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0612e+09
1700730612 [浅释] 在感受了寒邪以后,又感了另一种病邪,因而变为其他病的,就不能按照单纯伤寒的治法去治疗,而应该根据坏病的脉证,探求出主要病机,随机论治。本条举出重感异气的变病有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四种。尺脉为阴,寸脉为阳,脉阴阳指尺寸的部位而言,文中提出的四种脉象,于重感之前,也是属于倒装文法,实际是变病的脉象,只有这样理解,才有辨证意义。由此可知温疟的病因是重感寒邪,温疟的脉象是尺寸盛实有力。风温的病因是重感风邪,风温的脉象是寸脉浮滑,尺脉濡弱。温毒的病因是重感温热,温毒的脉象是寸脉洪数,尺脉实大。温疫的病因是重感温气,温疫的脉象是寸脉濡弱,尺脉弦紧。这四种更感异气的变病,以温毒的病情最重。尽管变病不一,但是总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只要能详细诊察当时的脉证,从中得出关键性的病机,然后选用相应的治法和方药,还是可能收得预期效果的。“脉之变证”的“脉”字,此处当作动词,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变病的证候。
1700730613
1700730614 [选注] 成无己:异气者,为先病未已,又感别异之气也,两邪相合,变为他病。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则为前病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疟。
1700730615
1700730616 又: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难经》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风来乘热,故变风温。
1700730617
1700730618 又:此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
1700730619
1700730620 又:此前热未已,又感温气者也,温热相合,变为温疫。
1700730621
1700730622 汪苓友:仲景言坏病止二条,有太阳病不解之坏病,有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之坏病,皆以发汗吐下温针,病仍不解,为医所坏,故云坏病。然仲景于两条之下,皆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岂有更感异气,变为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病,亦与坏病同一治法者耶!况仲景论中,但言治坏病之法,无治坏病之方,叔和偏以此四种温病,皆因冬伤于寒所发,且云,脉之变证,方治当如其所言,依坏病之法而治之。庶起叔和于今日,而求仲景治坏病之方,彼将何所指也。
1700730623
1700730624 又:按上四种温病,喻氏《尚论篇》已辨其妄,且此系叔和杜撰之文,愚因起而删之,免致后学于脉上寻此四病,又欲于仲景坏病条,求治温之方,徒增疑惑耳。
1700730625
1700730626 [按语] 成注随文解释,并引《内经》、《难经》言脉的内容,可供参考。四种温病的病因是否一定为重感异气?《伤寒例》之外还未见到相同的记载,多数注家皆持怀疑、否定态度,不独喻、汪二氏。重感变病的说法,理由确实不足,但由此提示病因的复杂性,尚有一定启发意义,应当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至于汪氏引用《伤寒论》由误治所造成的“坏病”来否定本条所说的“坏病”,其意似指四种变病不得称为坏病。其实“坏病”的含义,不过是指证候变乱复杂罢了,所以没有固定的治法和方剂。《伤寒论》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本条的“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以及“脉之变证,方治如说”,两者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指的治疗原则,而不是具体方法和方剂。由此可见,汪氏这一责难并不确切。
1700730627
1700730628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①,以成痼疾②,小儿女子,益以滋甚③。时气不和④,便当早言,寻其邪由⑤,及在腠理⑥,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96)
1700730629
1700730630 词解 ①隐忍冀差:“差”同“瘥”,对疾病隐瞒忍耐,希望能自己好转病愈。
1700730631
1700730632 ②痼疾:顽固不愈的久病。
1700730633
1700730634 ③滋甚:更加严重。
1700730635
1700730636 ④时气不和:指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违和。
1700730637
1700730638 ⑤寻其邪由:寻找致病的原因。
1700730639
1700730640 ⑥腠理:指肌肉皮肤间的纹理。
1700730641
1700730642 [校勘] “如或差迟”,成本作“若或差迟”。
1700730643
1700730644 [语译] 大凡有了疾病,应该即时治疗,如果不能即时求医诊治,而隐瞒着、忍耐着,希望侥幸自愈,往往因此而酿成积久难愈的病。尤其是小儿与妇女,更容易拖延不治,使病势更加严重。如果因外受时令之邪而身体不适,就应当及早告诉家里的人,请医生诊治。寻找致病原因,乘病邪还在腠理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很少有不愈的。如果病人隐瞒忍耐,过了许多日才说,病邪已经侵入脏腑,那就难于制止了。这是家中发生患病的人,应当考虑注意的要点。凡须制作汤药,不可拘泥时间的早晚,一旦感到有病,就应立即延医治疗,只有这样,才容易治愈。如或稍有拖延,病情就会发生变化,这时虽然要求医治,一定难于收效了。
1700730645
1700730646 [提要] 患病应当早治,切忌拖延。
1700730647
1700730648 [浅释] 本条针对患者有病拖延不治,希望侥幸获愈的心理,提出患病必须早治的意义,及失治的严重后果。有许多疾病,因为未能及时治疗,以致病邪日深,病势日重,而成为难以治愈的沉疴痼疾;尤其是小儿和妇女,由于小儿不能诉说病情,妇女多隐疾难言,因而失治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发生的疾病,病势发展很快,更应当注意早期治疗,以免病邪向里传变,酿成难以救治的危局。在服药方面,也不可拘于早晚,一感觉有病,就应随时医治,随时服药,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痊愈。否则,病情恶化以后,再去求医服药,就难于为力了。
1700730649
1700730650 [选注] 成无己: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可复制。《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此之谓也。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滋蔓。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缝会之中也。《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邪客于皮肤则邪气浮浅,易为散发,若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矣。《金匮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昔桓侯怠于皮肤之微疾,以致骨髓之病,家有患者,可不备虑。《千金》曰:“凡始觉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差。”
1700730651
1700730652 [按语] 成注极佳,足以证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1700730653
1700730654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97)
1700730655
1700730656 [语译] 服药不能依照规定的方法,任意违背医嘱,那就不必治疗。
1700730657
1700730658 [提要] 服药应当遵循医嘱。
1700730659
1700730660 [浅释] 临床治疗除了医家处方用药必须符合病情,是愈病的条件外,在煎药用水方面,煎药时间方面,投药先后方面,服药时间方面,药后调护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法度,这需要病家的密切配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否则,不仅难以收效,甚至发生其他变化。本条所述,正是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具体内容详见于《伤寒论》,这里从略。
1700730661
[ 上一页 ]  [ :1.7007306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