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3239e+09
1700733239
1700733240 张路玉治歙客黄姓者,正月间患伤寒,衄血甚多,必发于卯刻,数日不止,面上怫郁,头痛身微热,脉浮大而数,按之则芤,意谓衄血既多,则热当自解,此独不能者,先必邪气在经,点滴之衄,误服凉血止截药所致,遂与越婢汤一剂(即大青龙汤去杏桂)热服得汗而解,但至夜则身有微热,更与当归补血汤四剂而愈。(录自《续名医类案》)
1700733241
1700733242 李东垣治一寒士,病脾胃弱,与补剂愈,继而居旷室,卧热炕,咳而吐血。余谓此久虚弱,外有寒形,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治伤寒脉浮紧,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麻黄汤立愈,与此甚同。因此处方,麻黄芍药人参汤:麻黄(去外寒)、芍药(安太阴)、甘草(补元气)、黄芪(实表益卫)以上各一钱,桂枝(补表)、当归(和血养血)各五分,人参(益元气而实表)、麦冬(保肺清心)各三分,五味子十五粒(收肺气安五脏)。水二盅半,先煎麻黄去沫,再入群药同煎一盅,去渣,乘热临卧一服愈。(录自杨栗山《寒温条辨·卷五》)
1700733243
1700733244 按:陶案吐血亦因失表所致,故用犀角地黄汤反而加剧,与本条失汗致衄的机制一致,所以根据本条治法,改用麻黄汤,从而取得汗出而愈的效果。张案所治的衄血,亦因失表与误用凉血止截药所致,但从衄血必发于卯刻,面上怫郁与脉浮大而数等情况来看,不但表闭,而且已经化热,故不用麻黄汤,而治以麻黄与石膏同用的越婢汤。李案咳而吐血,乃久虚挟表,邪不得舒伸所致,因而师仲景之法而不泥仲景之方,自制麻黄芍药人参汤,取得一服即愈的显著效果。这种学古而不泥古,随证化裁的精神,正是仲景的心法。同时也证明本条的内容并非错简,而是针对特殊情况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
1700733245
170073324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1700733247
1700733248 [校勘] “与承气汤”《玉函经》作“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句,《玉函经》、《外台秘要》都作“小便反清”,《脉经》、《千金翼方》都作“大便反清”。“知”字《脉经》、《玉函经》、《千金翼方》都作“此为”二字。王肯堂校本《千金翼方》“有热”作“身热”,“热”字下有“小便赤”三字,“其小便清”作“若小便利”。
1700733249
1700733250 [语译] 伤寒六七日,大便不解,有头痛发热的症状,可以用承气汤来治疗。如小便清白,为病不在里而在表之明证,应当用发汗的方法,可用桂枝汤。假使头痛不愈的,必至鼻中出血。
1700733251
1700733252 [提要] 参考小便辨病位的表里。
1700733253
1700733254 [浅释] 头痛有热,有属表属里的不同,属表的治当解表,属里实的治当攻下,表里之辨十分重要。怎样辨别表里?本条目的就是示人辨别表里的方法。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则说明这种头痛有热不是表证,而是阳明肠府燥结,浊邪熏蒸清阳所致,不大便六七日,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因而治宜承气汤攻下里实,大便行而里结去,则发热自退,头痛自愈。但是在里的热结,小便必然颜色黄赤,如果小便清而不黄赤,则表明大便虽然六七日不行,也不是因为热结,那么,头痛有热,就非里热熏蒸,而应是属于表邪未解了。所以说“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既不在里,当然禁用攻下,而须发汗解表,可用桂枝汤。表证解则头痛发热自愈。此时问小便的颜色如何,又成为辨表里的依据。当然,这仅是举例而言,也不应作为惟一的依据,还应结合全部病情,作综合分析。至于“若头痛者必衄”,乃是对病势演变的推断,如果头痛较剧而不解,乃明阳邪冲激之甚,必致伤及阳络而发生鼻衄。文末“宜桂枝汤”,也是倒装文法,应在“当须发汗”句下,而不是衄后再用桂枝汤。
1700733255
1700733256 [选注] 成无己: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而为衄也。
1700733257
1700733258 朱丹溪: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为逆。今头痛有热,宜解表,反与承气,正是责其妄下之过也。故下文又言小便清者,知其无里邪,不当行承气;又继之曰,当须发汗;曰头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汤。反复告诫,论意甚明,而注反直曰故当宜下,想因六七日不大便耳。虽不大便,他无所苦,候表解然后攻之,正仲景法也,注意似未莹。
1700733259
1700733260 张路玉:六七日不大便,明系里热,况有热以证之,更无可疑,故虽头痛,必是阳明热蒸,可与承气汤;然但言可与,不明言大小,其旨原不在下,不过借此以证明里热耳。若小便者,为里无热,邪未入里可知,则不可下,仍当散表。以头痛有热,寒邪怫郁于经,势必致衄,然无身疼目瞑,知邪气原不为重,故不用麻黄而举桂枝,以解散营中之邪热,则寒邪亦得解散矣。
1700733261
