丁、栽培者和管理者。[32]贝丘从夏岛上那样的小堆垃圾变成了马蹄形的大山包,包含数以百万计的贝壳和骨头。洄游的鲑鱼提供了可预见的食物来源,对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可能与它们对太平洋彼岸的美洲西北海岸一样多。[33]
1700182737
1700182738
随着大规模的水稻农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传到日本,狩猎——采集——种植的绳纹人生活方式被使用铁制工具的乡村农业经济取代,后者一直延续到近代。来自中国和朝鲜的移民将这种新经济带到日本。[34]几乎所有现代日本人都是这些人的后裔。由于水稻无法在本州北部和北海道的较寒冷环境中生长,绳纹文化在日本北部持续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今天,保持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阿伊努人就生活在这些地区。[35]许多人认为,阿伊努人不仅是绳纹生活方式的继承者,还是绳纹人在生物学上的后裔。
1700182739
1700182740
[*]绳纹时代通常被分为草创期(Incipient,约距今15000—12000年前)、早期(Initial,约12000—7000年前)、前期(Early,约7000—5500年前)、中期(Middle,约5500—4500年前)、后期(Late,约4500—3300年前)和晚期(Final,约3300—2800年前)。——译注
1700182741
1700182742
[†]原文疑有误,《日本先史土器の绳纹》一文的作者仅为山内清男(1902—1970)。东京大学的佐藤宏之教授生于1956年,不可能为合著者(http://iss.ndl.go.jp/books/R100000002-I000007813461-00?ar=4e1f)。——译注
1700182743
1700182744
1700182745
1700182746
1700182748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第41章
1700182749
1700182750
北极之夏
1700182751
1700182752
猛犸草原和高纬北极的殖民,公元前19000—前6500年
1700182753
1700182754
卢伯克曾与生活在冰河时期世界最南端的人类分享过塔斯马尼亚的一个山洞,现在他正前往地球的另一极。他的目的地是若霍夫(Zhokhov),这个位于北冰洋的半岛将标志着他在东亚的北上之旅的终点——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1700182755
1700182756
今天,若霍夫是一个小岛,南北不超过11千米,东西不超过9千米,上升的海平面将其与西伯利亚本土分开。岛中心的低矮丘陵边是完全平坦的低地,上面点缀着一系列水坑。这是一片贫瘠的沼泽苔原,除了被北极风暴刮得光秃秃的玄武岩,苔藓、地衣和草覆盖着岩床。在猛烈北风的不断侵袭下,那里遭受着北极漫长冬天的严寒与黑暗。很少有人会否认若霍夫岛是地球上最不宜居的地方之一,公元前6400年时也几乎没有区别。不过,那里是一个石器时代社群的家园,他们是已知最早生活在高纬北极的人类。
1700182757
1700182758
想要从夏岛到达若霍夫,卢伯克必须完成一段约3500千米的旅程。他首先坐独木舟离开日本的最北角,抵达俄罗斯远东地区后,他又从茂密的橡树、榆树和桦树林中穿过,那里为熊、狐狸和野猪提供了完美的栖息地。随着他向北而行,阔野林地变成了云杉、落叶松和冷杉组成的阴暗针叶林。卢伯克在林中感到孤身一人,尽管有迹象暗示并非这样。[1]他经过最近生过火堆的河岸,有人在那里制作过石器,清理过鸟的羽毛,还剥过鲑鱼的皮。远处的树林上方飘起烟雾,奇特的非自然声响似乎宣告着人类的存在。但这些回响只是西伯利亚森林中罕见的额外声,那里最常见的是树木在风中的噼啪声和机警动物弄出的沙沙声,可能来自驼鹿或猞猁。上方传来大雁的尖叫、嘶鸣和拍打翅膀的声音,它们同样向北而行,将在北极度过夏天。
1700182759
1700182760
在北上之旅的中途,一个山洞为他提供了庇护所和等待其他人到来的场所。山洞位于一座石灰石小山崖上,靠近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其中较大的那条将成为阿尔丹河(Aldan),流经今天俄罗斯联邦的萨哈共和国(Sakha Republic)。卢伯克爬过陡峭河岸上的一片灌木丛来到洞口,洞中很小,深度不超过12米,高度刚够站直。风景令人生畏:覆盖着森林的山丘有节奏地起伏,然后缓缓消失在天际。
1700182761
1700182762
洞中温暖而干燥,如果附近有人,他们肯定会来这里使用它。于是卢伯克开始等待,就像他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做过的,比如在公元前13000年澳洲中部沙漠的库尔皮马拉,或是公元前7500年亚利桑那州的凉鞋岩棚。但他的等待再次只是徒劳。
1700182763
1700182764
卢伯克孤独等待的地方是久克台洞(Dyuktai Cave),但他到来的时机不好,没能遇见任何居住者。[2]那里曾在公元前17000年和公元前12000年被使用,然后长期荒废,直到有历史记载的时代才重新有了居民。因此,在卢伯克到来的公元前6400年,冰河时代久克台洞居住者的石质工具和食物残骸已经被埋在了地面沉积物中,包括风吹来的尘土、塌落的石灰石和河水泛滥时留下的泥沙。这些工具一直埋在沉积物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苏联考古学家尤里·莫汉诺夫(Yuri Mochanov)发掘。
1700182765
1700182766
莫汉诺夫的发掘是1964年苏联科学院发起的普利棱斯克(Prilensk)考古行动之一。[3]人们选定阿尔丹河谷,希望找到迁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人类的定居点,他们的后裔殖民了美洲。当然,那时蒙特贝尔德还远未发现,克洛维斯人仍然被奉为最早的美洲人。
1700182767
1700182768
洞内地面上有几米厚的沉积物,从中发现了大批石器和动物骨骼。骨骼来自许多不同的物种,既有包括驯鹿、马和野牛在内的大型动物,也有旅鼠、野兔和狐狸等较小动物。这些暗示了存在与卢伯克经过的被森林覆盖的山丘完全不同的环境。莫汉诺夫认为,那里曾是苔原和草原,人们不仅捕猎野牛和驯鹿,还把真猛犸象作为猎物——洞中也发现了后者的骨头。[4]
[
上一页 ]
[ :1.7001827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