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30700
2.凝血缺陷检查
1700630701
1700630702
(1)凝血时间(CT) 临床常用而不敏感的一种指标,当凝血因子减少至正常水平的5%以下才出现明显的延长,故不作为DIC的过筛试验。
1700630703
1700630704
(2)凝血酶原时间(PT) 约90%的患者有PT延长,即使早期其数值正常或缩短,随着病情进展也逐渐延长,若PT值完全正常,DIC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700630705
1700630706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在低凝状态及纤溶亢进时,比正常高限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
1700630707
1700630708
(4)凝血酶时间(TT) 比正常对照值延长3s有诊断意义。它是有用的过筛试验之一,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FG)含量,但亦受肝素、FDP等影响。若加入甲苯胺蓝及FG均不能纠正,提示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加。
1700630709
1700630710
(5)凝血因子ⅧC/ⅧR Ag比值<1(正常值为1)
1700630711
1700630712
(6)抗凝血酶(AT)测定 血中AT活性下降,被认为具有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的意义。
1700630713
1700630714
3.反映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形成的检查
1700630715
1700630716
(1)血浆纤维蛋白肽A 表示有凝血酶形成,有助于DIC的诊断。
1700630717
1700630718
(2)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其敏感性较乙醇凝胶试验为高。
1700630719
1700630720
4.反映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的检查
1700630721
1700630722
(1)FDP及D-二聚体 前者浓度可增加,但非特异性;后者浓度增加,且特异性较高。
1700630723
1700630724
(2)血块溶解试验 凝血块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溶解。
1700630725
1700630726
(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明显缩短,若<70min有诊断意义(正常值>120min),但不够敏感,阳性率仅18%~42%。
1700630727
1700630728
(4)纤溶酶原测定 明显降低(正常值为7~12U)。
1700630729
1700630730
(5)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一种新的免疫检测方法,可用于DIC早期的检测。
1700630731
1700630732
5.反映DIC的分子标志物
1700630733
1700630734
(1)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 ①vW因子(vWF); ②血栓调节蛋白(TM); ③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1(PAI-1); ④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素(tPA)。
1700630735
1700630736
(2)反映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 ①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②血小板因子4(PF-4); ③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GMP-140); ④凝血酶敏感蛋白(TSP)。
1700630737
1700630738
(3)反映凝血—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①凝血酶原活化肽(F2/F1+F2); ②纤维蛋白肽A(FPA,Aα1-16)/纤维蛋白肽B(FPB,Bβ1-14); ③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 ④纤维蛋白肽Bβ1-42.15-42; ⑤蛋白C活化肽(PCP); ⑥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
1700630739
1700630740
(4)活化的凝血纤溶因子—抑制物复合物 ①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复合物;②Ⅸα-ATⅡ复合物;③α1抗胰蛋白酶-Ⅺα复合物;④α2抗胰蛋白酶—弹性硬蛋白酶复合物;⑤α2PI-纤溶酶复合物(PIC)。
1700630741
1700630742
在非血液病的DIC患者,血液大多已处于低凝状态,凝血因子被消耗而减少(如凝血因子Ⅰ、Ⅱ、Ⅳ、Ⅷ以及血小板减少),但以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减少为突出。
1700630743
1700630744
目前临床开展的检测项目较多,常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应在病程中动态观察,以助准确判断。DIC时需要及时确定并治疗,故对临床的化验项目要求简单、实用。首先要完成简单的初筛实验,若结果异常,DIC的实验诊断可基本确定;对于疑难病例或合并存在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发病时,则针对性地选用AT-Ⅲ、纤溶酶原、α2-抗纤溶酶等指标,以助诊断。
1700630745
1700630746
七、诊 断
1700630747
1700630748
(一)第七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DIC诊断标准(1999年)
1700630749
[
上一页 ]
[ :1.70063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