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3139
1700733140
[选注] 成无己: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700733141
1700733142
方中行:表,太阳也。伤寒脉本紧,不紧而浮,则邪见还表,而欲散可知矣。发,拓而出之也,麻黄汤者,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之谓也。
1700733143
1700733144
程郊倩:脉浮无紧,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证为寒伤营之表病,则不妨略脉而详证,无汗可发汗,宜麻黄汤。
1700733145
1700733146
[按语] 方氏认为脉不紧而浮,为邪见还表而欲散的征象,这样的解释,不过是随文顺释,使后学的人,仍然无所适从。程氏认为应以证为主,不必泥定脉必浮紧,即使但浮不紧,只要证候具备,也可治以麻黄汤,比较合乎实际。
1700733147
1700733148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1700733149
1700733150
[语译] 脉象浮而数的,可以采取发汗的方法,宜用麻黄汤。
1700733151
1700733152
[提要] 表证脉浮数,也可用麻黄汤发汗。
1700733153
1700733154
[浅释] 本条与上条,同样是举脉略证,因此也应该与第三条、第三十五条联系起来看;否则浮数脉一般为风热在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怎么能用?须知此处脉浮数乃与脉浮紧相较而言,紧与数似乎迥异,其实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紧以脉之形、势言,数以脉之至数言,这是两种脉的区别;紧脉的脉形紧张脉势劲急,则必不迟缓,而是偏于快速,又是两种脉的联系,所以,脉浮数是说明脉形脉势不像浮紧脉那样紧张劲急,只要表证具备,同样也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当然,临床辨证必须确属表寒证,才可使用麻黄汤。
1700733155
1700733156
[选注] 方中行:浮与上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可发汗而宜麻黄汤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1700733157
1700733158
柯韵伯:数者,急也,即紧也。紧则为寒,指受寒而言;数则为热,指发热而言,词虽异而意则同。故脉浮紧者,即是麻黄汤证。
1700733159
1700733160
《金鉴》: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诚为主剂矣。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曰可发汗,则有商量斟酌之意焉。
1700733161
1700733162
黄坤载:浮为在表,表被风寒则宜汗。脉数即浮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
1700733163
1700733164
[按语] 本条脉浮数用麻黄汤发汗,注家的注释虽多,均难令人首肯。柯注数即紧,二者显然有别,怎么能完全等同?《金鉴》注略脉从证,说从证是正确的,说略脉则不符仲景原意,论中明明只举脉而未举证,怎么能说是略脉?黄注脉数即浮紧之变文,仅从文字变化解释,也不符实际。至于方注数为伤寒之欲传,尤不可从,果真是欲传化热,麻黄汤怎么能用?实际上本条和上条一样,都离不开脉证合参,只要证候已备,即使脉不是浮紧,而是但浮或浮数,也可用麻黄汤。如果不是麻黄证,而是风热表证,麻黄汤是绝对禁用的。
1700733165
1700733166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1700733167
1700733168
[校勘] 《玉函经》作“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千金翼方》同。《脉经》、《千金要方》“荣气和者”以下十八字作“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十二字。
1700733169
1700733170
[语译] 病人经常自汗出的,这是营气和,但营气虽和,而在外的卫气不和,由于卫气不能与营气谐和,所以常自汗出。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可以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趋于协调而愈,宜用桂枝汤。
1700733171
1700733172
[提要] 营卫不和所致常自汗出的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
1700733173
1700733174
[浅释] 一般说来,营卫不和是太阳表证病理矛盾的两个方面,或则卫强营弱,或则卫闭营郁,但也不是绝对的。本条即通过对病常自汗出这一病理机转的研讨,揭示其病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卫气,所谓“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就是非常深刻、极有意义的病机说明,也是辨证思想的具体体现。就营卫的生理来说,营卫都源于脾胃,营为水谷之清者,其精微之气出自中焦,流行脉中;卫是水谷之浊者,其精悍之气出自下焦,其气滑疾,循行脉外,而与营气相扶而行,故其气至阳而行,至阴而止,是卫气者,实营气之护卫,二者相胥而不可相失。卫气既病,而外不能固护于表,内不能和协于阴,营气虽欲内守而不可得,因而常自汗出;汗为阴液,常自汗出则营阴必伤,始虽营和无病,至此也营卫俱病了。所以欲纠正这一病理偏颇,在辛甘固表实卫的同时,仍须酸甘和营益阴,具有这两方面作用的方剂,舍桂枝汤莫属,虽然不是外感风寒的太阳表证,同样宜用桂枝汤。
1700733175
1700733176
[选注] 周汝鸣: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气血,气血者,则人身之根本乎!血何以为营,营行脉中,滋营之义也;气何以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义也。然则营与卫,岂独无所自来哉!曰:人受谷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卫之气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平旦以复会于气口,所谓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是二气恒相随而不相离也。夫惟血营气卫,常相流通,则人何病之有,一有窒碍,百病由此生矣。
1700733177
1700733178
1700733179
张令韶: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卫外而为固也。今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卫为阳,荣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荣自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荣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如夫妇之不调也。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
1700733180
1700733181
柯韵伯:发热时汗便出者,其营气不足,因阳邪下陷,阴不胜阳,故汗自出也。此无热而常自汗者,其营气本足,因阳气不固,不能卫外,故汗自出,当乘其汗正出时,用桂枝汤啜热稀粥,是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食入于阴,气长于阳也。阳气普遍,便能卫外而为固,汗不复出矣。和者,平也,谐者,合也。不和见卫强,不谐见营弱,弱则不能合,强则不能密,皆令自汗。但以有热、无热别之,以时出、常出辨之,总以桂枝汤啜热粥汗之。
1700733182
1700733183
徐灵胎:荣气和者,言荣气不病,非调和之和,故又申言之。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1700733184
1700733185
[按语] 诸家对营卫关系的论述,均阐发无遗蕴,徐氏“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二语,对于深入理解自汗的病机和发汗的作用尤有帮助。
1700733186
1700733187
[医案选录] 一商人患自汗证,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请东台虎阜名医王子政治疗,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觉得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乃予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卢洪宇整理)
1700733188
[
上一页 ]
[ :1.7007331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