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3039e+09
1700733039
1700733040 黄坤载:发热无汗而脉浮紧,是宜麻黄汤发汗以泄卫郁。若失服麻黄,皮毛束闭,卫郁莫泄,蓄极思通,势必逆冲鼻窍而为衄证,自衄则卫泄而病愈矣。
1700733041
1700733042 [按语] 表证因自衄而获得痊愈,主要机转不外表气郁闭,邪气被遏,假衄血为泄邪之道路。而造成表闭不得外解,则多由于应汗而失汗,《金鉴》云:“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营。”黄氏云:“卫郁莫泄,蓄极思通。”都说明这一问题。由此也可以体会到早期治疗,因势利导的重要意义。
1700733043
1700733044 二阳并病①,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②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
1700733045
1700733046 词解 ①并病: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到另一经证候的,叫做并病。
1700733047
1700733048 ②缘缘:音“元”,形容词,不断的意思。
1700733049
1700733050 ③怫郁:“怫”音“怫”,郁也。魏《乐府·苦寒行》有“我心何怫郁”句,此处就是遏郁的意思。
1700733051
1700733052 [校勘] 《玉函经》“在表”两字作“不得越”,没有“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两句。《脉经》作“若发汗不大彻”。《玉函经》、《脉经》“故知”作“故知之”。
1700733053
1700733054 [语译] 太阳阳明并病,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就用了发汗方法,但是汗出未透,因而病邪内传,转属阳明,继而微微汗出,不恶寒。如果太阳表证未罢的,不可用攻下方法,使用下法就犯了治疗错误。这时只可用小发汗之法。假使病人的面色不断发红,是阳气遏郁在表,应当用熏法解除之。如发汗不透,虽有汗也微不足道,则表邪怫郁,无从外解,当汗出而不汗出,病人躁烦不安,不知何处疼痛,忽觉在腹中,忽觉在四肢,按摸之却无所得,病人气息短促,只能坐而不能平卧,这是因为汗出不透的缘故,再发其汗就可痊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呢?因为脉象涩而不畅,所以知是汗出不彻。
1700733055
1700733056 [提要] 二阳并病的成因、特征和治疗的宜忌。
1700733057
1700733058 [浅释] 本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说明二阳并病的成因与临床特征。太阳病本当发汗,但用药不当,或病重药轻,或服药不如法,以致汗出不透,太阳表邪未得尽解,而邪势内传,转属阳明;于是由太阳之无汗,转为阳明之自汗出,由太阳之恶寒,转为阳明之不恶寒。二是阐述二阳并病的治法与禁忌。太阳表证并发阳明里实证,治应先解其表,后攻其里。太阳表证未罢的,不可用下法,但阳明证已见,又不宜峻剂发汗,只可用小发汗法。如果先用下法,就会表邪内陷,造成结胸、痞利等许多变证。太阳表证未解的标志是面色缘缘正赤,乃阳气怫郁于表所致,可用熏法取汗,以达到解表的目的。三是补充汗出不彻还可以发生的另一种证候,所谓不足言,指汗出很少,微不足道,那就使邪气遏郁于肌腠之中,营卫不能通畅,因而躁烦不安,游走疼痛,乍在腹中,乍在四肢,以手摸按,得不到固定的痛处。由于表气郁塞,则肺气遏阻而气息短促,但能坐位而不能平卧。这也是汗出不彻的缘故,不可误认为是其他病变,只须再发其汗,就可诸证全除。最后又以问答方式,指出汗出不彻的脉象涩而不畅,以资佐证。这种涩脉是因营卫流行不畅,必然涩而有力,与血虚的涩而无力不同,应注意区别。
1700733059
1700733060
1700733061 [选注] 成无己:太阳病未解,转并入阳阴,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1700733062
1700733063 表15 二阳并病的成因、证治简表
1700733064
1700733065
1700733066
1700733067
1700733068 汪苓友:风寒之邪,始入一经,复传一经,两经相并而同病者,谓之并病。今者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经初得病之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不彻者,不透也。惟不彻,因转属阳明而成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似乎太阳经证已罢,传入阳明之府,为可下矣;殊不知汗出尚微,虽不恶寒,太阳之邪犹未尽解,故云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谓下之不以理也。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谓先解其表也。设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者,成注云:“阳明之经循面”,面正赤,则阳明之邪亦在于经,二阳相并,其气怫郁,邪甚于表也,此不但小发汗,当用熏解之法以大发之。况此发汗不彻之证,其人阳气怫郁不得宣越不足言也。不足言者,犹言势所必至,不须说也。直是当汗不汗,成注所云“邪无从出,壅甚于经”,其人不但面赤,内作郁热,而且躁且烦也。邪循经行,痛无常处,故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也。短气者,邪热壅而气促急也,但坐者,不得卧也,此系太阳阳明二经之汗不彻故也。再发汗则愈者,谓太阳初得病时,发汗之方不宜再用,当更方以兼发阳明之汗则愈。盖此条病,始终是一汗出不彻之证,何以知之?以脉涩,故知之也。夫汗出不彻,营气不得条达,则脉涩。《条辨》以涩脉作血虚解,大误。
