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3189
按:桂枝汤调和营卫,善治营卫相离之汗,乃通过发汗使营卫相合,从而取得止汗的效果。观此案而益信。
1700733190
1700733191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1700733192
1700733193
[校勘] 《千金要方》“时发热”作“时时发热”。成本“桂枝汤”下有“主之”二字。
1700733194
1700733195
[语译]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只是时有发热而自汗出,久久不愈的,这是卫气不和的缘故。在发热汗出之前,先服桂枝汤以发其汗,就可痊愈。
1700733196
1700733197
[提要] 因卫气不和而时热汗出的治法。
1700733198
1700733199
1700733200
1700733201
1700733202
1700733203
[浅释] 本条与上条都是自汗出,但上条没有发热,比较容易诊断,非因外邪,而属于杂病范畴,本条却有时发热,自汗出,则很难肯定是外感抑是杂病?又何以不是经常发热,而是时发热,其病机究竟如何?是否属于阴虚里热?属于阳明燥实?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诊断?论中对此提出了两点:首先提出了“病人脏无他病”,舌淡口和,便纳如常,里和无病,这就排除了阴虚内热,排除了阳明燥实;再则交待了“而不愈者”,一以表明屡医乏效,足见以往的治法不当,一以表明病程较长。根据里证与参考治疗经过,从而得出本证的病机是“卫气不和”。卫气之所以不和,实际是指卫气司开的功能发生障碍而不利,开不能正常,时则阳郁而发热,开时则腠疏而汗出,开失常,因而时发热而自汗出。既然是卫气不和,那么自应治以桂枝汤。卫气的功能复常,则发热汗出自愈。
1700733204
1700733205
为了有利于提高疗效,还应注意给药的时间,本条提出“先其时发汗则愈”,就是一个非常可贵的经验总结。所谓“先其时”,是指在尚未发热汗出之时,此时服药,助正达邪,调和营卫,则卫气功能容易恢复而加速愈期,所以也不可忽视。
1700733206
1700733207
[选注] 成无己: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1700733208
1700733209
尤在泾:人之一身,经络纲维于外,脏腑传化于中,而其为病,从外之内者有之,从内之外者有之。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先其时发汗则愈者,于不热无汗之时,而用药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宁无如水淋漓之患耶!
1700733210
1700733211
[按语] 本条重点有二:一是辨证的方法,二是给药的时间。这种发热、自汗的证候,临床并不少见,但历用清热、滋阴,敛汗、固表,甘温除热等法均难收效,只要确属于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可收到显著的效果。所以这类条文,颇有现实意义。
1700733212
1700733213
1700733214
[医案选录] 林某,青年渔民。素体健壮,夏天汗出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经过余年,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早上少,清晨起床前略止片刻。此病起于汗出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侵肌肤,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宣泄,阻于营卫之间,开失和。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处方:桂枝梢三钱,杭白芍三钱,炙甘草一钱,大枣七枚,生姜三钱。水一碗,煎六分,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第三日复诊,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五钱,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连服两剂,竟获全功。其后身体健壮,七年未复发。[录自《福建中医药》(5):35,1964]
1700733215
1700733216
1700733217
1700733218
按:从本案内容对如何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资借鉴:一是抓住辨证要点,病人自汗已经年余,皮肤呈灰白色,肢体痹,头晕,证情不能说不重,而且相当顽固,但据饮食如常,脉仍浮缓,断为其病虽久,脏气未伤;又据汗出虽多,但口不渴,知非阴伤里热。二是分析病因病机,据汗出时骤然入水,致水湿入侵肌腠,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宣泄,阻于营卫之间,开失和,由此得出汗出的病机主要是营卫障碍。三是吸取失败教训,鉴于屡用实卫固表之剂,皆稍愈而复发,因而改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以清除营卫障碍,迨邪除汗止后,续以原方加黄芪以固表,庶疗效得以巩固而不复发。前医早用黄芪反致留邪,故稍愈而复发;此用黄芪于邪除汗止之后,则卫复表固而防止再发。四是选择给药时间,于清晨未起床前汗出略止的时间服药,并且依照啜粥助汗法,也是获得显效的一个因素。本案没有发热,与53条“病常自汗出”颇同,但具体辨证与给药时间,实本于本条的精神。至于“阻于营卫之间,开失和”的病机分析,尤有助于对营卫不和的理解。
