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3339
1700733340
[语译] 在用了下法之后,又用了汗法,因而发生振栗恶寒,脉象微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内外俱虚的缘故。
1700733341
1700733342
[提要] 内外俱虚的脉证特点。
1700733343
1700733344
[浅释] 误下则里气虚,误汗则表阳伤,下后又复发汗,因而表里俱虚,表阳虚则振栗恶寒,里虚则脉象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就是对振栗恶寒与脉微细病机的补充说明。从本条脉证来看,阴阳两虚应以阳虚为主,随证拟治,当用姜附扶阳,人参益阴。有认为误下伤阴在前,为一误;误汗亡阳在后,为再误,所以伤阳较伤阴为重,此仅据治疗方法的先后来推论病机,只能作为参考,不足作为根据。
1700733345
1700733346
[选注] 成无己: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1700733347
1700733348
张路玉:误汗亡阳,误下亡阴,故内外俱虚。虽不出方,其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
1700733349
1700733350
柯韵伯: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1700733351
1700733352
尤在泾:振寒,振栗而寒也;脉微为阳气虚,细为阴气少。既下复汗,身振寒而脉微细者,阴阳并伤,而内外俱虚也,是必以甘温之剂,和之养之为当矣。
1700733353
1700733354
唐容川:振寒二字,振是振战,凡老人手多战动,皆是血不养筋之故。此因下后伤阴血,血不养筋,则筋强急,若不恶寒,则无所触发,筋虽强急,亦不振动。兹因复发其汗,伤其阳气,气虚生寒,是以发寒而振。惟其气虚,则脉应之而微,微者、气不能鼓出,故脉之动轻;惟其血虚,则脉应之而细,细者、血管中血少,故缩而窄小。所以然者,内被下而血虚,外被汗而气虚故也。仲景文法,字字承接,一丝不乱,读此节可悟仲景全部文法。此与苓桂术甘、真武证之振振皆同,惟彼单论水寒,此兼论血气,义自有别。
1700733355
1700733356
[按语] 多数注家皆认为本条脉证是阳气阴血两虚,惟柯氏单以阳虚立论,似嫌片面。关于脉微细,柯氏主内阳虚,成氏主阴血弱,不如尤氏主阴阳并伤,唐氏主气虚血少合理。唐氏提出与苓桂术甘、真武证有别,尤符合同中求异的辨证精神。
1700733357
1700733358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1700733359
1700733360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上有“其”字,“渴”字下有“而”字,“脉”字上有“其”字。
1700733361
1700733362
[语译] 用下法后,又用了发汗的方法,病人白天心烦躁扰不安,不能够平静入睡,夜里却能安静睡眠。没有呕吐、口渴等里证,也没有头痛身疼恶寒的表证,脉象沉微,体表没有大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1700733363
1700733364
[提要] 因治误导致阳虚阴盛证的辨治。
1700733365
1700733366
[浅释] 本条与上二条都是下后复汗,而变证却有很大不同,59条为亡津液,60条为内外俱虚,阴阳两伤,本条为阳虚阴盛。为什么同样的误治,变证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主要因为病人的体质不同,素体阴虚的,就会偏甚于伤阴,素体阳虚的,就会偏甚于伤阳。由此可见,单纯以误下、误汗作为伤阴伤阳的原因,是不切实际的,是片面的机械的说法,不应该泥定,应根据当时的脉证分析病机,找出病变焦点,然后决定救误的方法。也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本条的主要变证是烦躁,但烦躁的病机各异,必须辨别清楚:首先指出本证烦躁在时间上的特点,为昼日烦躁,夜间安静,这是因为白天阳气旺,乍虚之阳乘阳旺之时与阴邪抗邪,所以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间阴气盛,已衰的阳气无力与阴邪相争,反而相安无事,故夜而安静。继而“举出不呕,不渴,无表证”,这是一种排除法,对于鉴别诊断极有帮助。呕为少阳主证,不呕则表明无少阳证,渴为阳明主证,不渴则表明无阳明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为太阳表证,这些证候都已不见,故以无表证概之。因为少阳与阳明为邪已化热,多兼烦躁,太阳风寒束表,闭热于经,烦躁亦是主证。据“不呕,不渴,无表证”,则可确定这时的烦躁不是三阳证。但是阳盛阴虚证也有烦躁,仍然不能断定为阳虚阴盛证,脉象沉微则为辨证的关键,阴虚热盛的脉象决不会沉微,所以又提出了脉沉微作为辨证的依据,充分表明脉证合参的意义。病机既然已经确定,那么,无大热的性质也就不难判断,既不是表邪未尽,也不是热潜于里,而应属于虚阳外浮。但是另一方面则表明阳气虽虚还未尽脱,尚有治疗余地。从整个情况来看,因误治而阳气大虚,证情突变,证势急迫,治应迅速复其阳气,所以用干姜附子汤药少量轻的单捷小剂,以急救阳气。
1700733367
1700733368
[选注] 成无己: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旺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1700733369
1700733370
程郊倩: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直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之烦躁狐疑也。
1700733371
1700733372
顾尚文:烦而兼呕,是少阳证,烦而兼渴,是白虎证,故辨之。又恐外邪袭入而烦躁,再以脉证审之。
1700733373
1700733374
[按语] 成注平允,所说“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是指内外阳气大虚,“里”字不能作里阴理解。顾氏提出呕、渴、无表证,均为辨证眼目,亦颇确当。程氏认为证属里真寒而外假热,也能言之成理,但以烦躁为外假热,未免过分肯定。
1700733375
1700733376
干姜附子汤方
1700733377
1700733378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①。
1700733379
1700733380
词解 ①顿服:煎成的药液,一次服完。
1700733381
1700733382
[校勘] 《千金翼方》“服”下有“即安”二字。
1700733383
1700733384
[方解] 王晋三: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刻矣。当急用生干姜助生附子,纯用辛热走窜透入阴经,比四逆之势力尤峻,方能驱散阴霾,复涣散真阳,若犹豫未决,必致阳亡而后已。
1700733385
1700733386
柯韵伯: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
1700733387
1700733388
[按语] 本方是四逆汤去甘草而成,干姜、附子辛热回阳,由于证情变化很急,阴寒特盛,阳气大虚,故不用甘缓的甘草,以避免牵制姜、附的迅急复阳作用。方为单捷小剂,有单刀直入之势,可使将散的阳气很快回复,转危为安。从顿服的给药方法上,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因为病变突然,一次顿服,能药力集中,收效迅速。
[
上一页 ]
[ :1.7007333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