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85807e+09
1700185807
1700185808 14. Pitul’ko和Kasparov(1996)对关于狗拉雪橇出现的现有证据做了简要总结。他们指出,比起在欧洲北部和俄国泥炭沼泽找到的8000到6000BP的简单得多的雪橇,若霍夫的狗拉雪橇在设计上似乎完全不同。
1700185809
1700185810 15. 下文关于人类与北极熊关系的描述参考了D’Anglure(1990)。他解释说,因纽特人用他们关于北极熊的神话作为控制女性行为的意识形态手段。
1700185811
1700185812 16. Pitul’ko(2001)对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初期东北亚已知遗址的文化发展做了简要总结,它们都被归为巽他文化,若霍夫的材料也属于此列。
1700185813
1700185814 17. 在若霍夫的报告中没有关于房屋内部可能形制的信息。我的描述受到Weyer(1932)和Birket-Smith(1959)对爱斯基摩人房屋的描绘的启发。
1700185815
1700185816 18. 在描绘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时,Birket-Smith(1936,127页)表示:“显而易见,这些小屋中的味道对生性敏感的人来说不太有吸引力,那里的空气被鲸脂灯加热,并弥漫着大量多少赤身裸体和不太干净的人发出的体味。”
1700185817
1700185818 19. 下文对衣物及其加工技术的描绘基于Hansen等人(1991)对1475年在基拉克提左克(Qilakitsoq)发现的一具因纽特人木乃伊的描述,以及Lopez(1986)对爱斯基摩人衣物的一般性描述。基拉克提左克的衣物主要用海豹皮制成;鉴于若霍夫人似乎只捕猎北极熊和驯鹿,我代之以驯鹿皮,后者在整个北极也被广泛使用。在若霍夫发现了燧石刀刃、骨锥和骨针,以及天鹅和鸭子的骨头。
1700185819
1700185820
1700185821 20. 关于若霍夫人季节性特点的证据来自对驯鹿下颚骨上牙齿生长情况的检验(Pitul’ko和Kasparov,1996)。多部分样本显示猎杀发生在初夏,少数显示居住遗址持续到10月。皮图尔科和卡斯帕罗夫的结论是,上述证据暗示了历史时代的迁徙模式,即在春天跟随驯鹿迁往北方。
1700185822
1700185823 第42章 穿越印度
1700185824
1700185825 1. Lubbock(1865,343—345页)。卢伯克引用的贝利的表述来自《民族志学会学报》(Transactions of the Ethnological Society),卷二,278页。
1700185826
1700185827 2. Sahni等人(1990)盘点了更新世晚期印度鸵鸟的证据,而Kumar等人(1990)则盘点了更新世晚期用鸵鸟蛋壳制作的珠子和其他装饰品。
1700185828
1700185829 3. 关于对印度上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盘点,见Kennedy(2000),Chakrabarti(1999),Misra(1989a)和Datta(2000)。Datta(2000)提供了印度次大陆的20组上旧石器时代的定年,只有5组晚于公元前20000年。
1700185830
1700185831 4. 斯里兰卡的细石器技术似乎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4000年,并延续至历史时代。Kennedy(2000)对斯里兰卡的古代环境和考古证据做了简要总结。
1700185832
1700185833 5. Nagar和Misra(1990)描绘了坎贾尔以及民族志类比在印度考古中的角色。
1700185834
1700185835 6. Fuller(私人通信)。关于福特对印度新石器时代研究的贡献,见Korisettar等人(2000)。
1700185836
1700185837 7. Foote(1884)描绘了他在卡努尔洞穴的工作。Murty(1974)提供了简要总结。
1700185838
1700185839 8. Murty(1974)对他在穆奇查特拉钦塔马努洞的发掘做了详细描绘。炉灶的一组热释光定年数据为17390±10%BP。
1700185840
