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2319
1700292320
其一为无心画。李渔在自己所居的“浮白轩”后做了“高不逾丈,宽止及寻”的山水之景,他花了不少精神,在这个有限的局面下经营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环境,所以“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无不具备,然后请人造了一座塑像,做成钓翁的模样,假想自己是在欣赏美景。他这样做,是把园林模型化,等于今天博物馆中的实景模型(diorama),是一种立体的绘画。他常对着这个缩小的实景发呆,因为它“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后来他干脆就把它当作一幅画一样的欣赏了。
1700292321
1700292322
西方人在现代住宅中有所谓“画窗”(picture window)的观念,就是把外部的风景用窗框子框景,中为大块玻璃,以收纳景观,这法子李渔在17世纪已经发明了。更进一步,他把窗子做成更近似画幅一些。把窗框的双边与上下,像画幅一样裱上头尾,远远看去,简直就是一幅画了。
1700292323
1700292324
他这法子以今天的观点来批判,就觉得有点“痴”。窗框与实景之间的距离,使视觉无法同时清楚地看到框与景,因此永远无法与平面的画幅有相同的效果。画框裱为画幅的实质意义不大,象征意义却甚强。这表示喜欢造园的李渔是一位痴心爱画的人,乃以观画之心来看园景而已。他这种“无心画”实在把中国园林,自山林之景,到制作之景,到绘画之景完全连结为一起了。
1700292325
1700292326
在今天所见的江南园林中,这种框景的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只是画框不一定在室内,也不再裱镶,只考虑对景。同时这种对景也不一定是“须弥芥子”式的风景,远处的景物,近处的石竹小景,无不可入画者,也就是无不可入框景的,因此使江南园林中的景物等于很多小品画幅的连续。尤其是竹石小景,本为明代以来画家所喜爱的小品,在园林中使用得特别多。
1700292327
1700292328
所谓“无心画”者,实在是景框的别称,在李渔以前即已通用,到此发展至高峰。
1700292329
1700292330
1700292331
1700292332
1700292333
1700292334
1700292335
1700292336
1700292337
·留园窗画
1700292338
1700292339
其二是“梅窗”。李渔自己说,有一年夏天下大雨,淹死了两株造型很美的老果树,石榴与橙子。因其坚硬,做柴火斫之不断,后看其“枝柯盘曲,有似古梅”,所以舍不得丢,想拿来做点用处,忽然想到把它与窗子结合起来,于是把其中较直的部分做成窗框,把盘曲的部分做成梅树枝干状,镶在框间,然后剪些彩花,缀于枝、树上,活像自窗内看到的梅花。
1700292340
1700292341
这种手法,是直接把绘画做成窗户,与借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是纯粹的“匠心独运”,可见当时人心目中的借景是广泛的,是创造的通称。一切与原先用法不同的均为“借”。此可称为借画意为窗。
1700292342
1700292343
这就是后世的园林建筑开窗口时所用的花窗。花窗有一种以砖瓦叠砌为图案的,在计成的《园冶》中说得很详尽,李渔则提出以绘画为图案的办法。与后世不同的是,李渔的做法必须有画家的修养,知所剪裁,而且不可强求,要有可用的材料才能动手。后世的末流,如同台湾板桥林家花园中的花窗,已经完全民俗化,不过是一些民间流行的花样而已,已失艺术家的灵气。
1700292344
1700292345
其三是便面窗。李渔居于西湖之滨,买了一只湖舫以便游湖。他把船的窗子做成便面,也就是扇面形,把他处都用板子堵实,且蒙以灰布,不露光线。这样可使扇面之窗框显得非常突出。船之左右,各有便面窗一,他坐在舫中,航行于湖面,两岸湖光山色等景观,都为这扇面所框,形成天然图书。这画因湖舫之前进、摇摆而画面不断变换,“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因此而“出现千百万幅佳山佳水”。这完全是一幅变动不居的画面,李渔为之激赏不已。
1700292346
1700292347
自便面的窗框中看风景,自然是明代江南流行的便面画的直接产物。而能自晃动的船中,通过便面的开口欣赏动态的画面,是一种高度修养的鉴赏力。实际上出现在动变中的画面并不一定都是佳山佳水,因系动态,就不能以每一瞬间的画面判断其是好是坏;其美感乃产生在连续动感上。李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欣赏到绘画的动感美的人。
1700292348
1700292349
1700292350
1700292351
1700292352
·花窗造型
1700292353
1700292354
他不但体会到山水的动感美,而且能主客易位,想到便面中的自己,也是岸上游人所见的一幅画,供人玩赏。对于绘画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了,因为“以内视外,固是一幅便面山水,而以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他认为窗形之贵,即在于可将普通的事物,变为可以欣赏的图画,“入画”就变成了艺术了。
1700292355
1700292356
在西湖上泛舟的机会到底不多,亦非常人所可负担,所以这种便面窗也可勉强用在房舍上。房舍不能动,要另想办法使这幅图画生动起来。李渔的办法是在扇形窗外置一搁板,板上放置盆花、蟠松、怪石等,并可更换,使画面常保新奇。“如盆兰吐花,移之窗外,即是一幅便面幽兰;盎菊舒英,纳之牖中,即是一幅扇头佳菊”。他认为这是他的一大发明,采用者得意酣歌之顷,不要忘记他老人家!
1700292357
1700292358
手法之二:以白壁为纸。在中国园林中,墙壁不可或缺,而壁面之处理乃为重要课题。墙壁壁面,与绘画最相似,因此自计成以下,大多主张善加利用。《园冶》之“峭壁山”一节之原文说:
1700292359
1700292360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1700292361
1700292362
这是最直接的绘画手法的说明,也是后世使用最广泛的技巧,墙壁为白粉粉刷,可以视为纸张,叠石如同画石,选石时自然要注意其纹理,以配合绘画中的皴法。画以植物加以点缀,如透过圆洞观看,就是一幅小品。在后世的江南园林中,这种小品随处可见,但不一定有圆窗作为画框。
1700292363
1700292364
李渔读过《园冶》,这个以壁为画的观念他自然是完全接受的。在其“界墙”一节中提到一段回忆,他说:
1700292365
1700292366
予见一老僧建寺,就石工斧凿之余,收取寒星碎石,几及千担,垒成一壁,高广皆过十仞。嶙峋崭绝,光怪陆离,大多峭壁悬崖之致。此僧诚韵人也。迄今三十余年,此壁犹时入梦,其系人思念可知。
1700292367
1700292368
李渔的活动时期在清初盛世之始,他对以壁为画的观念就不以小品为足,而希望见到大手笔的东西。因此他觉得善于利用墙壁,可以创造峭壁、悬崖。这一段描写等于扩大并肯定了计成的“峭壁”的观念,把自窗口中观察的小景,放大为具有真实感的山势。这样做,白粉壁的背景就不十分需要了。所以那位老僧干脆就以石砌壁了。
[
上一页 ]
[ :1.700292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