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2662
1700732663
喻嘉言:麻黄发汗散邪,其力最猛,故以桂枝监之,甘草和之,而用杏仁润下,以止喘逆。然亦但取微似汗,不须啜热稀粥,正如驭六马,执辔惟谨,但虞其泛轶耳。
1700732664
1700732665
方中行:麻黄者,突阵擒敌之大将也,桂枝者,运筹帷幄之参军也,故委之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之以桂枝,节制之妙也。甘草和中而除热,杏仁下气而定喘。惟麻黄有专功之能,故不须啜粥之助。
1700732666
1700732667
汪苓友:麻黄汤内用桂枝者,以寒伤营,桂枝亦营中药,能通血脉而发散寒邪,兼佐麻黄,而泻营卫中之邪实。盖风寒在表,营卫俱实,肌肤燎热,头疼项强,腰脊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者,必须用之。其汤中用杏仁者,以利喘也。用甘草者,和营卫也。且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炙甘草有补虚之义,大抵古人用疏利之药,必少兼补药,有如调胃承气汤中,亦用炙甘草,即此意也。
1700732668
1700732669
尤在泾:人之伤于寒也,阳气郁而成热,皮肤闭而成实。麻黄轻以去实,辛以散寒,温以行阳。杏仁佐麻黄,达肺气,泄皮毛,止喘急,王好古谓其治卫实之药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之耳。
1700732670
1700732671
钱天来:麻黄气味轻薄,辛温发散,肺经开鬼门之专药也,杏仁苦辛,滑利肺气之要药也。仲景治太阳伤寒,皆用手太阴药者,以肺主皮毛故也。用甘草者,《经》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是也。一剂之中,惟桂枝为卫分解肌之药,而能与麻黄同发营分之汗者,以卫居营外,寒邪由卫入营,故脉阴阳俱紧,阳脉紧则卫分受伤,阴脉紧则邪伤营分,所以欲发营内之寒邪,先开卫间之出路,方能引邪由营达卫,汗出而解也……奈何前辈见仲景用之以发太阳之汗,遂以为足太阳药。又以麻黄为发汗之药,桂枝为固卫止汗之药,若桂枝果能止汗,仲景岂反用之以助麻黄而发汗耶。后人有用麻黄而监之以桂枝,见节制之妙,更有驭六马而执辔唯谨,恒虞其泛轶之说,岂理也哉!
1700732672
1700732673
章虚谷:因此方纯乎发表,故先煮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遍,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故甘草只用一两,不同桂枝汤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为调营卫之法,此为治寒伤营之主方也。
1700732674
1700732675
[按语] 本方药仅四味,配伍严谨,功效卓著,正如徐灵胎所说:“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阳诸症,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经方。”可是由于众多注家的议论发挥,形成了许多分歧意见,直至目前,认识仍然难以一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麻桂的配伍作用,桂枝佐麻黄是增强发汗作用,还是限制发汗作用,方、喻、尤等皆主张是监制作用,持这种说法的注家不少,看来理由是不足的。许宏早就主张用桂枝是助麻黄发汗;汪苓友并且提出桂枝助麻黄发汗的机制是“通血脉发散寒邪”;钱氏经过由病理特点到治疗用药的分析,得出桂枝之用有利于发汗,而不是限制,最后对监制说提出了批判。二是麻黄汤是否专用于寒伤营?寒伤营说比较牵强,至少是局限、片面的。早在许叔微《本事方》已经作出了比较客观的结论:“仲景以麻黄发其汗,又以桂枝、甘草助其发散,欲涤除内外之邪,营卫之病尔。大抵二药皆发汗,而桂枝则发其卫之邪,麻黄并营卫治之,亦自有深浅也。”三是麻黄汤的运用问题,大多注家皆提出麻黄汤是发汗峻剂,以致长期成为置而不用的状况,有些医家畏麻、桂如虎,终身不敢一试。麻、桂二方相较,麻黄汤能够直接发汗,当然比桂枝汤必须温覆、啜粥才能出汗的力量为强。所以《伤寒论》于麻黄汤服法提出不须啜粥,覆取微似汗,因为有直接发汗作用,自然无须啜粥助汗;只说覆取微似汗,而不是温覆,这表明目的不在于过多的出汗,尤其是“微似汗”值得注意,如果是峻汗,怎么可能仅是微似汗呢?由此可见,汗而曰峻,也完全是注家的画蛇添足,实在害人不浅。至于本方是否为治太阳伤寒的专剂呢?由于方剂首见于太阳伤寒条,因而都从伤寒解释方义,以致陈陈相因,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大大约束了本方的应用范围。其实,李时珍就已指出“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综合治疗咳喘的方剂,许多方中皆有麻、杏、桂、甘这四味药,实际都是麻黄汤的加减化裁,只是未提麻黄汤的名称罢了。所以,不应被峻汗印定眼目而因噎废食。关于麻黄的先煎去沫问题,除了“恐令人烦”的传统说法外,近代张锡纯说过“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缓麻黄发表之性也”。但也不过是推测而已。究竟机理如何,还应当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1700732676
