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569768e+09
1700569768
1700569769 (三)家庭病床的建立
1700569770
170056977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急性症状基本平息,但社会功能缺损与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占据突出位置,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已不像疾病早期那样需要住院接受系统治疗,但由于其社会功能缺损与精神残疾的存在,又使他们适应不了社会环境,也不能担任任何社会职业角色,因而他们需要得到心理社会的全面康复治疗。因此,在培训出患者身边的康复师(员)之后,与之配套的工作就是设立家庭病床。由社区医生、护士、康复师为患者建立家庭康复病床的康复病历及康复志(建立一系列的登记、记录)并定期深入患者家庭,查看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家庭康复师(员)进行工作,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
1700569772
1700569773 (四)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小型社区庇护工场
1700569774
1700569775 提供劳动就业的桥梁经过家庭康复师(员)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再通过家庭病床、社区工疗站的工作,必然会有部分患者逐渐恢复(或重建)社会劳动技能,这时,就应把他们放到专门为他们设立的庇护工场做工。庇护工场应该具备两重功能:一是为患者提供模拟就业的岗位;二是和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挂勾,不断将社会劳动技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输送到社会不同岗位上去。
1700569776
1700569777 社区工疗站的建立、家庭康复师(员)的培训、家庭康复病床的建立和社区小型庇护工场———就业桥梁的建立,是慢性精神分裂症非住院情况下的城市社区心理社会康复程序。因此,在城市社区心理社会康复中,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笔者在1999年至2002年三年期间,仅仅进行了这一康复程序的初步尝试与实践,病例少,范围小,不具规模,未能使更多患者受益;但是,这一工作已显示出,这一康复程序的落实需要社会性支持。因此,慢性精神分裂症城市社区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程序的实施是一项政府行为和专业工作相结合的组合,需政府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或者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一整套的,相当于住院临床治疗收费那样完善的收费标准,否则,难以推广实施。
1700569778
1700569779
1700569780
1700569781
1700569782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三、农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程序
1700569783
1700569784 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农村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程序有别于城市。农村不少精神分裂症发病后不到医院治疗而是关锁在家里,使疾病迅速恶化,较快地进入慢性期。我国13亿人口,近9亿是农民,因此,农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是整个精神病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700569785
1700569786
1700569787
1700569788
1700569789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一)社区精神病防治的基本概况
1700569790
1700569791 1﹒社区精神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内容
1700569792
1700569793 精神医学,在近半个世纪发展迅速,不仅从“大内科”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和内外妇儿相对等的独立临床学科,并与精神药理学等一样,建立了独立的社区精神医学,成为精神医学中的一个分支,这使社区心理社会康复,在近10年来得到了很快发展。
1700569794
1700569795 社区精神医学(community psychiatry),系指以社区人群为基础,进行精神疾病的治疗、护理、预防及康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现代临床精神医学一样,以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以及行为医学的技术、方法及理论,来解决社区人群中的精神卫生需求,以提高社区人群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社区精神医学与临床精神医学又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社区精神医学的工作对象是在社会环境中而不是局限于医院,因此社区精神医学的工作内容广泛,除对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诊疗、护理之外,还要对他们的社会功能恢复、劳动就业等进行长期、永久性监护与管理,同时,对社区人群进行精神卫生保健及精神卫生科普宣传也显得格外重要。
1700569796
1700569797 中国13亿人口中近9亿是农民,因此,多数社区在农村,社区人群中多数是农民。根据我国国情,城市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决定了农村社区中的人群和城市有很大区别,其特点是:①患者散居在分散的田园、山庄或山区,这给整个诊疗、护理、康复管理都带来困难;②有的农民认为得了精神病不光彩,因而把患者关锁起来,拒绝治疗;③有的由于经济等原因,无力负担一般的医疗费用。这些都使农村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限制,致使农村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有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及动员社会力量才能更好地实施。
1700569798
1700569799 2﹒我国农村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
1700569800
1700569801 我国农村精神分裂症慢性期患者家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及我国农村社区精神卫生发展的历史,有别于城市社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广泛用于临床的时候,农村仍处于缺医少药的年代,不少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缺医少药等原因而从未接受过正规治疗,他们或请巫医治疗,或被关锁或流落街头。我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有国力和条件重视精神病的基层社区防治。1958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根据我国缺少精神病专科医务人员的现状,需大力依靠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并提出建立三级防治网的具体措施。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就近医疗,开放管理,群防群治。此后,在北京、上海、四川、山东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培训了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建立了家庭病床,但在全国发展极不平衡。
