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3939e+09
1700733939 ②灌:洗也,即以水洗浴。
1700733940
1700733941 [校勘] 《脉经》“手叉”作“叉手”。《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不咳”作“不即咳”,“重发汗”作“重发其汗”,“如此”两字作“也”字。“发汗后”以下十四字,《玉函经》、成本另为一条。“多”字下《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有“者”字。
1700733942
1700733943 [语译] 还未开始诊脉的时候,便看到病人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因而叫病人试咳几声看看有没有痛楚?可是毫无反应,不作咳嗽,这必定是两耳已聋,听不到讲话的缘故。所以会这样,因为发汗太过,阳气极虚,以致耳聋无闻。发汗以后,不可恣意饮水,如饮水过多,就可能导致喘证;也不可马上入浴,如过早洗浴,也能导致作喘。
1700733944
1700733945 [提要] 本条内容有二:①望诊与问诊相结合的诊断方法。②汗后调护的注意事项与调护失宜可能发生的变证。
1700733946
1700733947 [浅释] 本条分两段,上段主要是诊断方法示例,病人手叉自冒心,这是望诊所见,根据喜按为虚与心下悸欲得按的临床经验,病人一定有心下悸的症状,因而叫病人试作咳嗽,目的是观察心胸部有否别的痛楚,这也是一种诊断方法。岂料病人竟毫无反应,从而推知可能是耳聋之故。耳聋有虚实之异,结合手叉冒心,可以断定本证耳聋属虚而不属实。这一诊断方法,对于临床是有指导意义的。接着提出“重发汗,虚故如此”,又是对耳聋成因的分析。由于发汗太过,心肾精气损伤所致。“金匮真言论”有“心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有“肾在窍为耳”,皆说明心肾与听觉的关系。过汗致心阳、肾气两虚,不能上注于耳,所以发生耳聋。耳聋与心悸同见,照理也可治以桂枝甘草汤;还可加人参、附等温肾阳之品。至于实证耳聋,多属于肝胆风木之火上旋,阻塞清窍,见后少阳病篇,这里不赘。
1700733948
1700733949 下一段是论述汗后调护的两个问题。发汗后而汗出过多,津液外泄,必然口渴思饮,但只能少少与饮之,切忌恣意多饮,若饮量太多,必停聚不化,而成蓄水证。此条更举出蓄水证的另一种表现,那就是水饮上逆于肺而致喘息。再则汗后肌腠空虚,不可过早洗浴,若贸然入水洗浴,水寒之气易从皮毛侵入,肺合皮毛,则肺气闭郁而作喘。这两点都是病后调护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医生不但是诊疗疾病,还应指导患者的调护,只有调护得宜,才能有助于康复,才能避免发生另外的变证。
1700733950
1700733951 [选注] 柯韵伯:汗出多则心液虚,故叉手外卫,此望而知之。心寄窍于耳,心虚故耳聋,此问而知之。
1700733952
1700733953 程郊倩:夫叉手自冒心,特阳虚之外候也。欲从外以测内,亦测之于未持脉时耳,令咳以试之,则阳虚之内候,并得之于耳聋矣。所以然者,诸阳虽受气于胸中,而精气则上通于耳,今以重发汗而虚其阳,阳气所不到之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以此验叉手自冒心之为悸,而其悸为心虚之悸,非水乘之悸也。所以用桂枝甘草汤,载还上焦之阳者,并欲卫住上焦之精气,不令走散耳。况正气虚之耳聋,与少阳邪盛之耳聋不同,又可于叉手自冒心之证互验也。
1700733954
1700733955 钱天来:误汗亡阳,则肾家之真阳败泄,所以肾窍之两耳无闻,犹老年肾惫阳衰亦两耳无闻,其义一也。
1700733956
1700733957 张令韶:饮水多者,饮冷伤肺也;以水灌之,形寒伤肺也。肺主皮毛而司降下,发汗后肺气已虚,复饮水以伤其脏,灌水以伤其形,形脏俱伤,则肺气失其降下之令而必喘矣。
1700733958
1700733959 尤在泾:发汗之后,肺气必虚,设饮水过多,水气从胃上射肺中,必喘;或以水灌洗致汗,水寒之气从皮毛而内侵其所合,亦喘。
1700733960
1700733961 [按语] 注家对本条大多分为两条解释。关于耳聋,柯氏、程氏责之于心虚,但柯主心液虚,程主心阳虚,又略有不同。钱氏责之于肾虚,并引老年肾惫阳衰为证。心与肾与耳都密切关联,证之临床治虚证耳聋,往往需要补肾气与通心阳合用。关于汗后饮水与灌洗致喘,张注平允,尤氏注为以水灌洗致汗,似与汗后精神牴牾。对此注家不少,但都未能突出调护的重要意义,可见重视不够。
1700733962
1700733963 以上条文(71~75)内容大意:
1700733964
1700733965
1700733966
1700733967
1700733968
1700733969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①,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②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汤主之。(76)
1700733970
1700733971
1700733972 词解 ①懊:虚烦之剧,自觉心中烦乱不宁。
1700733973
1700733974 ②少气:呼吸时感觉气息不足,若不能接续。
1700733975
1700733976
1700733977
1700733978 [校勘] 《脉经》“发汗吐下后”句“汗”字下有“其”字。《玉函经》自“若更”以下九字无。“发汗吐下”以后,成本、《玉函经》另析为一条,“发汗吐下后”句上有“伤寒”两字。《千金翼方》没有“若剧”的“若”字和“必”字。《外台秘要》“者必”两字作一“则”字,“心中懊”作“心内若痛懊”。
1700733979
1700733980 [语译] 发汗以后,水药入口即吐的,这是胃虚气逆。如果再行发汗,就会发生吐泻不止。经过发汗催吐攻下的治疗以后,发生虚烦不得睡眠,假如烦的厉害,就会反来覆去,心中闷乱得难以形容,用栀子豉汤主治。如兼气息不足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兼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1700733981
1700733982 [提要] ①汗后吐逆,不可再汗。②热扰胸膈的证治。
1700733983
1700733984 [浅释] 本条内容有二,各有重点,其间毫无关联,拟分别解释:
1700733985
1700733986 前节“发汗后……必吐下不止”。指发汗之后,出现了水药不得入口,也就是入口即吐的情况,这是病情的变逆,所以说为逆也,可理解为胃气逆而不降。可能因胃阳素虚,或兼有宿饮,发汗则阳气外越,里阳更虚,引动宿饮阻逆于上,故水药不得入口。此时即使表证未解,也不可再用发汗,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更发其汗,则误上加误,势必中阳大伤而脾胃之气败竭,带来吐下不止的后果。前74条有水入则吐的水逆证,治用五苓散;本条提出“水药不得入口为逆”,颇与水逆近似,因而连类相较,可资鉴别。由此可见,条文次序这样安排,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1700733987
1700733988
[ 上一页 ]  [ :1.7007339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