1700185841 9. 从罗伯特·福特主持到克里希纳·穆尔蒂主持发掘的变化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一种普遍转变,即印度考古学由英国人主导转向由印度人自己主导。哈斯穆赫·迪拉吉拉尔·桑卡利亚(Hasmukh Dhirajlal Sankalia)是最伟大的印度考古学家之一,Misra(1989b)写了关于他生平的详细文章。他带领德干学院成为南亚首屈一指的考古研究中心,并指引两代印度考古学家取得突出成就。1963年,桑卡利亚出版了他的里程碑之作《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史前史和原始史》(Prehistory and Protohistory of India and Pakistan)。该书是第一部器物堆汇编,但在书中(甚至在今天的考古学中),殖民主义的遗产仍然存在。无论是福特,还是与他同时代和20世纪初的考古学家[比如剑桥大学的史前史学家迈尔斯·布吉特(Miles Burkitt)],他们都喜欢将印度和欧洲遗址进行比较,从而留下了上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等现在看来完全不适合印度史前史的术语。许多年代不明的石器堆被如此命名,只是因为如果它们是在欧洲环境下被发现就会被这样处理。由于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开裂特点和制得的工具不同于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到处可见的质地细腻的燧石,这种假设可能导致对印度史前史的性质的理解产生严重错误。比如,作为欧洲中石器时代的标志性元素,细石器技术在南亚显然始于公元前20000年之前。除了斯里兰卡的遗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帕特内(Patne)遗址,被测得为23050±200BC(Chakrabarti,1999)的地层内发现了细石器。比起欧洲,这与非洲和西亚的情况更为相似,并在近代狩猎采集者中持续到了历史时代。我要感谢毗什奴普利亚·巴萨克(Bishnupriya Basak)对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石器类型划分,以及殖民遗产的延续所做的讨论。Kennedy(2000)和Morrison(1999)也讨论了上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等术语的使用,前者似乎对此持肯定态度。
1700185842
1700185843 10. 关于对全新世开始和早期的气候变化综述,见Allchin(1982),Misra(1989a)和Kennedy(2000)。Chakrabarti(1999, 98页)总结了当前的了解状况,表示“除了一些零星的科学研究,对印度次大陆在全新世早期和整个全新世的气候变化状况的了解并不是特别多”。公认的观点是,全新世前期要比后期湿润得多——但冰芯证据暗示,除了目前陆上证据所能证明的,气候还出现过其他许多次波动。
1700185844
1700185845 11. Webber(1902)生动地描绘了印度森林在近代被毁灭前的样子。
1700185846
1700185847 12. 关于对印度中石器时代记录的盘点,见Misra(1989a),Chakrabarti(1999)和Kennedy(2000)。关于典型的中石器时代洞穴的生活状况,见Prakash(1998)对东高止山的万迦萨利洞(Vangasari Cave)的描绘——洞中发现了密集的凿制石器堆,包括许多细石器和磨石,但没有能提供关于经济状况的信息或用于定年的有机材料。普拉卡什评价了沿海平原上的大量中石器时代遗址,并谈到山区缺少新石器时代和更晚的生活痕迹。
1700185848
1700185849 13. 一些关于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的石器技术的出色研究中常常会分析原材料变化的意义。比如,Datta(1991)比较了西孟加拉的上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技术,显示与技术变化相伴的是更多使用黑硅石和石英石。Khanna(1993)对拉贾斯坦邦的伯戈尔(Bagor)使用玉髓做了有趣的研究,比较了当能获得这种非本地产的材料时,人们如何更偏爱使用它们。Basak(1997)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原材料和技术的不同,他比较了从西孟加拉的塔拉芬尼山谷(Tarafeni Valley)中发现的大批器物。不幸的是,其中许多研究缺乏基于绝对日期的详细年表。
1700185850
1700185851 14. Kennedy(2000)盘点了中石器时代的墓葬记录和骸骨证据。除了下文讨论的恒河平原,北方邦的莱哈希亚基帕哈里(Lekhahia Ki Pahari)是一个关键遗址,被测定为8370±75BP(修正后为公元前7538—前7334年)。这是一座地面被铺过,洞壁上绘有岩画的石窟。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里发掘出21具骸骨。最早的遗迹是基岩上挖的一个坑,里面放着两枚人类头骨和一块动物的下颌骨。
1700185852
1700185853 15. 关于对将这个欧洲术语用于印度考古学的评价,见注释9。
1700185854
1700185855 16. 我对比姆贝特卡以及对其考古学和岩画的描绘参考了Mathpal(1984)。
1700185856
[ 上一页 ]  [ :1.7001858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