1700569802
1700569803 1987年,四川成都以向孟泽教授为首,率先在农村开展了摸底性质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出我国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资料来自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研究室,他们对四川省28个县14余万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总病期长达10年以上者占54.2%,近半数患者从未获得过任何治疗,送医院治疗者仅占1.9%,但接受过迷信“治疗”者占42.7%,近1/4患者已有中度以上精神残疾。
1700569804
1700569805 上述资料表明,在我国农村,由于现实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多数患者不求医,他们的家人认为精神疾病不是病,而是魔鬼附体;有的认为精神病根本治不好;还有的不敢公开自己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深怕受歧视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婚姻等受影响。由此可见,在农村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需先解决农村人群的精神疾病医疗观念和思想认识问题。农村的社区防治及康复者有其特殊性,开展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疗更成为工作的关键。
1700569806
1700569807
1700569808
1700569809
1700569810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二)农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程序
1700569811
1700569812 1﹒农村乡镇精神疾病防治网的建立我国农村乡镇精神疾病防治网的建立,和城市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网一样,是从1958年召开的第一届精神病防治会议(南京)后开始的。历经“八五”、“九五”、“十五”精神疾病防治实施方案在全国逐渐完善落实,至今已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建立了两套网络机构,即以政府行为的各级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和以专业、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省市级、区县级、乡镇级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络,这使农村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就近医疗和管理,有了一定的组织保证。
1700569813
1700569814 (1)各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这是由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组成的农村社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机构。包括由省、市级政府主管市长(省长)、政府办公室主任亲自担任副组长,由卫生、公安、民政、残疾人联合会、教委、经委财政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组成,下设由卫生、民政、公安、残疾人联合会及精神卫生保健所成员组成常设机构———办公室(简称精防办),这个组织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从各社区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研究政策,制订规划,提出落实措施,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做好组织落实。区县级也相应组织起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本地区的精神卫生保健及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的具体实施。基层(乡、镇、工厂、学校)精神卫生领导小组主要侧重于管理和协调区(县)内各个服务机构,并做好村委会监护网工作。这一组织领导机构使农村精神病社区防治工作得到层层落实。
1700569815
1700569816 (2)各级精神卫生保健机构的组织形式 我国农村乡镇精神卫生保健机构的重新建立和发展,是从1990年的“八五”精神病防治方案开始的。国家政府不仅给予了具体的政策支持,并且还有人力、物力与经费的落实。这都给农村乡镇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证。就北京市而言,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提供了专业上的组织管理和支持,帮助建立起区县精神卫生保健院的社区防治科,固定专人负责组织领导基层(乡镇村精防人员)有计划地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包括定期业务学习,由政府部门拨出经费发放精防人员的岗位津贴。区县级精神卫生保健人员定期下乡,有计划地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基层精防员定期送医送药上门,保证家庭病床的患者及时得到诊断、治疗。“八五”期间所做的另一项重要专业工作是对乡、镇、村所管辖的地区的患者进行了摸底调查、登记,建立了一表、一卡、一手册。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八五”期间被列为全国农村试点县之一,按“八五”要求人均0.1元的经费投入,用于贫困山区患者的免费医疗,上述各项工作得到较好的发展落实,在开展大力宣传教育,解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锁等方面也都取得一定成效。国家的这种政府支持行为,是通过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三部一联)办公室聘请全国精神康复学科资深专家组成“精神病防治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完成的。并通过制定、实施“八五”、“九五”、“十五”方案。“八五”(1991~1995年)期间,确定先在全国64个市、县搞试点(农村、城市各32个),“九五”(1996~2000年)期间,在“八五”64个市县试点基础上,又新增加了136个市(县),在覆盖2亿人口,200多万精神病患者的200个市县12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区里开展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2001~2005年的“十五”实施方案要求在覆盖4亿人口的500个城市、县,对24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工作,并要求在全国各地重点省、市、区及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全面开展,政府支持经费也从“八五”期间的相应区县人均0.1元提高到人均0.5元以上。
1700569817
[ 上一页 ]  [ :1.7005697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