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12093
4)停药指征 ①诱发DIC的原发病已控制或缓解;②病情好转,出血停止,血压稳定;③凝血酶原时间(24小时内)及纤维蛋白原(1~3日内)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条件可用纤维蛋白肽A、FDP及抗凝血酶-Ⅲ测定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更为准确。
1700612094
1700612095
5)疗效不佳原因 ①原发病不能解除;②脏器栓塞过久,致不可逆转损害;③肝素用于纤溶亢进期;④血中抗凝血酶-Ⅲ含量过低或PF4过多,肝素不能发挥作用;⑤酸中毒纠正不满意。
1700612096
1700612097
(3)其他抗凝剂 ①甲磺酸胍己苯酯及MD-805,对肝素无效者亦有较好疗效。②抗凝血酶-Ⅲ,血浆抗凝血酶-Ⅲ<50%时应予补充,每次1U/kg,每小时1次,使其在100%左右,直至病因去除,病情好转。③蛋白C浓缩剂。④促纤溶剂,栓塞症状明显及严重休克伴DIC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促使血栓溶解。
1700612098
1700612099
3.抗纤溶剂 早期DIC禁用。应用于继发性纤溶期的晚期出血,在肝素化基础上可选用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或抑胰肽酶等。6-氨基己酸每次0.08~0.12g/kg,缓慢静脉推注或稀释后静脉滴注。
1700612100
1700612101
4.补充凝血因子 如DIC过程停止(血浆抗凝血酶-Ⅲ正常)或在肝素化后仍持续出血,可输新鲜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1700612102
1700612103
5.糖皮质激素 如因治疗原发病需要,可在肝素化基础上慎用。
1700612104
1700612105
6.纠正酸中毒 应用碳酸氢钠。
1700612106
1700612107
[病情观察]
1700612108
1700612109
(一)观察内容
1700612110
1700612111
观察原发疾病是否已控制。观察出血情况是否好转,如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则提示有大量出血。监测血小板计数、PT、CT、APTT、TT、FDP、3P试验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重要脏器功能(如心、肝、肾、脑等)是否恢复正常。
1700612112
1700612113
(二)动态诊疗
1700612114
1700612115
1.DIC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高凝血期使用肝素及血小板凝聚抑制物如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消耗性低凝期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继发性纤溶期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应用抗纤溶药物。
1700612116
1700612117
2.DIC疗效标准 ①痊愈: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DIC表现消失;低血压及皮下淤斑等体征消失;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其他凝血功能和FDP等检测结果全部恢复正常。②显效:以上3项痊愈指标中达到2项。③进步:以上3项指标中只达到1项。④无效:经治疗,DIC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好转或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1700612118
1700612119
[临床经验]
1700612120
1700612121
(一)诊断方面
1700612122
1700612123
1.DIC早期诊断仍有许多困难。早期多有短暂的高凝期,继之为消耗性低凝期,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当患儿有出血倾向、微循环障碍和脏器功能不全者时已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对于有可能发生DIC的病因和诱因的患者,应随时警惕有发生DIC的可能性,经常检查DIC的初筛试验如血小板计数、APTT、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和3P试验等,一般认为如果患者有D-二聚体阳性、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具有发生DIC的可能病因,即应考虑DIC的诊断。
1700612124
1700612125
2.D-二聚体测定既可反映凝血酶生成,又可反映纤溶酶活性,对DIC诊断具有特异性。在DIC时阳性率为93.7%,平均含量在2 000μg/L以上(正常<75μg/L),非DIC中的阳性率仅为20%。在DIC发作前1周D-二聚体检查即可阳性,而此时FDP、PT仍阴性,故D-二聚体检查对DIC的早期诊断有帮助。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对诊断DIC前期有意义,并能预示是否并发脏器病变。
1700612126
1700612127
3.抗凝血酶-Ⅲ在DIC时常减低,这项试验在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模棱两可时,可有助于诊断。在慢性或代偿性DIC中,FDP水平增高,而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或偏高,此时检测血浆纤维蛋白或凝血酶原碎片1+2含量,可有助于诊断。
1700612128
1700612129
4.新生儿期DIC时,除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FDP3项外,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凝血因子生理性低下(但因子Ⅴ、因子Ⅷ与成人相近),FDP较高,以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等,因此诊断标准有以下特点:①生后4天内PT≥20秒(正常15~20秒),4天后PT≥15秒有意义;②凝血酶时间(TT)>25秒有意义。③生后2天后3P试验阳性有意义。
1700612130
1700612131
(二)治疗方面
1700612132
1700612133
1.DIC治疗的关键首先要去除或控制病因,如是败血症所致必须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进行抗凝治疗,以阻断血管内凝血的发展。
1700612134
1700612135
2.目前对肝素的使用有5点趋向——①趋向于早期应用:在早期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D-二聚体阳性、TT或PT或APTT缩短即开始应用。②趋向于超小剂量:肝素是通过抗凝血酶Ⅲ而起抗凝作用,超小剂量肝素即可发挥作用;肝素-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再作用于因子Ⅹa。而中和因子Ⅹa比中和凝血酶所需肝素少70倍。超小剂量肝素不引起出血并发症。③趋向于皮下注射:吸收缓慢均匀,并可维持较低的有效浓度,不需监测凝血时间,不引起抗凝血酶Ⅲ减少。④趋向于个体化。
1700612136
1700612137
3.在DIC病因未去除之前,补充凝血因子会使DIC恶化。须用时可同时使用小剂量肝素抗凝,一般在200ml全血或血浆中加入肝素10~20mg。
1700612138
1700612139
4.DIC后期血小板大量消耗,此时不宜用抗血小板功能药物,以免增加出血的严重性。抗纤溶药物一般只用于DIC的继发性纤溶期,而且必须在使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否则可使DIC恶化,引起肾功能衰竭。
1700612140
1700612141
(三)医患沟通
1700612142
[
上一页 ]
[ :1.7006120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