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38582e+09
1700238582 过去,我们并不清楚影响酒量的具体原因,以为酒量可以锻炼出来。不能喝酒?要么是客套,要么是推脱啊!
1700238583
1700238584 但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酒精耐受能力差别还是蛮大的。
1700238585
1700238586 对一些朋友来说,大量喝酒不仅会引起酒精中毒,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导致死亡。并且,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引起各种慢性病,如脂肪肝、肝硬化、胃溃疡等。喝酒伤身,喝酒误事,看来真不是说着玩的。
1700238587
1700238588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自己是否有“千杯不醉”的潜质呢?
1700238589
1700238590 想了解自己的酒精代谢能力,其实关键在于评估体内与代谢酒精相关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代谢效率。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由乙醇脱氢酶催化,代谢为乙醛。据研究,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B 上醇位点(rs1229984)存在不同基因型,CC型的个体对乙醇代谢效率最低,TT型状态的个体乙醇代谢能力最高。但即使个体的ADH1B 基因醇位点为TT型,仍不足以判定是否能“千杯不醉”,因为乙醇代谢后得到乙醛,对乙醛的代谢能力才是决定酒量的关键。据研究,编码专职代谢乙醛的是乙醛脱氢酶2(ALDH2 )基因。ALDH2 基因醛位点(rs671)也存在不同的基因型而导致代谢乙醛的能力不同。该醛位点为GG型的个体代谢能力最强,GA或AA型的个体乙醛代谢能力弱。东亚人群中以GA基因型或AA基因型更为常见,所以亚洲人与欧美人相比,更容易在酒后大量产生、蓄积乙醛。
1700238591
1700238592 还需注意的是,ALDH2 基因醛位点为AA型的个体发生饮酒相关的结肠癌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约2倍,发生饮酒相关的食管癌的风险比其他人高4.13倍,还更容易发生肝硬化!看来,ALDH2 基因AA型的个体最好还是滴酒不沾为妙。
1700238593
1700238594 如今,市面上已出现可评估酒精代谢能力的基因检测套餐。换个角度理解,酒精也是一种化学药品,这也是根据基因型精准“用药”的最可实践的案例。酒精基因检测主要是依据上述理论,收集受检者的唾液或其他可提取DNA的样本,通过评估受检者在ADH1B 基因的醇位点及ALDH2 基因的醛位点的基因型情况,综合评估受检者的酒精代谢能力是高还是低。
1700238595
1700238596 酒精代谢能力较弱的个体面临的饮酒风险要比其他人大得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早注意酒精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规避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酒精代谢基因检测的出现,能带来一种全新的健康理念,对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700238597
1700238598 另外,近期多篇文章基于数十万人群乃至上千万人群进行关联分析,指出喝酒有害无益,也引发了群众的广泛争议,深以为然和不屑一顾的观点似乎都有相当的支持比例,更有好事者留言“看了这个研究,吓得我又喝了一杯”……看来酒的存在远远不能简单地用生物学知识来评价,它本身已经成为具备社交属性的文化载体。但无论如何,酗酒是不对的,正所谓“小酌怡情,贪杯伤身”。
1700238599
1700238600 参考资料
1700238601
1700238602 1. Goedde, H. W., et al. Distribution of ADH 2 and ALDH2 genotype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J]. Human Genetics , 1992, 88.3: 344–346.
1700238603
1700238604 2. ng, Mimy Y., Susan E. Luczak, and Tamara L. Wall. ALDH2, ADH1B, and ADH1C genotypes in Asians: a literature review[J]. Alcohol Research &Health , 2007, 30.1: 22.
1700238605
1700238606 3. Saunders, John B.,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 (AUDIT): WHO collaborative project on early detection of persons with harmful alcohol consumption - II[J]. Addiction , 1993, 88.6:791–804.
1700238607
1700238608 4. Garaycoechea J.I., et al. Alcohol and endogenous aldehydes damage chromosomes and mutate stem cells[J]. Nature , 2018 Jan 11;553(7687):171–177.
1700238609
1700238610
1700238611
1700238612
1700238613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1700236016]
1700238614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高处也胜寒”的秘密
1700238615
1700238616 西藏的神秘、珠峰的壮丽,令无数人神往,但高原严酷的环境也让人却步。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除了寒冷,高原地区对人类生存更为严酷的挑战是低氧。
1700238617
1700238618 低海拔地区的居民初到青藏高原时,常常会出现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即所谓“高原反应”,缺氧正是罪魁祸首。多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适应后,症状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严重者仍需服用药物才能缓解,更严重者会有其他危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700238619
1700238620 相比之下,藏族同胞生活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长年奔走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含量低的地域,却大多没有这些症状,被视为世界上最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人群。
1700238621
1700238622 遗传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汉族和藏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非常接近的遗传背景,并且西藏多处地区的史前文化与同期的华夏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既然如此,为什么藏族人少有高原反应?秘密就潜藏在汉藏人民之间微小的基因差异里。
1700238623
1700238624
1700238625
1700238626
1700238627 2010年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汪建登上珠峰,攀登过程中发现藏族人更能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拍摄:洪海)
1700238628
1700238629 藏族人高原适应基因EPAS1的发现
1700238630
1700238631 华大基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华南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对此展开研究,比较了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住在低海拔地区的汉族人以及丹麦人的基因序列,发现有一系列基因在藏族人的高原适应中发挥了作用,其中一个名为EPAS1 的基因尤其关键。此基因是低氧诱导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在人体应对低氧环境的细胞调节通路中起核心作用。87%以上的藏族人携带特殊版本的EPAS1 基因,而汉族人此版本基因的携带比率仅为9%。
[ 上一页 ]  [ :1.7002385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