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4239e+09
1700734239
1700734240 [校勘] 《脉经》无“喉”字。《玉函经》“汗”字上有“其”字。《千金翼方》作“忌发汗”。
1700734241
1700734242 [语译] 病人咽喉干燥的,不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1700734243
1700734244 [提要] 津液不足的,禁用汗法。
1700734245
1700734246 [浅释] 咽喉干燥,为津液不足的标志,虽然是太阳表证,也不可使用汗法,特别是辛温之剂,否则,就会干燥更甚,发生伤津化热的许多变证。
1700734247
1700734248 [选注] 尤在泾:病寒之人,非汗不解,而亦有不可发汗者,不可不审。咽喉者,诸阴之所集,而干燥则阴不足矣。汗者,出于阳而生于阴也,故咽喉干燥者,虽有邪气,不可以温药发汗,若强发之,干燥益甚,为咳,为咽痛,为吐脓血,无所不至矣。云不可发汗者,谓本当汗而不可发之,非不当汗之证也。
1700734249
1700734250 方中行:咽喉干燥者,胃中无津液,肾水亦耗衰,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而肾水益衰,故致戒如此。末后无发汗之变,疑有漏落。
1700734251
1700734252 程郊倩:咽喉干燥者,燥气乘金,液衰卫乏可知,更发汗以夺其液,其传为索泽,为膈消。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夫上焦之津液,有如此者。
1700734253
1700734254 张令韶: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是咽喉者,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干燥,所以不可发汗。夫止言不可发汗,而不言发汗以后之变证,盖谓三阴俱伤,命将难全,治亦无及,又遑论其变乎!
1700734255
1700734256 [按语] 诸家对咽喉干燥的机制,看法略有不同,均可参考。要在明确咽干为津液不足,至于是上焦,是中焦,还是三阴,不必凿分。关于未提发汗之变,方氏疑有漏落,比较客观。张氏推论为“三阴俱伤,命将难全”,似言过其实。
1700734257
1700734258 淋家①,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1700734259
1700734260 词解 ①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的病人。
1700734261
1700734262 [校勘] 《玉函经》“发”字下有“其”字。
1700734263
1700734264 [语译] 素患小便淋沥疼痛的人,不可用发汗方法,如果误汗而汗出,就会引起尿血。
1700734265
1700734266 [提要] 肾阴虚膀胱有热的,禁用汗法。
1700734267
1700734268 [浅释] 所谓淋家,指平素患有小便淋涩疼痛,并经常发作的患者,这样的人,大多肾阴虚而膀胱蕴热,如慢性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虽然具有太阳表证,断不可强发其汗,如果误用发汗,则肾阴愈虚,膀胱之热愈炽,邪热迫血妄行,就会发生尿血。
1700734269
1700734270 [选注] 程郊倩:淋家热畜膀胱,肾水必乏,更发汗以竭其津,水府告匮,徒逼血从小便出耳。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夫下焦之津液有如此者。
1700734271
1700734272 张隐庵:淋家者,病五淋之人,膀胱之津液已虚,故不可发汗。发汗必动胞中之血而下便,夫膀胱者,胞之室也。
1700734273
1700734274 尤在泾:巢氏云,淋者,肾虚而膀胱热也。更发其汗,损伤脏阴,益增府热,则必便血,如强发少阴汗而动其血之例也。
1700734275
1700734276 《金鉴》: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汗,湿随汗去,热必独流,水府告匮,迫其本经之血从小便而出矣。
1700734277
1700734278 [按语] 本条与上条略异,提出了误汗的变证。但亦未出治法,既有外邪,必无不治之理,根据肾阴虚而膀胱有热,则辛温发汗断不可用,那么,辛凉解肌中酌加养阴清热之品,还是可以使用的。
1700734279
1700734280 疮家①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②。(85)
1700734281
1700734282 词解 ①疮家:指久患疮疡的人。
1700734283
1700734284 ②痓:音“厕”,《集韵》云“风病也”。《正字通》云“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一作“痉”。
1700734285
1700734286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发汗”作“攻其表”。成本“汗出”作“发汗”。《玉函经》、《脉经》注“痓”作“痉”。
1700734287
1700734288 [语译] 平素患有疮疡的病人,虽然有表证身疼痛,也不可用发汗方法,误发其汗,就会出现角弓反张,筋脉强急的变证。
[ 上一页 ]  [ :1.700734239e+09 ]  [ 下一页 ]