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12786
1700712787
[1] 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196页。范这一认识的形成,可能与“明清社会停滞论”和所谓“李约瑟难题”的影响有关,由于明显与事实不尽相符,所以他又提出医学发展具有两面性:孱守与飞跃。然而,其文中具体的论述给我们的印象却大多是飞跃和发展,而不是孱守。
1700712788
1700712789
[2] 温病学发展史是目前医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一个课题,其中最为精彩的,以笔者之见,仍要数范行准的论述。 (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18~241页)由于这是一个纯粹医学史的论题,笔者甚少个人新见,故于此不做详论,所述也主要以参考前贤之说为主。
1700712790
1700712791
[3] 有关争议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24~233页。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转述。
1700712792
1700712793
[4] 叶桂:《温热论》,见《吴中医集·温病类》,154页。该著首刊于唐笠山的《吴医汇讲》,题名《温证论治》。
1700712794
1700712795
[5] 有关叶氏在诊断、治疗的贡献可参见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160~164页。
1700712796
1700712797
[6] 参见陆以湉:《冷庐医话考注》,卷1,11页,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
1700712798
1700712799
[7] 参见张孝芳:《“扫叶”“踏雪”辨》,载《中华医史杂志》,1985(2)。
1700712800
1700712801
[8] 吴瑭:《温病条辨》,卷首,6页。
1700712802
1700712803
[9] 吴瑭:《温病条辨》,卷2,71~72页。
1700712804
1700712805
[10] 以上论述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18~241页;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305~309页;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149~184页;廖育群:《岐黄医道》,166~173页;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609~612页;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205~211页;廖育群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史纲·医学卷》,185~189页。
1700712806
1700712807
[11] 比如真霍乱传入,白喉渐趋盛行,烂喉痧虽至少在18世纪初已在江南出现,但影响的扩大似乎也出现在嘉道以后。
1700712808
1700712809
[12] 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39~240页。
1700712810
1700712811
[13] 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40页。
1700712812
1700712813
[14] 当然,这类著作并不始于此时,比如专门的天花、麻疹论著清以前就早已存在,特别是痘症类著作已是非常习见,不过,这类疫病在当时一般并不包括在温病之内。另外,麻疹在清中期以前也大多包括在痘症之中,专论麻疹的医书大量出现,也是乾隆中期以后的事。
1700712814
1700712815
[15] 以上三著均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
1700712816
1700712817
[16] 以上二著见《中国医学大成》,第6册。
1700712818
1700712819
[17] 该书为一般的喉科类著作,不过是我国现存记载白喉的最早的医书。虽道光十九年苏城喜墨斋刊本是目前所见最早刊本,不过该书津门冯相菜序中曾言:“嘉庆乙亥(二十年)春……适友人过访,出《重楼玉钥》示曰……”,可见成书时间当在嘉庆二十年之前。(郑梅涧:《重楼玉钥·原叙》,2页)
1700712820
1700712821
[18] 以上论著虽不少非江南人所著,不过其中大多言及其著与江浙嘉道以后白喉流行有关,而此处旨在表明传统医界对新出现疾病的应变能力,毋庸过分拘泥畛域,故一并列入。有关这些著作的集中简要的介绍可参见庄树藩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67~68、150页。
1700712822
1700712823
[19] 见《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第4册。
1700712824
1700712825
[20] 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1700712826
1700712827
[21] 见《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第4册。
1700712828
1700712829
[22] 见庄树藩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207页。
1700712830
1700712831
[23] 见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7册。
1700712832
1700712833
[24] 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1700712834
1700712835
[25] 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
上一页 ]
[ :1.7007127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