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3089
1700733090
[提要] 表证误下后,见身重、心悸、尺脉微的,不能再用发汗,可以等待自汗出而愈。
1700733091
1700733092
[浅释] 此举脉象浮数的表证,误用攻下,里气因下而虚,出现身重心悸尺脉微弱,此时即使邪未全陷而表证仍在,也不可用发汗法,否则,必犯虚虚之戒而生他变。特提出“尺中脉微”,表明脉证必须合参的重要意义。不过本条的里虚程度尚不太甚,所以可等待里虚自复,津液自和,就可能自汗出而愈,此即《内经》“待其来复”之旨。前条脉涩,为表郁而营卫滞涩之征,故须更发汗始愈;本条脉微,为里气虚弱,故不可发汗,当待其自汗出而愈。
1700733093
1700733094
[选注] 程郊倩:《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浙恶寒。”言邪气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无疑矣。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惟损其胃气,虚其津液,而营血亏乏可知,其人尺中之脉必微。夫寸主表,尺主里,营主血,而对之卫,则亦为里,今脉虽浮数,而尺中则微,是为表实里虚,麻黄之伐营,为表里俱实者设,岂可更用之以虚其里乎!须用和表实里之法治之,使表里两实,则津液自和,而邪无所容,不须发汗而自汗出愈矣。可见验脉之法,全凭尺寸相应,尺脉不但主乎营血,卫气亦出于下焦,而始行于中焦,凡验表里虚实汗下法于此,庶为得其所宜,不至犯其所禁也已。
1700733095
1700733096
尤在泾:脉浮数者,其病在表,法当汗出而愈,所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是也。若下之,邪入里而身重,气内虚而心悸者,表虽不解,不可以药发汗,当俟其汗自出而邪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为里虚不足,若更发汗,则并虚其表,里无护卫,而散亡随之矣;故必候其表里气复,津液通和,而后汗出而愈,岂可以药强迫之哉!
1700733097
1700733098
《金鉴》: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
1700733099
1700733100
[按语] 对“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必须活看,重点是教人不可用发汗方法,而不是消极等待。根据身重心悸脉微等里虚脉证,也可酌用一些温养里气如小建中汤之类,以促使里气早复而自汗出愈。如果坐失时机,也不是仲景本旨。
1700733101
1700733102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①,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1700733103
1700733104
词解 ①尺中迟者:指尺脉的至数一息不足四至,与紧相较,应是迟而无力。
1700733105
1700733106
[校勘] 《玉函经》“身疼”下有“头”字,“何以知然”作“何以故”,“荣气不足”上有“此为”二字,“血少”作“血气微少”。《脉经》“身”字下有“体”字。
1700733107
1700733108
[语译] 脉象浮紧,多为伤寒表实证,应当身体疼痛,可以用发汗法解表祛邪。假使尺脉迟的,不可用发汗的方法。为什么不可发汗?是因为荣血亏虚的缘故。
1700733109
1700733110
[提要] 营虚血少,不可发汗。
1700733111
1700733112
[浅释] 脉浮紧,身疼痛,为太阳伤寒的典型脉证,照理应当发汗使邪从表解,但是,必须寸关尺三部脉俱紧,邪实而正不虚始为切当,如果尺脉不紧,汗法就当慎用。前条因误下里虚,尺脉微,不可发汗;本条尺脉迟,亦不可发汗。因为尺脉迟,是营血不足的征象。《内经》说“夺血者无汗”,汗与血有着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营血不足患者,不可单纯使用汗法,否则就会营血更伤而发生其他变证。这里的尺中脉迟,乃与紧相较而言,不能单从至数理解,应含有微弱无力的精神在内,可与尺中脉微互参。既然是营血不足,那么,后世的养血发汗方法,当可斟酌使用。
1700733113
1700733114
[选注] 成无己:《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
1700733115
1700733116
方中行: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血,阴也,营主血,汗者血之液,尺迟不可发汗者,嫌夺血也。
1700733117
1700733118
周禹载:攻邪者,必顾其正,尺中迟则真阳必虚,而真阴亦少矣;肾为血脉之源,未有肾气虚而荣血反足者,尚可汗之以伤其液乎!建中之设,正谓此也。
1700733119
1700733120
柯韵伯:脉浮紧者,以脉法论当身疼痛,宜发其汗;然寸脉虽浮紧,而尺中迟,则不得据此法矣。尺主血,血少则营气不足,虽发汗决不能作汗,正气反虚,不特身疼不除,而亡血亡津液之变起矣。
1700733121
1700733122
张路玉: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小建中汤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设不解,不妨多与,俟尺中有力,乃与麻黄汗之可也。
1700733123
1700733124
[按语] 实践证明,尺脉迟弱为营虚血少,确实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应先治其虚,张、周等氏主张先用小建中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700733125
1700733126
[医案选录] 昔有乡人邱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病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用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与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至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录自《本事方》)
1700733127
1700733128
按:从许氏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本条的理论价值,不过在运用方剂时,还可以灵活变通化裁。观其用建中剂复加归、芪来滋养气血,就是从仲景甘药和之推演出来的;后世的益气发汗,养血发汗,又是从许氏法而推演出来的。
1700733129
1700733130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1700733131
1700733132
[校勘] 《玉函经》为“一云桂枝汤”,《脉经》作“桂枝汤”。
1700733133
1700733134
[语译] 脉象浮,是病邪在表,可以用麻黄汤以发其汗。
1700733135
1700733136
[提要] 表证脉浮,可以发汗。
1700733137
1700733138
[浅释] 正气抗邪于表,故脉应之而浮,因此,见到浮脉,即知邪在表,治当发汗解表。前37条已有“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和本条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必须明确这类突出脉象的条文,并非单纯凭脉定治,只是通过脉象说明病机、病势,因而举脉略证,临床仍当脉证合参,决不能仅据脉浮就用麻黄汤,何况同是脉浮,也有浮紧有力与浮缓无力的区别,浮紧才是麻黄证的脉,所以必须掌握论中文字的特点,才能避免局限片面,才能求得深入理解与获得完整的认识。
[
上一页 ]
[ :1.7007330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