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75551e+09
1700675551 [39] McComas (2011), pp. 73–4.
1700675552
1700675553 [40] Forbes, A. and Thacher C. (1920),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52: 409–71, p. 468. 英国的达利(Daly)和德国的霍贝尔(Höber)也有类似的思想。Adrian, E. (1928), The Basis of Sensation (London: Christophers), p. 42.
1700675554
1700675555 [41] Frank (1994), p. 218.
1700675556
1700675557 [42] Hodgkin (1979), p. 25.
1700675558
1700675559 [43] Ibid., p. 21.
1700675560
1700675561 [44] Adrian, E. (1926a), Journal of Physiology 61: 49–72; Adrian, E. (1926b), Journal of Physiology 62: 33–51; Adrian, E. and Zotterman, Y. (1926a), Journal of Physiology 61: 151–71; Adrian, E. and Zotterman, Y. (1926b), Journal of Physiology 61: 465–83.
1700675562
1700675563 [45] Frank (1994), p. 209.
1700675564
1700675565 [46] 汉斯·伯格(1873—1941),德国精神病学家,脑电图技术的发明者。——译者注
1700675566
1700675567 [47] Adrian, E. and Matthews, B. (1934), Brain 57: 355–85, p. 355.
1700675568
1700675569 [48] Ibid., p. 384. 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脑电波是如何产生的,见:Cohen, M. (2017),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40: 208–18。
1700675570
1700675571 [49] 本条引述和后面几条引述来自Adrian (1928), pp. 6, 118–19, 120, 112。
1700675572
1700675573 [50] Adrian, E. (1932), The Mechanism of Nervous Action: Electrical Studies of the Neuron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 12.
1700675574
1700675575 [51] Thomson, S. and Smith, H. (1853), A Dictionary of Domestic Medicine and Household Surger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Grambo), p. 291.
1700675576
1700675577 [52] Adrian (1928), pp. 91, 100, 98.
1700675578
1700675579 [53] 罗纳德·费希尔(1890—1962),英国统计学家、遗传学家,现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被学界认为以一己之力独自建立了现代统计科学。——译者注
1700675580
1700675581 [54] Garson (2015), p. 46.
1700675582
1700675583
1700675584
1700675585
1700675586 大脑传 [:1700672989]
1700675587 大脑传 第9章 控制:1930至1950年
1700675588
1700675589 从前,有一个聪明但相当古怪的男孩,他名叫沃尔特,住在底特律。沃尔特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他的家人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认为他是一个怪人。1935年的一天,为了躲避一些欺负他的孩子,12岁的沃尔特逃进了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安全的图书馆里,沃尔特看到了一部《数学原理》,这是伯特兰·罗素和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合著的三卷本巨著,其内容是令人生畏的数理逻辑。沃尔特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并且完全被迷住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不断回到图书馆研习这本书,仔细研究书中的方程式,并吸纳其中的观点。
1700675590
1700675591 上面的这个故事未必是真实的,但接下来的这个是。3年后,也就是1938年,15岁的沃尔特离家出走,最后来到芝加哥。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他找到了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办公室。卡尔纳普当时刚出版了著作《语言的逻辑句法》(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根据他的描述,沃尔特说“他读过我的这本书,但不太懂某一页上的某个段落……因此我们拿了一本书,打开他有问题的那一页,仔细阅读那个段落……然而我也不太懂!”。[1]
1700675592
1700675593 这个男孩的全名叫沃尔特·皮茨(Walter Pitts),关于他的故事数不胜数,几乎无从考证。一篇关于他生平的记述是这样开头的:“没有关于沃尔特·皮茨的传记,任何关于他的信实讨论都与传统意义的传记大相径庭。”[2] 皮茨显得太超凡和古怪了,以至于他的朋友诺曼·格施温德(Norman Geschwind)[3] 说,圈外人会认为皮茨是某种集体臆想的产物。3,[4] 但皮茨是真实的人,他和神经病学家沃伦·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在神经系统功能的逻辑方面的研究改变了我们看待脑的方式。
1700675594
1700675595 虽然只有15岁,也没有学历(他完全是自学的,没有任何形式的学历),皮茨对数学和逻辑的理解却非常深刻,他甚至被允许参加由尼古拉斯·拉舍夫斯基(Nicolas Rashevsky)[5] 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组织的关于数学生物物理学的每周研讨会。[6] 拉舍夫斯基的研究兴趣是把数学和生物学融合到一起。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潮流,有数学头脑的科学家开始探索从种群遗传学领域到生态学领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拉舍夫斯基的兴趣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7] 在其他人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用数学模型来做出预测,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预测结果。拉舍夫斯基的方法则非常不同。对拉舍夫斯基来说,如果他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之间存在任何联系,那么这些联系也完全是无关紧要的:他曾说过,试图到现实中去寻找他的理论的具体表现的努力“完全没抓住重点”。[8]
1700675596
1700675597 在拉舍夫斯基组织的研讨会上,讨论的话题涉及一种思考生物系统的新方式。讨论使用了“反馈”“环路”“输入”“输出”等术语,这些词语我们现在非常熟悉,但在当时却非常新颖。“反馈”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用来描述电路,特别是无线电信号。但人们很早就知晓其背后的现象了:从远古时代起,负反馈的原理就被用来阻止水在达到一定水位后继续流入水槽。而在描述身体如何维持一种稳定的内部状态(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创造了“内稳态”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状态)时,19世纪的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也含蓄地承认了负反馈的存在。18世纪中期,“环路”这个词开始被用于描述电流的运动,而在20世纪初,“输入”和“输出”则开始被用于描述生理活动和电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里,科学家们开始将这些术语应用于生物学现象,特别是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生物学现象。1930年,纽约的精神病学家劳伦斯·库比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标题是《在闭合环路中运动的兴奋波的特性在一些神经病学问题上的理论应用》。库比在这篇论文中指出,一些神经病学难题,如帕金森病中的震颤或者癫痫发作,也许可以用神经元环路中的活动反复运行和放大自身来解释。[9]
1700675598
1700675599 到了1940年,17岁的皮茨开始分析神经环路的兴奋和抑制模式,这些模式当时还都只是科学家的一些猜想。短短两年内,他就发表了两篇这个领域的论文。[10] 同一年,皮茨的密友杰罗姆·莱特文(Jerome Lettvin)[11] 把他介绍给了沃伦·麦卡洛克。两人相识的另一个可能的时间是1941年,据麦卡洛克说,他当时给拉舍夫斯基的研讨小组提交了一篇论文。[12] 但凡事关皮茨,事实总是难以确定。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皮茨和麦卡洛克一拍即合,他们的合作直接产生了如今用来解释脑工作机制的最常见隐喻:脑是一台计算机。
1700675600
[ 上一页 ]  [ :1.7006755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