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0212
1700730213
词解 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1700730214
1700730215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1700730216
1700730217
③正气:指四时正常的气候。
1700730218
1700730219
④君子:指能注意摄生的人。
1700730220
1700730221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1700730222
1700730223
⑥触冒:即感触冒犯之意。
1700730224
1700730225
⑦毒:为害的意思。
1700730226
1700730227
[校勘] “冰列”成本作“冷冽”,《千金方》作“凛冽”。
1700730228
1700730229
[语译] “阴阳大论”说:春季气候温和,夏季气候炎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气候凛冽,这是四时气候变化的正常顺序。冬天的气候严寒,一切生物皆自动的收藏伏匿,因此懂得养生的人,也注意防护周密,就可不被寒邪所伤,反之感受了寒邪,就叫做伤寒病。其实春温、夏暑、秋燥、冬寒这四时的气候,皆可以使人致病,而这里所以特别提出伤寒为害者,因为它是严厉肃杀之气,是最厉害的致病因素的缘故。
1700730230
1700730231
[提要] 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和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1700730232
1700730233
[浅释]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递,万物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乎阳。”这是古人从自然界寒暑递变,阴阳消长的现象,认识到人体生长收藏的生理动态,必须随着气候的转变而调节适应,才不致受到六淫的影响而发生疾病。冬三月阳气潜藏,纯阴用事,地坼水冰,寒风凛冽,在这时候,必须根据冬季气候严寒的特点,注意摄养身体,不使阳气外泄,庶不致被寒邪所伤。按照冬季养生御寒,以预防疾病的原则,推论到其他季节,当然也不例外。只有适应每个季节气候的特点,才不致被外邪所侵袭,不然的话,春风、夏暑、秋燥,无不可以致病,不但冬寒如此。
1700730234
1700730235
[选注] 汪苓友:《内经》“本论”中语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愚以仲景所云温和者,即是风气,其令为春而主生;云暑热者,即是暑气,其令为夏而主长;云清凉者,即是燥气,其令为秋而主收;云冷冽者,即是寒气,其令为冬而主藏。其不言湿气者,已具于四季之中,而生长收藏之道备焉,故云四时正气之序……冬气冷冽而为寒,则其令主藏,养生君子亦宜效万物而深藏。固密者,居处周密也,处不周密,则触冒严寒之气,所以谓之伤寒。
1700730236
1700730237
又: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此谓四时之气,成注以秋气为湿,误矣。愚以湿气,即具于长夏及四季之中,此言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不独冬时之有伤寒也。
1700730238
1700730239
王朴庄:此言不善摄生者,正气亦能为病也,非指四时逆气言。
1700730240
1700730241
[按语]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是四时气候的正常变化,一般并不致病,只有当调摄不慎,才会生病。因此,本条主旨是示人应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特点进行调摄身体,庶可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这一精神,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不应当以人废言,即使是王叔和所作,也不应否定。汪注析理极是,王氏注语也颇切要。
1700730242
1700730243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①也。(81)
1700730244
1700730245
词解 ①时行之气:指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凡由气候不正,引起很多人发生症状相似的疾病,称为时行病。
1700730246
1700730247
[校勘] “春夏多温热病者”,成本无“者”字。
1700730248
1700730249
[语译] 受寒以后,即时发病的叫做伤寒。如果未即时发病,寒毒藏在人体肌肉皮肤之间,到了春天发病的,就变成为温病;到了夏天发病的,就变成为暑病。暑病的热势最高重于温病。所以劳苦的人,在春夏多患温热病,正是由于冬天受寒,寒毒蕴藏而致,它不是时行之邪所致的疾病。
1700730250
1700730251
[提要] 本条以冬日感寒,随着发病季节的不同,区别伤寒,温病和暑病。
1700730252
1700730253
[浅释] 冬季触冒寒邪,有感而即发与伏而后发的不同:感寒即病者,邪客皮肤,伤及营卫,以致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的,称为伤寒。其感而不即病者,因鉴于邪自皮毛而受,因推断为“寒毒藏于肌肤”,其实并非真是寒毒内藏,但是人体阳气为寒邪所遏,已伏下以后为温病、暑病的远因,及至次年春季阳气升浮,于是发生温病。也有春季未病,至夏季暑热之时,郁遏已久的阳气随炎暑而外发,即为暑病。暑病和温病,除了发病季节的区分,还有暑病的热势重于温病,也可作为参考。正由于劳苦的人,缺食少衣,冬季触冒霜雪,涉水履冰,受寒的机会极多,所以春夏多患温热疾病,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不必拘泥。然而,这类温病、暑病,人体内已先有变化,与单纯的感受温邪、暑邪而病,确实有所差异,所以又提出“此非时行之气也”的论断。无论在病因学上还是在诊断学上,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700730254
1700730255
[选注] 庞安常: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力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成病矣。其即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即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因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因暑湿而变,名曰湿病也;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1700730256
1700730257
王安道: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
1700730258
1700730259
又: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当,始可以言治矣。一或未明,而曰不误于人,吾未之信也。且如伤寒,此以病因而为病名者也;温病、热病,此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者也。由三者皆起于感寒,或者通以伤寒称之。夫通称伤寒者,原其因之同耳。至于用药,则不可一例而施也……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独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处水解散、大黄汤、千金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兼治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
1700730260
1700730261
[按语] 伤寒这一病名,有广、狭两种涵义,本条前节所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就是指的狭义伤寒,不即病而到了春天发为温病,到了夏天发为暑病,乃是属于广义伤寒的范围。正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如《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都是指的广义伤寒。由于发病季节不一,因而分列各种病名。庞氏关于寒毒藏于肌肤与随时变病等问题都有阐发,王氏提出病因、病名、病形三个不同概念,据以说明伤寒与温、暑的异同,析理尤其精辟,不但明确了温、暑病的发病特点,而且突出了温、暑病的治疗大法和列举了一些代表方剂,颇能补《伤寒例》的不足。
[
上一页 ]
[ :1.700730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