1700733219
1700733220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1700733221
1700733222
[语译] 太阳伤寒,脉象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因而发生鼻衄的,仍可用麻黄汤主治。
1700733223
1700733224
[提要] 表证失汗致衄,虽衄而表仍未解的治法。
1700733225
1700733226
[浅释] 本条与前46条、47条,均属于表闭致衄,前两条衄后而邪从衄解,本条衄后而表未解,仍须用麻黄汤发汗。文中只提出伤寒脉浮紧,也属于举脉略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等表实症状,是必然具有的;惟因没有及时使用麻黄汤以发其汗,以致表邪郁遏,无从宣泄,上迫阳络而为鼻衄。但衄后表证仍在,可知邪未从衄解,此时决不能见衄治衄,而用凉血泄热方法,仍宜治其表闭,表实证得解,则衄血自止。至于是否用麻黄汤原方?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但是,治疗大法是应该遵循的。
1700733227
1700733228
[选注] 尤在泾: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衄则其邪当去,而犹以麻黄汤主之者,此亦营卫并实,如上条所云阳气重之证。上条卫已解而营未和,故虽已发汗,犹须得衄而解;此条营虽通而卫尚塞,故既已自衄,而仍与麻黄汤发汗而愈。然必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热不解者,乃为合法;不然,靡有不竭其阴者。
1700733229
1700733230
陈修园:前言邪从衄解,一在八九日,三阳热盛,服麻黄汤之后而解也;一在太阳本经热盛,亦有不服麻黄汤,可以自衄而解也。然二者皆于衄后而解,亦有衄后而不解者,不可不知。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其衄点滴不成流,虽衄而表邪未解,仍以麻黄汤主之,俾玄府通,衄乃止,不得以衄家不可发汗为辞……盖彼为虚脱,此为盛盈,彼此判然;且衄家是素衄之家,为内因致衄,此是有邪而致,为外因。
1700733231
1700733232
《金鉴》:凡伤寒初起,但不甚恶寒,便知夹热,后多得衄,其热多寒少者,则热随衄去,继而汗出,表与热均解也;其热少寒多者,纵热随衄去,继必不汗出,表仍不解,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未衄之先发之,则汗衄两解矣。若已经衄后,而汗不出,表不解,即用麻桂之药以和荣卫,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以护及阴血可也。然大衄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若用之不当,则犯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矣。
1700733233
1700733234
朱肱: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汤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与麻黄汤也。脉已微者,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
1700733235
1700733236
[按语] 此为表闭失汗致衄,与平素经常鼻衄的衄家迥异,不能混为一谈,陈氏的分析颇是。本证虽衄而表未解,仍当发汗解表,表解则衄自止。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但是既然发生了鼻衄,则营血有热,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是否能用,却值得研究。因此,朱氏提出了小衄脉浮紧者可用,脉微者不可用,并补充出黄芩芍药汤与犀角地黄汤。《金鉴》提出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并强调大衄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这些都比较符合实际,有一定参考价值。尤氏联系46条服麻黄汤之衄,为卫已解而营未和,本条衄后仍用麻黄汤,为营虽通而卫尚塞,虽然言之成理,但是把营卫截然分开,难免失之机械。要之,衄后仍用麻黄汤,除太阳表实证必具外,必须营血分确实无热的,否则,不可贸然使用。假使证属风热之邪伤阳络而鼻衄,不仅麻黄汤禁用,其他辛温解表剂都不可用。如果是温病鼻衄,那就更不可用了。
1700733237
1700733238
[医案选录]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录自《名医类案》)
[
上一页 ]
[ :1.7007331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