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3105e+09
1700631050
1700631051
1700631052
1700631053 氧核苷酸转换酶(TdT)和CD34(+),预后较好。前B细胞型ALL表达Cyμ但缺乏SmIg, TdT、HLA DR、CD19、CD20和CD24均(+),CD10(+/-),20%儿童ALL属于此型,生存期较早前B细胞型为短,易有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复发。B细胞型ALL表达SmIg, 多为IgM, 伴HLA DR、CD19、CD20、CD24(+)、CD10和TdT多为(-),此型少见,仅占儿童和成人ALL的1%~2%。该型大多数病例形态学属FAB-L3型,易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对ALL标准化疗方案效果不佳。
1700631054
1700631055 T-ALL初诊时常伴高白细胞数,50%~60%病例有纵隔肿块,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发生率较高。细胞免疫学检查发现10%~20%成人和5%~10%儿童ALL有髓系抗原的表达(CD13和CD33),称为表达髓系抗原的ALL(My+ALL),在成人ALL常提示预后不佳;约20%~30%AML表达淋系抗原,常见TdT、CD7、CD2和CD19,称表达淋系抗原的AML(Ly+AML)。诊断双表型或双系列型或混合细胞白血病必须有严格的诊断标准(采用积分系统)。
1700631056
1700631057 (五)细胞遗传学检查
1700631058
1700631059 绝大多数AL具有非随机的染色体畸形。某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与某些类型的白血病相关。因此,染色体异常已成为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检测微小残留病变的有用指标。t(8;21)(q22;q22)见于10%~20%成人AML和17%儿童AML, 主要见于FAB-M2,少数见于FAB-M4,MIC分型为M2/t(8;21)。t(15;17)(q22;q21)见于90%以上的APL患者,MIC分型为M3/t(15;17),少数APL患者为MIC分型为t(11;17)(q23;q21)及t(5;17)(q35;q21),后两者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无效。t/del(11)(q23)见于22%AML-M5,MIC分型为M5a/t(11q)。inv/del(16)(q22)见于50%A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MIC分型为M4Eo/inv(16)。t(6;9)(P23;q34)多见于AML-M2和AML-M4,骨髓常有嗜碱粒细胞增多,20%患者有MDS病史,MIC分型为M2/t(6;9)。成人ALL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Ph染色体,约占20%其预后不佳,缓解后多于一年内复发,FAB-L2为主。t(4;11)(q21;q23)多见于<1岁和>15,岁的ALL, 常伴高白细胞数,婴儿ALL伴t(4;11)预后不良。见表4-4。
1700631060
1700631061 表4-4 白血病的染色体与基因改变
1700631062
1700631063
1700631064
1700631065
1700631066 (六)分子生物学检测
1700631067
1700631068 急性白血病的染色体异常可累及某些基因,有时染色体检查尚无异常发现,但分子生物学检查已有特征性融合基因出现,因此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分型、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APL伴t(15;17)使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与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相互易位,形成PML/RARα或RARα/PML融合基因。根据PML基因断裂点的不同,有短型(S型)和长型(L型)融合基因转录本,S型的预后较L型为差。APL变异型易位t(11;17)系17号染色体上RARα基因与11号染色体上早幼粒白血病锌指蛋白(PLZF)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ZF/RARα融合基因。APL伴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的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效果甚佳,85%~90%可获得完全缓解,而PLZF/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者,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无效。Ph染色体t(9;22)(q34;q11)为慢粒(CML)的标志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检测有BCR/ABL融合基因,由于断裂点不同,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有差异编码的蛋白不同,Ph+CML其BCR/ABL融合基因转录8.5kb mRNA编码蛋白P210,而Ph+AL其BCR/ABL融合基因转录7.5kb mRNA编码蛋白p190。
1700631069
1700631070 近些年,除了基础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新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的出现预示着预后的好坏。包括FLT3-ITD, c-KIT和NPM1。但目前,对它们的检测还不普遍。FLT3(FLT3-ITD)基因编码一种跨膜生长因子受体,NPM1基因编码一种位于细胞核的穿梭蛋白。这两个基因在正常核型的患者中单独或同时出现。NPM1基因的突变可在细胞质中表达本应在细胞核中出现的穿梭蛋白,预示着一种好的预后,而FLT3基因的突变的预后意义还不确定,多数学者认为与预后不良相关。在伴有t(8;21)或inv(16)的患者中,伴有c-KIT基因突变者易复发。
1700631071
1700631072 根据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可将AML分为低、中、高危,见表4-5。
1700631073
1700631074 表4-5 AML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
1700631075
1700631076
1700631077
1700631078
1700631079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
1700631080
1700631081 (一)诊断
1700631082
1700631083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急性白血病不难诊断。但有时应与某些疾病进行鉴别。
1700631084
1700631085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
1700631086
1700631087 传单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血象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易与急淋混淆。但传单无进行性贫血,无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血清嗜异体凝集试验阳性,病程呈良性自限性。
1700631088
1700631089 2.肿瘤浸润骨髓
1700631090
1700631091 少数累及骨髓的实体瘤,可产生类似白血病的临床和血液学表现。如神经母细胞瘤易与急淋相混淆。虽然瘤细胞在骨髓中成簇出现或呈玫瑰花结倾向,但瘤细胞可弥漫性侵犯骨髓。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很容易区分原淋巴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瘤。此外,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尿儿茶酚胺含量升高,测定尿儿茶酚胺有助于鉴别诊断。
1700631092
1700631093 3.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症、粒细胞缺乏症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700631094
1700631095 这些疾病有时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应加以区别。但根据骨髓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1700631096
1700631097 急性白血病确诊后还应进行分类、分型。通过细胞化学、遗传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即MIC-M分型)可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区别开来。
1700631098
1700631099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上一页 ]  [ :1.700631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