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3289e+09
1700733289
1700733290 尤在泾: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者,非旧邪去而新邪复乘也;余邪未尽,复集为病,如余寇未尽,复合为乱耳。脉浮数者,邪气在表之征,故可更发其汗,以尽其邪。但以已汗复汗,故不宜麻黄之峻剂,而宜桂枝之缓法,此仲景随时变易之妙也。
1700733291
1700733292
1700733293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按语] 本条之发汗已解,由于伤寒冠首,因而许多注家都认为是用麻黄汤发汗,其实不一定确切,因为服麻黄汤同样也是微似汗,而不是大汗,所以无论服麻黄汤、桂枝汤,若汗出流漓,则病皆不除。即使暂时病解,而邪也决不会全除,所以仅半日许,又发烦热,当是余邪复集的缘故。当然也可能是因复感外邪。但不管属于何种原因,只要复见表证,就应该再进发汗解表。不过汗后肌腠必疏,所以不宜麻黄汤,而宜桂枝汤。
1700733294
1700733295 以上条文(42~57)内容大意:
1700733296
1700733297
1700733298
1700733299
1700733300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1700733301
1700733302 [校勘] 成本无“亡血”二字。《玉函经》、《脉经》“亡津液”作“无津液”,“阴阳”上有“而”字。
1700733303
1700733304 [语译] 大凡疾病,或用发汗,或用催吐,或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而致血液损伤、津液损伤,假如阴阳能够渐趋调和的,就可能自愈。
1700733305
1700733306 [提要] 误治而亡血伤津的自愈机转。
1700733307
1700733308 [浅释] 凡病,当指中风、伤寒等各种病证而言。若发汗、若吐、若下之“若”字,意同“或”字,假设不定之辞。汗、吐、下都是治病的大法,但如使用不当,或用之太过,便能伤及正气,耗损津液。“亡”,丧失的意思,所谓亡血,并不是指吐血、衄血等失血症状,意为血液损伤,实质上与亡津液相近,因为血与津液都属于阴,津液耗损之后,血液亦必损伤。阴阳本来是相对存在的,阴阳协调则健康无病,若一方偏盛或一方衰弱,就会发生疾病。本条意在示人由于汗吐下而致血与津液受到一定损伤时,但只要阴阳尚能协调,则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亦能渐趋于恢复。
1700733309
1700733310 [选注] 《金鉴》: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致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1700733311
1700733312 柯韵伯:其人亡血亡津液,阴阳安能自和?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阴自亡血,阳自亡津,益血生津,阴阳自和矣。要知不益津液,小便必不得利;不益血生津,阴阳必不自和。凡看仲景书,当于无方处索方,不治处求治,才知仲景无死方,仲景无死法。
1700733313
1700733314 魏念庭:上三“若”字作“或”字看,下一“若”字作“徜”字看。
1700733315
1700733316 [按语] 凡病不管采用汗、吐、下哪一种治法,若使用不当,皆能伤血耗津,但只要未出现明显的阴阳偏胜偏衰症状,则是阴阳尚能自和,因而受损伤的血和津液,亦可能逐渐恢复而自愈。《金鉴》主张静以俟之,就是根据阴阳自和而说的。临床上确实有这种情况,只要邪气较轻,正伤不甚,与其药物乱投,不如勿药静养,待正气恢复,微邪自除而病愈。但是也不应消极等待,及时酌进一些养血生津之剂以助其恢复,岂不更好。因此,柯氏提出“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主张“益血生津”,是可取的。
1700733317
1700733318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1700733319
1700733320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下有“其人”二字,“得”字作“其”字。
1700733321
1700733322 [语译] 经过峻烈的泻下之后,又用发汗的方法,以致小便不利的,这是损伤了津液的缘故。不可用利小便方法去治疗,得到津液复而小便利,就可自然痊愈。
1700733323
1700733324 [提要] 亡津液小便不利的治禁。
1700733325
1700733326 [浅释] 下法泻有形的燥结,燥结去则津液不致再伤而得保存下来,故有“急下存阴”的理论。设非里实而误用下法,则损伤津液,故又有“数下亡阴”之说。发汗可使邪自表出,但汗出多而津液外泄,不仅伤阳,也能损伤阴液。今大下之后,又用发汗,必致津液大伤,因而小便不利,所以说,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这种小便不利,与蓄水证小便不利的性质完全不同,千万不可用利水方法,否则必津液更加损伤,因此,特提出“勿治之”的告诫。所谓勿治之,是指不可用利小便的方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滋阴养液的药物,还是应该的,不应拘执“必自愈”而消极等待。
1700733327
1700733328 [选注] 程郊倩:大下之后,复发汗,津液之存于膀胱者有几?夫膀胱为津液之府,府已告匮,只宜添入,岂容减出!虽具五苓散证,勿以五苓散治之,惟充其津液,得小便利而杂病皆愈。学者欲得利小便之所宜,必明利小便之所禁,而后勿误于利小便也已。
1700733329
1700733330 柯韵伯:勿治之,是禁其勿得利小便,非待其自愈之谓也。然以亡津液之人,勿生其津液,焉得小便利?欲小便利,治在益其津液也。
1700733331
1700733332 [按语] 本条主要精神是以津液不足的小便不利为例,说明确定治法,必须针对病机,切忌仅据表象。小便不利有蓄水与津伤两途,前者自应利水,后者则严禁利水。程、柯二氏的注释均有发挥,都能突出辨证论治精神。
1700733333
1700733334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①,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
1700733335
1700733336 词解 ①振寒:振栗恶寒的意思。
1700733337
1700733338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上有“其”字。
[ 上一页 ]  [ :1.7007332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