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70216e+09
1700370216 中国传统上常将最为美味、珍贵的食物列为“八珍”,从遥远的周代开始,“八珍”之名未变,内容却数经变迁。最原始的“八珍”,是指“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渍、熬、肝”。所谓淳熬,就是把肉酱煎熟,铺到大米饭上,做成盖浇饭;淳母与淳熬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把大米饭换成小米饭;炮豚和炮分别是烤乳猪和烤羊羔,先烤后炖,以小火炖上三天三夜,用酱、醋调味来吃;捣珍是反复捶打牛、羊、猪、鹿等动物的里脊肉,然后煮熟;渍是指用酒腌渍鲜牛肉,切薄片,用酱、醋和梅酱调味后生吃;熬,类似今天的五香牛肉干或肉脯;肝,乃是以狗的网油包裹一副狗肝,调味后放在炭火上烤至焦香而食。足见,在周代时,人们认为珍贵好吃的食物仍是以普通食材为主。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猎奇心理愈演愈烈,便挖掘出越来越多的珍稀食材,“八珍”也逐渐演变成了以稀为贵的珍奇原料。
1700370217
1700370218
1700370219
1700370220
1700370221 作为古代“八珍”之一的烤乳猪,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南北朝时,贾思勰已把烤乳猪作为一项重要的烹饪技术成果而记载在《齐民要术》中了。其中写道,烤乳猪“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到了清代,烤乳猪更是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主打菜肴之一。
1700370222
1700370223 然而,宋代至明代时期,海参仍未进入珍稀食谱,甚至连名字都是到了明万历年间才正式有的。明代著名笔记著作《五杂俎》载:“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直到清朝,海参才正式进入“八珍”的行列,坐实了自己的高贵身份。
1700370224
1700370225 清朝美食家袁枚在其大名鼎鼎的《随园食单》中,先是傲娇地挑剔了一通海参的腥气,说“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接着却又话锋一转,仔仔细细地分享了4种海参烹调法,逐一表扬说“甚佳”。其中3种都是红煨,差别只在于配料选用。红煨要先泡去沙泥,用肉汤滚泡3次,然后以鸡汁、肉汁煨至极烂。配料或者用香蕈、黑木耳,或者用笋丁、香蕈丁,又或者用豆腐皮、鸡腿、蘑菇,都能将滑嫩海参与清爽素菜相结合,成就一盅鲜美之极的羹汤。另一种做法则适用于夏季,是用芥末、鸡汁凉拌海参丝。
1700370226
1700370227 清代“海味八珍”
1700370228
1700370229 至清代,“八珍”已无固定模式,现以其中之一的说法——“海味八珍”为例,以飨读者。
1700370230
1700370231
1700370232
1700370233
1700370234 淡菜(干贻贝肉、青口)
1700370235
1700370236
1700370237
1700370238
1700370239 鲍鱼
1700370240
1700370241
1700370242
1700370243
1700370244 鱿鱼
1700370245
1700370246
1700370247
1700370248
1700370249 除上面6种外,海味八珍还包括鱼翅、鱼唇(鱼皮)。
1700370250
1700370251 鱼肚
1700370252
1700370253
1700370254
1700370255
1700370256 海参
1700370257
1700370258
1700370259
1700370260
1700370261 干贝(干扇贝肉)
1700370262
1700370263 凉拌海参较为少见,我未曾吃过,倒是在梁实秋先生的书里见过一次。梁先生说要将海参煮过冷却,切细丝,放进冰箱随吃随取。另外需预备一小碗三合油(酱油、醋、香油),一小碗芝麻酱,一小碟蒜泥,上桌时将调料浇在海参丝上拌匀,吃起来“既凉且香,非常爽口”,每每在夏日宴席上大受欢迎。
1700370264
1700370265 最为常见的海参做法自然还得算是红烧,梁实秋也曾满怀情意地追忆数十年前北京的淮扬馆子里的一道“红烧大乌”,这道菜放在上海同样名噪一时,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虾仔大乌参”。原料必须选用体积极大的乌参,以虾籽、冬笋烧至极为软烂、浆汁浓稠,吃时不能用筷子,要用汤匙,像吃八宝饭似的一匙匙地挑取。梁先生讲,“这道菜的妙处,不在味道,而是在对我们触觉的满足”。这正是海参入馔最大的妙处,红烧海参吃在嘴里,味道还在其次,而滑软细腻的触感简直是对唇舌的一大奖赏。若是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海参能在软烂之中保有一点酥脆的韧性,再配上香醇甘美的味道和红亮浓郁的卖相,才可谓色授魂与。
[ 上一页 ]  [ :1.7003702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