1700733069
1700733070 沈目南:初病太阳发汗不彻,转入阳明,接续自微汗出而不恶寒,乃太阳之邪,并于阳明之府矣。或见阳明证,而太阳尚未全解,为太阳未罢,当治太阳,使邪不传阳明为尚;若反下阳明,则变结胸、痞气、协热下利,而为逆也,故谓可小发汗,以解太阳之邪也。设面色缘缘正赤,乃寒邪深重,阳气怫郁,在于太阳阳明经表之间,又非汗出不彻之比,乃当汗不汗之故,另当解之熏之,此非小发其汗之治,所以叮咛不可以汗出不彻,泥为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也。然何以知汗出不彻之证?其人必显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乃是汗出不彻,为二阳并病,更发其汗即愈。然何以知汗出不彻,因脉涩故知也。盖先时发汗,邪未散而津液已伤,气滞不流,则紧脉转变为涩,故知之也。
1700733071
1700733072 尤在泾:太阳得病时,发汗不彻,则邪气不得外出,而反内走阳明,此并之由也。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此阳明证续见,乃并之证也。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所谓本当发汗,而反下之,此为逆是也。如是者可小发汗,以病兼阳明,故不可大汗而可小发,此并病之治也。若发其小汗已,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而不得越散,当解之熏之,以助其散,又并病之治也。发汗不彻下,疑脱一“彻”字,谓发汗不彻,虽彻而不足云彻,犹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文。汗出不彻,则阳气怫郁不得越;阳不得越,则当汗而不得汗。于是邪无从出,攻走无常,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也。短气者,表不得泄,肺气不宣也。坐、犹缘也,言躁烦短气等证,但缘汗出不彻所致,故当更发其汗,则邪气外达而愈,非特熏解所能已其疾矣。以面色缘缘正赤者,邪气怫郁躯壳之表;躁烦短气者,邪气怫郁躯壳之里也。按《内经》云:“脉滑者多汗。”又曰:“脉涩者,阴气少,阳气多也。”夫汗出于阳,而生于阴,因诊其脉涩,而知其汗出不彻也,此又并病之治也。
1700733073
1700733074 唐容川:盖第二段是言若非阳明并病,而止是太阳经发汗不彻,则无面色缘缘正赤之形,是不足言为阳气不得越也。此数句是文法剥换处,将上段撇去,以下乃言此是太阳经病本当汗出,使卫气外散而解,今因当汗不汗,则卫气与邪停于膜腠之中,内膜通于包络,汗当外出而内犯则烦躁;外膜即周身之腠理,故周身不知痛处,乍在腹中,是并入内膜也,乍在四肢,是游走外膜而并于四肢也,按之不可得,是在膜腠中,往来无定也。人身膜腠,内外上下贯彻无遗,故在膜腠中乃有此象。此是何物在膜腠中?只是汗留于内,汗者,卫阳,发于膀胱中,乃水所化之气,此气不出,则停而为饮,凡有饮者皆短气,故其人短气,但坐而不得卧,卧则气更逆,与欬逆倚息不得卧同例。所以然者,总由汗出不彻,故停为饮,更发其汗则愈。合观此条,上一段是阳明有热,郁于肌肉中;下一段是少阳膜腠内,有水气游移不定,一是不汗而闭其火,一是留滞为水,读者正当分辨。
1700733075
1700733076 朱肱:若发汗不大彻,则阳气怫郁不得越散,当汗不汗,烦躁不知痛处,其人短气但坐,盖以汗出不彻故也,更以麻黄汤发其汗则愈。
1700733077
1700733078 章虚谷:总因邪郁,扰乱气血,随经络流走,故按之不可得。而肺气郁逆,故短气,但坐不得卧,虽病状变幻,皆由汗出不彻之故,更发其汗则愈。营行脉中,以脉涩,故知邪滞营分而汗出不彻也。
1700733079
1700733080 [按语] 各家对二阳并病的成因与表证未罢不可攻下的认识都是一致的,惟对于“不足言”的解释略有分歧,但不影响主要精神的理解,可并存无碍。其中最大分歧是对“但坐”的理解:一是指原因,如成氏解为但责,尤氏解为但缘,都是因的意思。持这一说法的注家极多,方有执、程郊倩、张隐庵、张令韶、秦皇士、高学山、钱天来、黄坤载、陈修园、《医宗金鉴》等都从因字解释。二是作为症状,如选注中所引的汪、唐、章等注皆将但坐与不得卧连在一起,唐氏更指出“与咳逆倚息不得卧”同例。朱肱的解释尤其明确,“短气但坐,盖以汗出不彻故也”。从下文“以汗出不彻故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前面若加上但坐二字,反而累赘。因此,我们认为作原因解不如作症状解合理。另外,关于“不知痛处”,基本上同意成、尤等注的分析,但是对唐氏“膜腠中有水气”的说法,亦颇赞同,因为临床常会见到一些神经症病人,也有不知痛处的表现,往往与水饮有关,治以通阳化饮的方药,有时能收到显著效果。本条强调“更发汗则愈”,值得一试。
1700733081
1700733082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①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1700733083
1700733084 词解 ①须:等待的意思。
1700733085
1700733086 [校勘] 《玉函经》“乃”字作“而”字。
1700733087
1700733088 [语译] 脉象浮数的,照理应当使邪气从汗出而解,假使误用下法,以致发生身体重、心悸动的,就不可再用发汗方法。应该是自动汗出,其病乃得解除。所以是这样,因为尺脉微弱,这是里气不足的标志,等待表里之气趋于恢复,津液通和,便会自动汗出而愈。
[ 上一页 ]  [ :1.7007330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