1700732677
[本方应用范围] ①流行性感冒。②冷风哮喘,寒闭失音。③风寒湿痹痛。④鼻炎,结膜炎。⑤小儿夜尿症。
1700732678
1700732679
[医案选录] 王小九,男,1岁,发热四日,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常规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冬眠灵等,未愈。刻诊体温37.6℃,咳嗽,鼻有清涕,苔薄白,舌质如常,指纹见于风气两关,色红,二便一般,除发热外,别无热象。辨证为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治拟辛温宣达法,方用麻黄汤加化痰降气之品。麻黄3克,杏仁9克,桂枝5克,炙甘草3克,苏子6克,橘红3克。一剂。
1700732680
1700732681
药后热退,体温正常,咳嗽轻减,但夜寐烦扰哭闹。苔中部薄腻,此表解而里未和,胃不和则卧不安,非病势加剧也,原方增损再进。上方去麻黄、苏子,加白芍5克、生姜5克、半夏6克、神曲6克。一剂愈。[《中国农村医学》,1981,(1):43]
1700732682
1700732683
按:传统上称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临床较少使用,其实麻黄汤不但用于太阳病风寒表实证,对风寒袭肺的气喘、咳嗽,也颇有效。本案虽西医诊断为肺炎,但并不等于肺热证,只要辨证属于风寒,放胆用之,收效卓著。或认为麻黄汤禁例九条之多,正说明难用;实际上仅有一点,挟正虚者忌用。如脉证均无虚象,是不须避忌的。
1700732684
170073268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1700732686
1700732687
[校勘] 《玉函经》、成本“汤”字下有“主之”两字。
1700732688
1700732689
[语译] 太阳和阳明同时发病,气喘而胸部满闷的,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不可用下法。
1700732690
1700732691
[提要]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治法。
1700732692
1700732693
[浅释] 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是腹满,而是胸满,则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而应治以宣肺解表,故宜用麻黄汤发汗,表邪解则喘满自除。
1700732694
1700732695
[选注] 汪苓友:病因喘而致胸满,胸前者,虽为阳明之部分,其实乃肺之室也。喘而胸满,则肺气必实而胀,所以李东璧《本草》云:“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彼盖以喘而胸满,为肺有火邪实热之证,汤中有麻黄杏仁,专于泄肺利气,肺气泄利,则喘逆自平,又何有于阳明之胸满耶!
1700732696
1700732697
方中行:肺主气,气逆则喘,喘甚则肺胀,胸满者,肺胀也。胸乃阳明之部分,喘乃太阳伤寒之本病,以喘不除,甚而至于胸满,故曰合病。然肺不属太阳阳明,而太阳阳明合病之伤寒,病全在肺,何也?曰:肺为五脏之华盖,内受诸经百脉之朝会,其脏金,其性寒,寒邪凑于荣,肺以寒召寒,类应故也。不可下者,喘来自太阳之初,满惟在胸,不在胃也。
1700732698
1700732699
《金鉴》: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
1700732700
1700732701
[按语] 太阳、阳明都有喘证,属太阳的治当发汗,属阳明的治当攻下,本条主要示人治疗喘证,必须辨清表里,辨表里的依据是注意满的部位。诸注一致意见,喘因肺气实,肺气实胀故胸满。胸乃阳明之部分,喘而胸满,所以说是太阳阳明合病。
1700732702
1700732703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1700732704
1700732705
[校勘] 《玉函经》、《千金翼方》“以去”作“已去”,“脉”字上有“其”字。“外已解也”《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作“此为外解”。
1700732706
1700732707
[语译] 太阳病,已经过了十日,见到脉象浮细而喜欢睡眠的,这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感到胸部满闷而胁部疼痛的,可治以小柴胡汤;如果脉象但浮而不细的,乃表邪未尽,仍可治以麻黄汤。
1700732708
1700732709
[提要] 太阳病病程较长,可能有三种不同转归。
1700732710
1700732711
[浅释] 本条内容分三段论述,同样是示人动态分析病情、病势的方法。
[
上一页 ]
[ :1.7007326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