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2189e+09
1700732189 方中行:此乃默喻人以救服汤不如法,发汗不如经,因而生变者之微旨,读者当以意逆,斯则得之,毋徒影射可也。盖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经》曰“病必不除”,岂惟病不除,风愈得入而愈变剧,所以反烦,反,转也,言转加热闷也。先刺风池、风府者,预为杜塞风之门路也。
1700732190
1700732191 柯韵伯:桂枝汤煮取三升,初服者,先服一升也,却与者,尽其二升也。热郁于心胸者谓之烦;发于皮内者谓之热。麻黄证发热无汗,热全在表;桂枝证发热汗出,便见内烦。服汤反烦而外热不解,非桂枝汤不当用也,以外盛之风邪重,内之阳气亦重耳。风邪本自项入,必刺风池、风府,疏通来路,以出其邪,仍与桂枝汤以和营卫。
1700732192
1700732193 [按语] 初服桂枝汤,何以会反烦?方氏认为是服不如法,汗不如经;徐灵胎认为风邪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陈氏认为桂枝汤不能治经脉之病。不难看出,方氏着眼于服法,徐氏着眼于邪处部位,陈氏着眼于方剂作用的短处,都有可能,合参更好。怎样辨证?魏氏明确指出“言不解,太阳表证俱在,但添一烦”,深得要领,极有启发帮助。关于刺风池、风府的作用如何?注家的分歧较大,方氏认为“预为杜塞风之门路也”。柯氏认为“疏通来路,以出其邪”。陈氏认为泻经中之热。徐氏认为刺之以泄经气。看来方氏之说比较牵强,柯、陈、徐等的意见比较相近,但陈氏泻经中之热的说法,尚嫌不够确切,本证心烦并非因为邪热,如果属热,怎么能续服桂枝汤。
1700732194
170073219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①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1700732196
1700732197 词解 ①脉洪大:指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1700732198
1700732199 [校勘] 《玉函经》、《脉经》、成本“似”字作“为”。《脉经》“脉洪大者”作“若脉但洪大者”。“再”字下《脉经》有“三”字。
1700732200
1700732201 [语译] 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流漓,脉象洪大,表证仍在,仍可用桂枝汤,应遵照服药的调护方法。假如恶寒发热似疟,一日两次发作的,还须得汗始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1700732202
1700732203 [提要] 服桂枝汤不如法,两种变局的治法。
1700732204
1700732205 [浅释] 太阳中风证,治用桂枝汤,因未能按照服药方法,以致大汗流漓,而病不除。这时候由于大汗伤津,最易化热而演变为阳明病,脉象洪大是阳明热证的主脉,可是提出的治疗方案却是与桂枝汤,如前法。这一治疗方案是否可行?值得研究。首先要知道,阳明热证必然具有大渴引饮,口舌干燥等证,如果不伴有这些证候,仅是大汗出,脉洪大,就不会是阳明病,那么,不是阳明病,何以会脉洪大呢?这是大汗出而阳气浮盛于外的缘故,切不要误认为阳明病,而应当仍用原方,但一定要按照服桂枝汤的调护方法。同是脉洪大,一属表属寒,一属里属热;表里寒热,完全相反,万一辨证不清,的确有毫厘千里之误。但是只要真正掌握了具体分析的辨证方法,则也不难诊断。同时也可看出,脉浮缓是桂枝证之常,脉洪大是桂枝证之变,一个好的医生,不但能知常,而且能识变,本条以至《伤寒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示人知常识变的典范。
1700732206
1700732207 以上是大汗出病不解的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大汗出后,肌腠复闭,正邪相争,出现寒热间歇一日发作两次,形似疟疾,实际不是疟疾,仍属于表证未解,治疗当然仍须解表,不过由于大汗出之后,表闭的程度轻,因而不用桂麻各半汤,而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虽同而方则异,这又体现了选择方药也极有分寸,如果有法无方,同样也会影响疗效。由此可见,理法方药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要想提高临床疗效,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容忽视。
1700732208
1700732209 [选注] 《金鉴》: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营卫之汗,其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1700732210
1700732211 尤在泾:服桂枝汤,汗虽大出而邪不去,所谓如水淋漓,病必不除也。若脉洪大则邪犹甚,故宜更与桂枝汤取汗,如前法者,如啜热稀粥,温覆取汗之法也。若其人病形如疟,而一日再发,则正气内胜,邪气欲退之征,设得汗出,其邪必从表解,然非重剂所可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助正而兼散邪,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汗之轻剂也。
1700732212
1700732213
1700732214
1700732215 柯韵伯:服桂枝汤,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大汗出,病必不除矣。然服桂枝后大汗,仍可用之更汗,非若麻黄之不可复用也。即大汗出后,脉洪大,大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此大汗未止,内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证未罢,当仍与之,乘其势而更汗之,汗自,邪不留矣。是法也,可以发汗,汗生于谷也,即可以止汗,精胜而邪却也。若不用此法,使风寒乘汗客于玄府,必复恶寒发热如疟状。然疟发作有时,日不再发;此则风气留其处,故日再发耳。必倍加桂枝以解肌,少与麻黄以开表,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也,此又服桂枝后少加麻黄之一法。
1700732216
1700732217 [按语] 诸注均理明词达,既能突出辨证要点,又能阐明方药意义,意见基本一致,合参更臻全面。
1700732218
1700732219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1700732220
1700732221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1700732222
1700732223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1700732224
1700732225 [校勘] 《千金翼方》“杏仁去皮尖”下有“两仁者”三字。成本自“本云”下二十九字无。《玉函经》“本云”作“本方”。
1700732226
1700732227 [医案选录] 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去节麻黄三钱,桂枝六钱,炙甘草三钱,杏仁五钱,生姜六片,大枣二枚。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录自《吴鞠通医案》)
1700732228
1700732229 按:头痛恶寒脉紧是麻黄汤证,肢冷舌色淡,显系阳虚体质,表证虽急,但又不宜峻发,吴氏用方之目的,不外以桂枝汤顾护不足之阳气,麻黄汤疏散表邪,两者相互为用,于此可以看出,吴氏运用古方,是非常活泼和富有创造性的。
1700732230
1700732231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①,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1700732232
1700732233 词解 ①大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烦渴的厉害,不解是病未愈的意思。
1700732234
1700732235 [校勘] 《玉函经》、《脉经》“脉”字上有“若”字。《脉经》、《千金翼方》作“白虎汤”。
1700732236
1700732237 [语译] 太阳病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大汗出之后,出现心烦大渴而病不解,脉象洪大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1700732238
[ 上一页 ]  [ :1.7007321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