1700733262 柯韵伯:此辨太阳阳明之法也,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然阳明亦有头痛者,浊气上冲也,太阳亦有不大便者,阳气太重也。六七日是病解之期,七日来仍不大便,病为在里,则头痛身热属阳明,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若大便自去,则头痛身热,病为在表,仍是太阳,宜桂枝汗之。若汗后热退而头痛不除,阳邪盛于阳位也。阳络受伤,故知必衄,衄乃解矣。
1700733263
1700733264 本条当有汗出证,故合用桂枝、承气。有热当作身热。大便圊,从宋本订正,恰合不大便句,见他本作小便清者谬。宜桂枝句,直接发汗来,不是用桂枝止衄,亦非用在已衄后也。读者勿以词害义可耳。
1700733265
1700733266 魏念庭:此条之衄,乃意料之词,非已见之证也。
1700733267
1700733268 陈修园:病在肌腠,其邪热从肌腠而入经络,头痛亦必作衄,宜以桂枝汤于未衄之前而解之。
1700733269
1700733270 [按语] 诸注对本条主要有两种意见,多数主张是表里辨证,而辨证的依据为小便是否清利。柯氏亦主张为表里辨证,但将小便清改为大便圊,说是从宋本订正,据赵开美复刻宋本仍作小便清,柯氏所见或是另一种版本。但《脉经》、《千金翼方》引本条均作“大便反青”,可作柯说的旁证。然而仅据此就认为小便清为谬误,则未免失之武断。另一部分注家认为本条主要申表证不可下之禁,以朱丹溪为代表,也有一定理由,表里证同具,应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然而执此以批评表里辨证的主张,则属偏见。至于宜桂枝汤,应在当须发汗之下,不是用于鼻衄之后,这是多数注家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注家如张路玉、周禹载等,主张用于既衄之后,虽然似乎有理,终难令人信从。
1700733271
1700733272 [医案选录] 李士材治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议用之。乃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桂枝,古人之定例也。此证明明有汗,岂可执谵妄一端而误用下药乎!且不大便腹无所苦,即不可下之的据。(录自《续名医类案》)
1700733273
1700733274 按: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确实颇象阳明里热实证,所以众议承气汤下之。但小便不短赤而清利,脉象不沉实而洪大,虽不大便而腹无所苦,因而根据“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的精神,决定治以桂枝汤,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足征仲景辨证理论的正确。
1700733275
1700733276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1700733277
1700733278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可更发汗”句,《玉函经》作“与复发汗”,《脉经》、《千金翼方》作“可复发其汗”。成本无“已”字,“汤”字下有“主之”二字。
1700733279
1700733280 [语译] 伤寒发汗后,表证已经解除,过了半日,病人又发热烦扰,脉象浮数的,可以再发其汗,宜用桂枝汤。
1700733281
1700733282 [提要] 汗解之后,表证复作的治法。
1700733283
1700733284 [浅释] 伤寒发汗后,脉静身凉,为表证已解;但半日左右,又觉心烦,而且脉象浮数,乃表证又作,未提恶寒、发热、头痛等证,当是属于省文。所以会表证复作,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为余邪未尽,复行聚合;一为汗出后调护不慎,复感外邪。但不论其何种原因,汗解之后必然肌腠疏松,故只宜桂枝汤解肌,而不须麻黄汤发汗。
1700733285
1700733286 [选注] 方中行:伤寒发汗者,服麻黄汤以发之之谓也。解,散也;复,重复也。既解而已过半日之久矣,何事而复哉?言发汗不如法,汗后不谨,重新又有所复中也。盖汗出过多,则腠理反开,护养不谨,邪风又得易入,所以新又烦热而脉转浮数,故曰可更发汗。更,改也,言当改前法,故曰宜桂枝汤。桂枝汤者,中风解肌之法,微哉旨也。庸俗不省病加小愈之义,不遵约制,自肆粗下,不喻汗法微似之旨,骋以大汗为务,病致变矣,反谓为邪不尽,汗而又汗,辗转增剧,卒致莫救,不知悔悟。噫!读书不喻旨,赵括鉴矣;学医费人命,伊谁鉴耶,伤哉!
1700733287
1700733288 周禹载: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桂枝,此不易之则也。今既云伤寒发汗,则无汗为伤营审矣,则用麻黄得解又审矣,今复烦脉浮数,乃仲景忽改发汗之法,以桂枝为宜者,其意何在?使非圣人,万不能入细如此也。解已半日而复烦者,知旧邪得汗已去,新虚更袭邪风,设用麻黄,吾知必致亡阳,而来恶寒厥逆种种变证矣;况已用麻黄得解之后,肌窍亦已洞开,热势必减大半,纵有余邪,何难骤解!尔时略以桂枝和之,不难乘机撤去,虽有芍药固营,亦何足患,此仲景千百虑周之后,更不烦再计而行之也。
[ 上一页 ]  [ :1.7007332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